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起源與早期國家

國家起源,即文明史開端問題,是歷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二、三百萬年的人類發生髮展史,乃至三、五萬年的現代人或智人之智人的歷史,其絕大部分時期處於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氏族部落社會,即蒙昧·野蠻時代或稱“舊社會”;以地域關係、階級關係、政治關係為基礎的國家的出現,最早不過距今約5000年,也就是說,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或稱“新社會”)僅僅有5000年的歷史。

國家起源與早期國家

正文

國家起源,即文明史開端問題,是歷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二、三百萬年的人類發生髮展史,乃至三、五萬年的現代人或智人之智人的歷史,其絕大部分時期處於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氏族部落社會,即蒙昧·野蠻時代或稱“舊社會”;以地域關係、階級關係、政治關係為基礎的國家的出現,最早不過距今約5000年,也就是說,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或稱“新社會”)僅僅有5000年的歷史。
國家是人類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產物 國家的產生是人類從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從"舊社會"進入“新社會”的重要標誌。原始社會後期人類社會由舊石器時代晚期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社會生產力出現了一次大飛躍,發生了農業革命,農耕畜牧代替了採集狩獵,人類從食物採集者轉化為食物的生產者。食物生產量的增加,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和村落的出現。新石器時代末期,母系氏族公社逐漸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生產工具的改進,勞動技能的積累,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剩餘產品的出現,導致了私有制和奴隸制的產生。人類社會出現了第一次大分裂,即分為奴隸主和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兩大階級。氏族內部則分為富裕的氏族貴族和貧困的普通氏族成員兩個集團。富有的氏族貴族不僅剝削來自其他部落的奴隸,剝削處於從屬地位的部落,也開始剝削和奴役本氏族的貧困成員。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由於部落戰爭的頻繁,氏族內部貧富分化日益加劇,氏族貴族的剝削和奴役,使一些破產的氏族成員脫離氏族到別處謀生,同時氏族也不斷吸收其他部落的奴隸和依附民,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氏族公社逐漸為以地域關係為基礎的農村公社所取代。隨著奴隸與奴隸主之間、氏族內部貴族與貧民之間矛盾和鬥爭的發展,以及部落戰爭的日趨激烈,作為階級統治和擴大戰爭的工具的國家應運而生。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國家,是奴隸主統治奴隸的國家,體現人民意志的氏族制度被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奴隸占有制國家所取代,原始民主制被原始君主制所取代。
古典時代的國家 古典時代的國家基本上經歷了城邦和帝國兩個階段。迄今所知,不論包括以蘇美爾-阿卡德為中心、東及印度河流域、西及尼羅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和克里特-邁錫尼上古文明的舊世界西方古典文明系統;或包括中國殷周上古文明和印度吠陀文化以來的上古文明在內的東方古典文明系統;抑或新世界的中南美古典文明,其最早出現的國家都是城邦或城市國家。
世界各地最早的文獻,對於國家的最初形式往往有所反映。如《蘇美爾王表》稱為 ūru,意為村鎮、城邑;古希臘文為Polis,意即城邦;古代中國最早文字記載為“或”、“邦”、“邑”。我們現在所稱城邦或城市國家系根據古希臘文Polis的英譯city state,主要是取其國家意義、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而不在於有無城牆建築。
城邦的組織形式有三個層次:①城邦或城市國家;②若干城邦組成一個城邦聯盟;③城邦內的貴族家族,形成邦中之邦。三個層次中,城邦是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是普遍存在的;城邦聯盟在多數情況下是存在的;貴族家族則是或有或無的。
在古代中國,城邦的三個層次被稱為"天下"、“國”和“家”。《孟子·離婁》中寫道:“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所謂“天下”就是城邦聯盟,“天子”或王是聯盟的盟主。西周之王就是盟主。天子勢力衰落的春秋時代,霸者就是盟主,齊桓公、晉文公就是盟主。所謂“家”是指以卿大夫為首的貴族家族,是作為一個政治單位存在於國家之內的。但有些國,如莒、曹等國是“無大夫”之邦,即無“家”之邦。
城邦的三個層次,在蘇美爾和古希臘等上古文明地區是普遍存在的。蘇美爾在洪水前就存在埃利都、巴德提比拉、拉拉克、西巴爾和蘇路帕克五邦。在原始文字時期建立了尼普爾聯盟。早王朝Ⅱ時期(公元前2650~前2550),基什王朝成為該聯盟的盟主。基什第一王朝國王恩美巴拉格西(公元前2630~前2600在位),其名中的“恩”(en),即是基什城邦首領之銜,也是盟主之銜。《蘇美爾王表》記敘了尼普爾聯盟盟主更迭、王權遞嬗的情況:洪水之後,王權先後由基什轉到烏魯克、烏爾……直到阿卡德以及烏爾第三王朝。尼普爾聯盟是蘇美爾文明的中心。此外還有兩個範圍較小但歷史地位重要的城邦系統,一是伊圖倫伽爾運河系統,包括阿達布、溫馬、基丁吉爾、巴提比拉、阿拉爾馬諸邦;一是拉格什系統,包括札巴拉穆、吉爾蘇、拉格什和寧那諸邦。
古希臘的城邦聯盟規模最大的是以雅典為盟主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盟主的伯羅奔尼撒同盟。此外,各地還有若干小型的城邦聯盟,這些聯盟往往是通過部落結合的方式形成的。
城邦的居民分為自由民和非自由民。自由民又分為有政治權利的公民和沒有政治權利的非公民;非自由民首先指奴隸,還有其他依附民。公民內部又有貴族和平民、富人和窮人等不同的階級。
城邦時代是人類文明史的第一階段。城邦從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氏族部落社會轉化而來,難免帶有舊社會的殘餘,受到舊傳統、舊習慣、舊思想的影響,但城邦公民、自由民是文明時代的嬰兒,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在由青銅時代進入鐵器時代的漫長曆程中,日益排除了舊社會的殘跡,表現出無限的創造力,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今天擁有的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豐富的文化遺產,無不溯源於希臘、印度、西亞和中國的古典時代。
城邦經過長期的發展,不斷併合擴大,最後形成統一的帝國。帝國統一城邦,但它不是在某一城邦聯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帝國與城邦聯盟不同。在城邦聯盟中,各城邦是獨立的國家。在帝國範圍內,原來的城邦和城邦聯盟通過郡縣化、行省化不復存在。
關於城邦發展階段的探討 古典時代城邦的發生髮展,在蘇美爾、古代中國古希臘雖各有其特點,但也有一些共同性的規律可尋。上述地區城邦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①神話傳說時代與原始民主制政治階段:中國的堯舜禹禪讓時代,雅典提秀斯改革前後,蘇美爾原始文字時期至早王朝Ⅰ時期,均屬於這一階段。
②史詩時代和原始君主制政治階段:中國的殷周時代和史詩《詩》,雅典在特洛伊戰役以後和荷馬史詩,蘇美爾早王朝Ⅱ時期、(公元前2650~前2550)和史詩《吉爾伽美什與阿加》,均屬於這一階段。
③“春秋時代”與列國爭霸階段:中國的春秋時代,公元前8~前4世紀的古希臘和蘇美爾·阿卡德早王朝Ⅲ時期(公元前2550~前2335)至烏爾第三王朝,均屬於這一階段。
④“戰國時代”與向帝國過渡階段:中國經過戰國時代轉入秦漢帝國時代;在古希臘、亞歷山大帝國和各大將割據國家處於戰國時代,以後轉入羅馬帝國時代;在美索不達米亞,古巴比倫、古亞述和中巴比倫、中亞述是戰國時代,以後轉入亞述帝國時代。
關於古典時代的國家問題,目前學術界存在不同意見。有些學者認為,城邦一詞的古希臘文Polis有三種含意,即城市、國家和公民公社。城邦的第一個要素是城市,在一些地區遠在城市出現以前就出現了國家,城邦並不是一切奴隸制國家所必經的階段:城邦轉化為帝國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奴隸制城邦未必都會轉化為帝國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