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國際地震中心(ISC)發展概況
在很早的時候,人們就已注意並記錄到了地震,但只是在最近一百年的時間內,隨著地震監測儀器的發展,才使得正確研究地震的發生過程成為可能。英國地震學家約翰.米爾恩(John Milne,1850-1913)教授就認識到進行地震記錄國際交換的重要性,在他的組織和領導下,1922年成立了國際地震彙編(ISS,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 Summary)。1960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主持下,在巴黎召開了如何更好地利用ISS資料的討論會,會議決定1964年成立國際地震中心(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 Centre, ISC),利用計算機儘快地測定更多的地震參數。這樣ISC於1964年在英國愛丁堡(Edinburgh)成立,這是第一個收集全世界範圍地震觀測資料的組織。
1970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其它國際性科學團體的幫助下,ISC被重新組建成為一個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經費由各個國家感興趣的研究機構資助。最初得到7個國家支持,現在已經發展到50個左右的國家,其成員包括國家級學術機構、政府部門和大學。
1975年,ISC遷到英國南方的紐伯利(Newbury),1986年搬到了撒徹(Thatcham)的一幢二層樓內。樓內不但有辦公室,而且提供了存放大量的ISS和ISC出版物的設施,還有一個收藏有地震學期刊、雜誌和書籍的圖書館。
1979年ISC在維也納召開指導理事會,中國地震局派秦馨菱教授參加了這次會議,並當選為理事,從此我國正式加入ISC。
2、主要任務
ISC是全世界第一個致力於收集全球範圍的地震觀測數據的非政府組織機構。其主要任務是:
·負責全球約3,000個地震台站的地震信息的收集、分析處理、編輯出版地震觀測報告等工作。
·利用所有可用的信息再次進行地震定位,並搜尋新的、尚未經有關機構確認的地震。
·向全世界相關機構提供數據服務。
·根據需要開展各種諮詢工作。
相關詞條
-
國際地震安全中心
國際地震安全中心隸屬國際原子能機構核安全與核保全部,成員為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及核安全專家。於2008年10月3日在奧地利維也納的總部正式成立。
成立背景 機構職能 -
地震[自然現象]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
簡介 地震位置 地震成因 地震分類 地震分布 -
地震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
簡介 地震位置 地震成因 地震分類 地震分布 -
國家地震科學技術發展綱要(2007—2020年)
為貫徹全國科技大會精神,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統籌國家地震科學技術發展,提升我國地震科學技術的水平和能力,保...
-
地震應急預案
2.1 指揮機構及職責 2.1.1 中國地震局地震應急指揮部 2.1.2 中國地震局地震現場指揮部 2.1.3 中國地震局地震現場工作組 2.2 工作機...
目錄 內容 -
中國地震局地震應急預案
(1)統一領導中國地震局地震應急工作。 (1)統一指揮和協調中國地震局地震現場應急工作。 (3)向中國地震局地震應急指揮部匯報工作。
-
地震預測
地震預報是針對破壞性地震而言的,是指在破壞性地震發生前作出預報,使人們可以防備。根據對地震規律的認識,預測未來地震的時間、地點和強度。實現地震預測的基礎...
簡介 目的 預測方法 地震預報的水平和現狀 對地震預報的發布的規定 -
青海地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6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發生在7點49分,地震震中位於縣城附近。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青海玉樹地震遇...
事件概況 災情輕微 相關資訊 全國哀悼 港澳地區 -
海原地震
1920年(民國九年)12月16日 ,中國寧夏南部海原縣和固原縣(當時屬甘肅省管轄)一帶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位於海原縣縣城以西哨馬營和大溝門之...
簡介 震級 波及範圍 人員傷亡 地面構造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