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方便國內外學者進行相關研究,本中心設有資料室,編輯出版了學術集刊——《國際冷戰史研究》,開設專門的網站——“中國冷戰研究網”。
(一)、資料室
多國原始資料的收藏與整理是本中心的一項主要工作,中心有專門的、頗具規模的資料室。其中較為重要的有2萬多份前蘇聯解密檔案俄文複印件及對應的中文翻譯件,數千份美國解密外交檔案、東歐各國的解密國家檔案、越南、韓國、日本的解密檔案複印件,以及大量罕見的中國各類檔案複印件。由於我中心所藏資料豐富,已經與上海市世界史學會聯合成立了上海市世界史學會蘇聯歷史檔案資料中心。
本中心資料室按照國際檔案的使用原則,將本中心所藏的檔案對國內外學者開放,歡迎國內外學者到本中心的資料室檢索查找相關的檔案文獻。(二)、《國際冷戰史研究》
《國際冷戰史研究》書刊由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主辦,主編為李丹慧教授,一年兩輯,每輯約35-40萬字,分別於年中和年末出版(第一輯2004年12月出版;第二輯即將出版)。
本刊的宗旨即在於,為中國的國際冷戰史研究提供平台,推介國外新解密的檔案文獻資料、研究著述;開掘並公布中國的檔案材料;發表國內外學者高水平的研究論文;扶植國內青年學者;作為學科研究的視窗,集中反映中國國際冷戰史研究的狀況,等等。
本學刊內容主要分為專題研究、書評和國內外檔案三部分,常設欄目為“專題研究”、“冷戰年代的中國”、“書評、書介”和“國內外檔案文獻”。
“專題研究”欄目著眼於從國際間雙邊或多邊關係的角度,考察國際冷戰與中國內部事務和對外政策的互動關係,涉及領域包括冷戰時期的中國外交、政治、軍事、經濟等研究。而“國內外檔案”涵及冷戰時期的各國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社會、對外民間交往等各方面的檔案材料。“書評書介”則著重評述國內外有關冷戰史研究的新著,包括學術性書評和一般介紹兩種。此外還有不定期欄目“外國學者看中國”、“中國青年學者園地”、“口述歷史”和“檔案與研究”等。
(二)、《國際冷戰史研究》的影響:
許多媒體先後對本刊第一輯作了介紹,如《新聞午報》,2005年4月24日——史雲《一場繼續還是中止“文革”的角力》;《北京日報》,2005年4月25日——[美] 萊夫勒《冷戰是如何開始的》(全文);《文摘報》,2005年5月8-11日第2254期——[美] 萊夫勒《冷戰是如何開始的》;《中外書摘》2005年第6期——史雲《“九一三事件”後毛澤東的自我批評》;《中外書摘》2005年第9期——沈志華《美國中情局對中國局勢的估測》;《領導文萃》2005年6期——沈志華《中情局檔案解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新浪網2005年5月19日——史雲文。此外還有許多雜誌報紙(包括光明日報)、網站轉摘轉載。還有多人對此刊作過評價,重要的有趙學功:中國國際冷戰史研究的里程碑——讀《國際冷戰史研究》,載《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4月8日;徐思彥:一本雜誌和她的學術品質——新近出版的《國際冷戰史研究》讀後,載《文匯報》,2005年7月9日;《探索與爭鳴》2005年第4期也發了整版評論。
(三)、冷戰中國網:www. coldwarchina.com 冷戰中國網開設的欄目有:中外學者、聯合目錄、開放檔案、理論探討、影視資料、研究參考、冷戰論壇、美國研究、蘇聯研究、中國研究、歐洲研究、亞非拉美、危機研究、國際共運等14個專題,向對國際冷戰史有興趣的所有學者、教師、學生和社會公眾開放。在各個專題內,刊登中國大陸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國際學術界的研究動態、並有大量的解密檔案史料可供學界同仁共享。冷戰中國網還與國際冷戰史項目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北約與華約平行歷史項目(Parallel History Project on NATO and Warsaw Pact)、等國際冷戰史研究的權威網站以及部分中國學者的個人網頁相連結。
二、中心成員
我中心擁有目前中國國際冷戰史研究領域中最有影響的一批學者。本中心由主任沈志華教授、副主任楊奎松教授以及余偉民教授、李丹慧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紫江”講座教授、美國康奈爾大學講座教授陳兼等組成。此外,中心還聘請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的陶文釗研究員、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系牛軍教授、南京大學歷史系的戴超武教授、奧斯特曼、張曙光、李廷江、土田哲夫、淹田賢治等為客座研究員。
目前,我中心已有來自香港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大學的七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十多名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正在利用中心所藏豐富的資料為基礎進行國際冷戰史領域的專題研究。隨著本中心影響的不斷擴大,中心的研究隊伍將會越來越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