國際技能鑑定協會

國際技能鑑定協會是獲得國際認可的專門從事技能鑑定、職業培訓、資格認證、企業培訓、國際文化交流的國際性組織。

國際技能鑑定協會是獲得國際認可的專門從事技能鑑定、職業培訓、資格認證、企業培訓、國際文化交流的國際性組織。致力於通過教育培訓、能力認證推動社會的發展,通過專業的知識體系和系統的認證標準為社會培養財務、金融、法律、管理、行銷、計算機等方面的行業高端人才,並為這些人才提供終身的教育機會。協會下設多個專業協會和管理中心,遍布全球,分亞太、歐洲、美洲、非洲、中東分部,會員由各行各業的精英組成。
國際技能鑑定協會自創立以來,證書獲得了全球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認可,與其具有合作夥伴關係的有:美國大學聯合會(AAU)、美國仲裁協會(AAA)、美國計算機協會(ACM)、管理顧問工程師協會(ACME)、美國建築師學會(AIA)、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AIEE)、英國標準協會(BAS)、歐洲經濟委員會(ECE)、國際預應力協會(FIP)等眾多行業協會。以及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維多利亞大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具有很高的國際權威性與認可度。
協會每年定期舉辦各類研討會,促進國際地區及行業之間的交流;邀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紐西蘭、瑞士、亞洲、俄羅斯等國家的專家主持會議,以各領域課題為主題開展交流;並設立專項ISCA研究獎,獎勵為協會做出突出貢獻者。我們邀請全球範圍內各行業領域內的專家加入,為全球的科技創新,技術發展、人才培養做出貢獻。
國際技能鑑定協會是資質齊全的國際技能鑑定機構。是經美國州政府認證;經美國聯邦政府簽印,由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簽名批准;經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認證認可的國際性協會。國際註冊號為:8023790-0151,美國聯邦政府認證編號:11039970-10,中國駐美大使館認證編號:A2025838。

國家政策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條規定“在我國實行學歷證書、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國家實行勞動者在就業前或者上崗前接受必要的職業教育的制度。實施職業教育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同國家制定的職業分類和職業等級標準相適應,實行學歷證書、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並明確“學歷證書、培訓證書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作為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的畢業生、結業生從業的憑證。”
《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強調,要“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專業技能、鑽研精神、務實精神、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培養一大批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套用人才”,決定中還指出:“大力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制度。用人單位招收錄用職工,屬於經國家規定實行就業準入控制的職業(工種),必須從取得相應學歷證書或職業培訓合格證書並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屬於一般職業(工種),必須從取得相應的職業學校學歷證書、職業培訓合格證書的人員中優先錄用。從事個體工商經營的,也必須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勞動保障、人事等部門要加大對就業準入制度執行情況的監察力度。加強監督管理,對違反規定,隨意招收未經職業教育或培訓人員就業的要責其糾正並給予處罰。”
2006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15號檔案強調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使用。
2007年8月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第四十四條強調:國家依法發展職業教育,鼓勵開展職業培訓,促進勞動者提高職業技能,增強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第四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加強統籌協調,鼓勵和支持各類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依法開展就業前培訓、在職培訓、再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鼓勵勞動者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
因此,國際技能鑑定證書項目,旨在面向就業積極開展職業教育培訓,拓寬就業渠道和增加就業崗位,促進勞動者就業,化解社會矛盾,這正是國家所希望的。
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防科工委、信息產業部、交通部、衛生部《關於實施職業院校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的通知》(教職成[2003]5號)中強調:“技能性緊缺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實行學歷證書、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加強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溝通。要建立學分轉換等相應的機制,把學歷教育中的專業能力要求與國家標準以及相關行業和合作企業的用人要求結合起來。在學歷教育的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安排等方面為學生獲得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提供方便,使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獲得用人單位認可程度高、對學生就業有實際幫助的相應的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
《教育部等七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4]12號)中強調做好三個轉變:一是要積極推動職業教育和培訓從計畫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二是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巨觀引導轉變;三是從專業學科本位向職業崗位和就業為本位轉變。

項目社會背景

就業者就業難
當前和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將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巨大的就業壓力。一是大中專畢業生逐年增多;二是城鄉新成長的勞動力數量大;三是上億農民工進城;四是結構性失業人員;五是企業結構調整,企業重組,員工轉崗;六是海歸派的批量回歸和國外人士的搶占崗位;七是軍隊退伍和轉業人員;八是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調整快慢不一,新職業新崗位新要求不斷湧現,造成所學專業或原有工作經驗與企業崗位需求有一定距離。這些求職者,一時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崗位。
提升者提升難
很多企業的在職人員,在一個職位上,雖然一開始能把工作開展的很好,獲得一定的工作業績,達到用人企業的滿意。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令企業和員工苦惱的是,員工的工作業績和能力往往會停止不前,無法取得更好成果,企業想賦予員工更高的職位或承擔更重要的任務時要么不得不“大膽用人”,要么“另聘高人”。這種現象導致一些用人企業埋怨員工不能突破個人能力,創造更多業績;而員工則埋怨企業沒有給自己更多的發展空間。如何超越在職能力和目前業績的局限,對於企業和員工來說,不斷地舉辦或參加在職能力提升培訓是一條首選途徑。
創業者創業難
有效的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則是為了不斷創造和體現自我價值,以獲得社會認可,成為有用之才。隨著我國經濟環境的不斷改進,很多人躍躍欲試,在完成一定的工作經驗和資金積累之後,大多都會萌發自我創業的想法,是否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呢?有經驗有資金是否就預示創業成功了呢?現實案例中,成功的鳳毛麟角,失敗的卻比比皆是。推行有效的創業培訓和創業項目,必將為促進更多人的創業成功。
企業找人才難
會展、採辦、單片機、信息、資訊、經紀、預算、人力等領域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而新湧現的前沿產業套用領域,因為新生和前沿,每個領域都為社會提供了數以百萬計乃至千萬計的就業崗位。企業急需具有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新工藝、新協作的複合型技能套用型人才。但有的領域目前高校又沒有開設相應的專業,更沒有專業和權威的專業/職業/崗位/模組能力培訓。所以,以上領域的專業/職業/崗位/模組能力人才嚴重短缺已成為制約這些產業發展的瓶頸。

項目背景介紹

我國加入WTO之後,勞動力市場逐漸和國際接軌,幾乎所有的行業都開始慢慢融入到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一個人只有掌握了國際通用的知識體系或技能,才有能力和資格參與國際合作和國際競爭。
國際證書是已開發國家設計的在各領域中符合國際慣例的資質標準和體系。擁有它也就標誌著擁有該專業領域知識、能力和經驗水平的國際認可,更容易在國際人才市場上找準自己的位置。比如在會計行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識到考取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認證(ACCA)、國際會計師專業資格證書(AIA)、加拿大註冊會計師(CGA)、美國管理會計師考試(CMA)、澳大利亞公證會計師考試(CTA)的重要性,因為通過其中的一項考試都意味著通曉國際通行的會計和審計準則,勢必能在國際化的商務社會中受到格外的重視。
除會計業外,與世界迅速接軌的還有人力資源管理業、金融業、IT業等行業。這些行業的工作者相對而言更熱衷於國際證書的考取。
WTO把我們融入了一個沒有邊界的市場體系和全球化的商業環境中,世界逐漸向統一的市場過渡,在這個市場中,智力資源的占有和分配將關係到企業的生存問題。所以,像國際技能鑑定協會的權威證書ISCA、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認證ACCA等,就走進中國,登上了舞台。
在IT行業,備受中國白領接受和重視的是“IT專業技術認證”,這是由微軟、思科、Novell等國際著名IT企業頒發的。據調查,如果在國內獲得Cisco認證或者Microsoft的mcsd認證,薪金一般提高40%至60%;如果獲得Novell認證或者Microsoft的MCSE認證,薪金一般提高30%到50%。
綜上所述,我國加入WTO之後急需培養大量的國際化人才,途徑之一就是引進國際證書培訓考試項目。很多三資企業、跨國公司和外商獨資企業把是否擁有國際證書看作衡量人才素質的重量級砝碼。在這種形勢下,國內人才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向國際化人才方向發展,而取得國際證書是得到企業、社會和自我認可的一種途徑。

合作形式

技能鑑定中心
經條件審核後,加盟進入ISCA(簡稱伊斯卡),授權成為本協會在該地區的鑑定中心。具體承擔以下職責:
1、招生培訓工作。在管理中心的指導下,組織規定範圍內的職業技能鑑定活動,並提供符合標準的鑑定場所和設施。
2、考試審核工作。受理技能鑑定的申請,對申報者進行資格審查,經鑑定中心核准後,簽發准考證。
3、考試組織工作。組織申報人員按規定的時間和方式進行考核或考評。
4、協調鑑定過程中的有關事務。
5、匯總鑑定成績,並報送管理中心。
6、協助管理中心辦理證書手續,並負責向鑑定合格者發放證書。
7、不斷完善培訓及鑑定條件,自覺接受管理中心的監督檢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