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革命

國家與革命

《國家與革命》是1917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列寧。《國家與革命》是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寫的一部關於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經典著作,全書共六章,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特別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批判了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的反動國家觀,對全世界無產階級建立和鞏固自己的政權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基本信息

主要觀點

1.列寧針對資產階級和機會主義者極力掩蓋國家階級性的謬論,概括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鮮明地揭示了國家的階級本質。

2.列寧獨創地發揮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實質,充分論證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

3.列寧揭示了無產階級專政與社會主義新型民主的一致性。

4.列寧還從理論上探討了社會主義新型民主的發展規律,注意到無產階級專政職能的多樣性,集中說明了國家消亡的經濟基礎。

導讀資料

概述

《國家與革命》是列寧1917年8—9月寫的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名著。全書共有六章。《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一書從無產階級國家學說的發展的角度節選了其中部分章節和段落。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帝國主義階段。國家同壟斷資本日益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勞動民眾所受的壓迫和剝削愈來愈駭人聽聞。資本主義固有的各種矛盾進一步加深和激化。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在經歷一段低潮時期之後有了新的高漲。同時,帝國主義時代迅速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和高度集中的壟斷經濟形式為社會主義創造了物質前提。正如列寧所說,帝國主義已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參戰國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民眾蒙受深重的戰爭災難,各帝國主義國家變成了工人的軍事苦役監獄。歐洲許多國家不斷發生罷工和士兵暴動,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人民運動蓬勃開展,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日趨成熟。

革命問題

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在革命運動高漲的形勢下,對國家的態度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中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而從19世紀末以來,正是這個問題被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攪得最混亂。特別是第二國際的機會主義領袖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他們歪曲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閹割它的革命內容,磨去它的革命鋒芒,把它庸俗化,在社會主義運動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為了揭露和批判他們以及無政府主義者的歪曲,恢復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本來面目,列寧從1916年秋天起就大量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國家問題的著作,同時也讀了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的有關著述,作了《馬克思主義論國家》的筆記,打算寫成一篇闡述馬克思主義對國家態度問題的文章。1917年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列寧忙於領導革命,文章沒有寫成。不久發生了七月事變,反革命勢力開始對布爾什維克領導的革命力量進行鎮壓,政權完全落入資產階級手中。俄國無產階級武裝奪取政權的問題提上了日程,革命對國家的態度問題已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於是,處於秘密狀態的列寧在拉茲里夫湖畔著手撰寫《國家與革命》這部光輝的著作。

政治形式

在《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一書收錄的這些章節中,列寧按照歷史的順序分三個時期來闡述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國家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在1848年之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一般地表述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有了1848—1851年革命經驗之後,馬克思提出了無產階級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結論,但以什麼東西來代替被打碎的國家機器,這個問題當時還沒有也不可能解決。1871年巴黎公社提供了實踐經驗,馬克思和恩格斯才終於發現了可以而且應該用來代替被打碎的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政治形式。

最早表述

“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最早表述。列寧首先引證並分析了1847年上半年馬克思寫的《哲學的貧困》和1848年2月問世的馬克思、恩格斯合著《共產黨宣言》中有關國家問題的論述。這兩本書是成熟的馬克思主義的最早著作。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提出了國家將在階級消滅之後消亡的思想,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將以一個沒有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聯合體來代替舊的資產階級社會,從而使作為表現資產階級社會內部階級對立的國家不再存在了。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國家問題作了進一步論述,提出了“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己的統治”、“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轉化成<直譯是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等論斷,並給無產階級國家下了一個非常引人注意的定義:“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同時,指出了無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之後的任務。列寧認為,這是“馬克思主義在國家問題上一個最卓越最重要的思想即‘無產階級專政’這個思想的“最早的表述”(《列寧全集》第2版第3l卷第22、149_150頁)。在《馬克思主義論國家》中的另一處列寧說得更明白:“《共產黨宣言》談到‘工人革命’、 ‘共產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革命’。似乎還沒有出現‘無產階級專政’這一術語。但是,很明顯,無產階級轉化成‘統治階級’,它‘組織成為統治階級’,它‘對所有權實行強制性的干涉’等等,這也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列寧全集》第2版第3l卷第170頁)。

最初思想

列寧從發展的觀點來考察,認為《共產黨宣言》雖然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最初思想,但是國家問題還提得非常抽象,只用了最一般的概念和說法。他說:“在《共產黨宣言》中對歷史作了一般的總結,使人們認識到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機關,還使人們得出這樣一個必然的結論:無產階級如果不先奪取政權,不取得政治統治,不把國家變為‘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就不能推翻資產階級,這個無產階級國家在它取得勝利以後就會立刻開始消亡,因為在沒有階級矛盾的社會裡,國家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在這裡還沒有提出究竟應當怎樣(從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以無產階級國家來代替資產階級國家的問題。”(《列寧全集》第2版第3l卷第26—27頁)

實際發展

根據事變的實際發展,作出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結論。列寧接著引用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書中總結1848一1851年革命時的一段論述,來說明馬克思這時已明確作出了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結論。1848年歐洲大陸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由於歐洲封建反動統治的壓迫和剝削日益加重,人民生活越來越困苦,階級矛盾迅速激化,從1874年開始,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發生了罷工和人民反抗鬥爭。走在最前面的是法國人民的革命運動。1848年2月巴黎爆發武裝起義,推翻了七月王朝的大金融貴族統治,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資產階級懼怕革命主力軍無產階級,便勾結反動勢力一起對無聲階級進行鎮壓。法國無產階級被迫舉行六月起義。馬克思說“這是現代社會中兩大對立階級間的第一次偉大戰鬥” (《馬克思恩格新選集》第l卷第415頁)。由於沒有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起義歸於失敗。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參加了1848年革命的階級鬥爭實踐,並在後來許多著作中從理論上總結了這次革命的經驗教訓。在列寧援引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書的論述中,馬克思指出,1848年革命雖然失敗了,然而革命是徹底的,它已經完成了前一半預備工作,使議會權力臻於完備,現在正在完成另一半,使行政權力臻於完備,使它表現為最純粹的形式,使它孤立,成為無產階級要打碎的唯一對象。馬克思具體分析了1789年第一次法國革命以來法國資產階級中央集權國家的發展過程,指出過去“一切變革都是使這個機器更加完備,而不是把它摧毀”,而無產階級革命的原則必須是“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壞力量來反對這個權力”,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參見《列寧全集》第2版第3l港笫25—26頁)。馬克思後來在1871年4月12日給庫格曼的信中對這段話作了非常明確的解釋。他寫道; “如果你讀一下我的《霧月十八日》的最後一章,你就會看到,我認為法國革命的下一次嘗試再不應該象以前那樣把官僚軍事機器從一些人的手裡轉到另一些人的手裡,而應該把它打碎,這正是大陸上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決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206頁)。列寧認為,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的這一段精彩的論述,與《共產黨宣言》相比是前進了一大步。在這裡,國家問題提得具體了,同時還作出了必須打碎、摧毀國家機器這樣非常準確、明確、實際而具體的結論,這個結論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中主要的基本的東西。

科學態度

列寧高度評價馬克思在研究無產階級國家問題中所採取的嚴謹的科學態度。他說,馬克思作出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結論,不是根據邏輯的推論,而是根據事變的實際發展,根據18488--1851年的生動經驗,馬克思在1852年還沒有具體提出用什麼東西來代替這個必須消滅的國家機器的問題,從這裡可以看出,馬克思是多么嚴格地以實際的歷史經驗為依據。那時在這個問題上,經驗還沒有提供材料,後來在1871年,歷史才把這個問題提上了日程。在1852年,要以觀察自然歷史那樣的精確性下斷語,還只能說,無產階級革命已面臨“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壞力量”來反對國家政權的任務,即“摧毀”國家機器的任務。列寧寫道:“馬克思的學說在這裡也象其他任何時候一樣,是用深刻的哲學世界觀和豐富的歷史知識闡明的經驗總結”(《列寧全集》第2版第3l卷第27頁)。

解決問題

根據巴黎公社的經驗,解決了用什麼東西代替被打碎的國家機器的問題。1871年出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為馬克思提供了審查和發展自己的理論的依據。公社雖然只存在過72天,但它的偉大革命實踐充分地檢驗和證明了馬克思在1848—1851年革命期間提出的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馬克思不僅為公社戰士的英雄主義感到歡欣鼓舞,他還從這次翻天覆地的民眾革命運動中看到了有極重大意義的歷史經驗,並根據這個經驗來重新審查自己的理論。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一書中提出了“靠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並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的著名結論。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巴黎公社的這個基本的主要的教訓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所以他們在1872年為《共產黨宣言》德文新版作序時,把這個原理寫進序言裡,作為對《共產黨宣言》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修改。

公社的經驗

馬克思還根據公社的經驗,解決了用什麼東西來代替被打碎的國家機器的問題。列寧說,馬克思沒有陷於空想,沒有虛構和幻想“新”社會,而是把從舊社會誕生新社會的過程、從前者進到後者的過渡形式,作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來研究。他以無產階級民眾運動的實際經驗為依據,對巴黎公社的經驗作了極仔細的分析,得出了“公社是一個高度靈活的政治形式”, “它實質上是工人階級的政府,是生產者階級同占有者階級鬥爭的結果,是終於發現的、可以使勞動在經濟上獲得解放的政治形式”的結論。列寧對馬克思的這一結論做了進一步的闡述,指出:“公社就是無產階級革命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第一次嘗試和‘終於發現的’、可以而且應該用來代替已被打碎的國家機器的政治形式”。 (《列寧全集》第2版第3l卷第53頁)

不斷發展

在《國家與革命》的這些章節中,列寧所闡述的遠不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全部。這些闡述,生動地說明了馬克思主義是在革命實踐中不斷發展的,它不是某個天才頭腦的偶然發現,不是憑空臆造出來的東西,而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鬥爭的必然產物,是從世界各國的革命經驗和革命思想的總和中產生出來的,它必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豐富、不斷發展。存在決定意識。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忠於自己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他們嚴格地依據革命實踐來檢驗、修正和發展自己的理論。恩格斯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寧也是這樣對待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他非常善於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具體革命實踐結合起來。既堅決捍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不拘泥於某些已經過時或不能成立的具體提法。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新的革命實踐不斷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前進。

現代意義

列寧在探討國家消亡的經濟基礎時深信不需要任何暴力和服從的共產主義時代會到來。而共產主義社會的到來也許是一場和平的政治革命:這正是《國家與革命》的現代意義所在。

著作評價

《國家與革命》是列寧關於國家和法學說方面的最重要的著作。《國家與革命》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學說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這部著作中,列寧不僅清除了機會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歪曲,而且進一步發展了這個學說,並且用俄國革命的經驗加以豐富,使它成為指導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和政權建設的普遍規律。

《國家與革命》是最完整、最集中論述國家問題的馬克思主義重要著作,在指導俄國十月革命和蘇維埃政權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也產生過重要影響。就其基本立場和方法來說,啟發和指導意義是深遠的。《國家與革命》在集中論述國家問題的同時,一些極有價值的相關論述也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關注。

作品目錄

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的學說與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任務

列寧

1917年8-9月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章 階級社會和國家

1.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2.特殊的武裝隊伍,監獄等等

3.國家是剝削被壓迫階級的工具

4.國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

第二章 國家與革命。1848-1851年的經驗

1.革命的前夜

2.革命的總結

3.1852年馬克思對問題的提法

第三章 國家與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經驗。馬克思的分析

1.公社戰士這次嘗試的英雄主義何在?

2.用什麼東西來代替被打碎的國家機器呢?

3.取消議會制

4.組織起民族的統一

5.消滅寄生物----國家

第四章 續前。恩格斯的補充說明

1.《住宅問題》

2.同無政府主義者的論戰

3.給倍倍爾的信

4.對愛爾福特綱領草案的批判

5.1891年為馬克思的《內戰》所寫的導言

6.恩格斯論民主的消除

第五章 國家消亡的經濟基礎

1.馬克思如何提出問題

2.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

3.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

4.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

第六章 馬克思主義被機會主義者庸俗化

1.普列漢諾夫與無政府主義者的論戰

2.考茨基與機會主義者的論戰

3.考茨基與潘涅庫克的論戰

序言

第一版序言

國家問題,現在無論在理論方面或在政治實踐方面,都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帝國主義戰爭大大加速和加劇了壟斷資本主義變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過程。國家同勢力極大的資本家同盟日益密切地溶合在一起,它對勞動民眾的駭人聽聞的壓迫愈來愈駭人聽聞了。各先進國家(我們指的是它們的“後方”)變成了工人的軍事苦役監獄。曠日持久的戰爭造成的空前慘禍和災難,使民眾生活痛苦不堪,使他們更加憤慨。國際無產階級革命正在顯著地發展。這個革命對國家的態度問題,已經具有實踐的意義了。在幾十年較為和平的發展中積聚起來的機會主義成分,造成了在世界各個正式的社會黨內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沙文主義流派。這個流派(在俄國有普列漢諾夫、波特列索夫、布列什柯夫斯卡婭、魯巴諾維維奇以及以稍加掩飾的形式出現的策列鐵里先生、切爾諾夫先生之流,在德國有謝德曼、列金、大衛等;在法國和比利時有列諾得爾、蓋得、王德威爾得;在英國有海德門和費邊派,等等)是口頭上的社會主義、實際上的沙文主義,其特點就在於這些“社會主義領袖”不僅對於“自己”民族的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且正是對於“自己”國家的利益,採取卑躬屈膝的迎合態度,因為大多數所謂大國早就在剝削和奴役很多弱小民族。而帝國主義戰爭正是為了瓜分和重新瓜分這種贓物而進行的戰爭。如果不同“國家”問題上的機會主義偏見作鬥爭,使勞動民眾擺脫資產階級影響、特別是擺脫帝國主義資產階級影響的鬥爭就無法進行。

首先,我們要考察一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國家學說,特別詳細地談談這個學說被人忘記或遭到機會主義歪曲的那些方面。其次,我們要專門分析一下歪曲這個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即在這次戰爭中如此可悲地遭到破產的第二國際(1889-1914年)的最著名領袖卡爾·考茨基。最後,我們要給俄國1905年革命、特別是1917年革命的經驗,作一個基本的總結。後面這次革命的第一個階段看來現在(1917年8月初)正在結束,但整個這次革命只能認為是帝國主義戰爭引起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因此,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對國家的態度問題不僅具有政治實踐的意義,而且具有最迫切的意義,這個問題是要向民眾說明,為了使自己從資本的枷鎖下解放出來,他們在最近的將來應當做些什麼。

作 者

1917年8月

第二版序言

本版,即第2版,幾乎沒有變動,僅在第2章中增加了第3節。

作 者

1918年12月17日於莫斯科

第一版 跋

這本小冊子是在1917年8、9月間寫成的。我當時已經擬定了下一章即第7章《1905年和1917年俄國革命的經驗》的提綱。但這一章除了題目以外,我連一行字也沒有來得及寫,因為1917年十月革命前夜的政治危機“妨礙”了我。對於這種“妨礙”,只有高興。但是本書第2冊(《1905年和1917年俄國革命的經驗》)看來只好長時間拖下去了;做出“革命的經驗”是會比論述“革命的經驗”更愉快、更有益的。

作 者

1917年11月30日於彼得格勒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 伊里奇 列寧(烏里揚諾夫)馬克思和恩格斯事業和學說的繼承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原名烏里揚諾大,生於伏爾加河畔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夫斯克)。1887年進入喀山大學攻讀法律,因參加革命活動曾被捕。1893年秋移居彼得堡。1894年寫《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批判民粹派,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1900年12月在德國萊比錫創辦了《火星報》,從思想上和組織上為建黨作準備。1904年寫成了《進一步,退兩步》,提出無產階級政黨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統一組織。1905年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後,於7月寫成《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指出了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行到底,並把它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同年11月回國直接領導革命鬥爭。1908年寫成《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批判了唯心主義,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捍衛了哲學的黨性原則。1908-1912年,致力於總結俄國第一次革命的經驗,反對取消派和召回派,並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首領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他於1915年8月寫的《論歐洲聯邦口號》第一次得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的結論。(對於這個理論而言,現在有觀點認為它其實不是完全正確的,特別是在東歐劇變以後。托洛茨基在《不斷革命論》中提出的觀點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在一個國家內是不能完成的,這個觀點雖然受到批判,但是同樣的觀點恩格斯卻也在《共產主義原理》中進行和闡述。所以我們在討論和研究歷史人物的時候需要結合長期以來的歷史經驗。)

解放協會

1895年,列寧在彼得堡創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協會。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獄,14個月的獄中生活後,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在西伯利亞的3年中,他開始使用“列寧”這個化名,寫出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並與另一位革命者克魯普斯卡婭結了婚。

1900年2月,列寧在西伯利亞的流放結束,回到彼得堡後不久轉赴西歐,在德國創辦了第一張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機關報《火星報》。1903年7月30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布魯塞爾召開代表大會,會上形成了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布爾什維克的意思是多數派。布爾什維克及其思想體系的產生,標誌著列寧主義的形成。

領導革命

1905年11月,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後,列寧回到祖國直接領導革命,並提出了無產階級政黨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裝起義失敗,列寧又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間,他寫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等一系列著作,使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列寧又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闡明了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的理論。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聽到沙皇垮台的訊息以後,列寧立即返回俄國,積極準備發動武裝起義。在列寧的領導下,俄國人民終於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這一偉大勝利開闢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紀元。

革命勝利後,列寧當選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主席,他領導人民粉碎了帝國主義的三次武裝進攻和國內的叛亂,使蘇俄的經濟建設逐步走上了正軌。

列寧於1870年俄歷4月10日(公曆22日)出生在伏爾加河岸的辛比爾斯克城,即現在的烏里揚諾夫斯克。列寧的父親伊里亞·尼古拉也維奇·烏里揚諾夫是一位具有民主進步觀點的中學教師,後來成為辛比爾斯克省國民教育廳的視察員,因多年從事國民教育的勞績,晉升為省國民教育總監,並曾獲得貴族稱號。列寧的母親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夫娜是一位醫生的女兒,結婚前住在農村,雖然只受過親職教育,但由於她勤奮好學,後來仍然通過考試獲得國小教師的稱號。她讀過許多書,並擅長外語和音樂。她十分關心孩子們的學習和品德教育,終日為他們操勞。烏里揚諾夫一家有六個孩子。列寧的哥哥叫亞歷山大,姐姐是安娜。妹妹奧里婭。弟弟德米特里,最小的妹妹叫瑪麗婭。

革命新篇章

聰明活潑的列寧從五歲就開始學習文化,九歲進入辛比爾斯克中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因品學兼優曾獲得金質獎章。列寧的哥哥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曾是喀山大學的優等生,民意黨人青年小組的成員。1887年3月13日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因參與謀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而被捕。同年5月20日被殺害。受到極大震驚的列寧從血的教訓中增強了與沙皇專制制度作鬥爭的決心,並堅定地說:“我們不走這條路”。17歲的列寧已在探索著一條與沙皇專制制度作鬥爭的新的道路。1887年6月底,列寧全家遷居喀山,秋天他進了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入學不久,他因反對大學裡的警察制度而被開除,並被禁止在喀山居住。一年後列寧回到喀山,在那裡參加了當地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開始研究《資本論》。1889年5月,列寧全家遷往薩馬拉城。1891年21歲的列寧以校外生的資格通過了波得堡大學的畢業考試。並被授予優等生畢業文憑。在薩馬拉城,列寧組織了當地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並寫了最早的一篇論文:《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1893年8月,列寧移居彼得堡(現列寧格勒城)。從此,揭開他革命生涯中新的篇章。

矛盾的集合點

列寧是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締造者。世界歷史進入帝國主義時代的俄國是各種矛盾的集合點,要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徹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並進而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任務,就必須有馬克思主義武裝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領導。列寧很早就說過:“給我們一個革命家的組織,我們就能把俄國翻轉過來!”這成了他孜孜以求的目標。為此他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和俄國的實踐相結合,為建設一個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而鬥爭。1895年秋,在列寧的領導下,彼得堡所有的馬克思主義小組聯合成了一個統一的政治組織,並命名為“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這個鬥爭協會是以民眾性工人運動為基礎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萌芽。它只活動了不長的一段時間,以列寧為首的一批骨幹就被逮捕了,列寧先是被監禁,後被流放西伯利亞。在流放期間列寧總結了該協會的鬥爭經驗,用以指導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建設工作。1898年3月初,當列寧還在流放地時,俄國的一批社會主義者就召開了第一次黨的代表大會,宣告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建立。以列寧為首的流放者集會宣布加入社會民主工黨。事實上“一大”並沒有把黨真正建立起以來。在委員會中經濟派占據了優勢,一大後,組織上更加渙散、政治上更加動搖、思想上更加混亂,經濟派成為建黨的主要障礙。1900年列寧創辦的《火星報》和1901-1902年期間他寫的《怎么辦》一書,粉碎了經濟主義。1903年7月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召開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了黨綱和黨章。在討論黨章時,黨內產生了尖銳分歧。誕生了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和以馬爾托夫為首的孟什維克。第二次代表大會之後布爾什維克同孟什維克推行的機會主義組織路線和策略路線進行了不調和的鬥爭。

革命策略

1905年俄國革命爆發後,在列寧的領導下召開了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制定了布爾什維克在這次革命中的策略。在革命日益走向高潮的11月上旬,列寧從國外回到了彼得堡,以加強對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和彼得堡委員會的領導工作。在鬥爭緊張工作繁忙的日子裡,列寧還十分關注黨中央的機關報《新生活報》的編輯出版工作。他參加該報編輯部的會議並撰寫文章,宣傳黨的策略思想。使這份報紙在黨的生活和革命鬥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905年12月當莫斯科工人舉行武裝起義時,列寧讚揚了工人們的壯舉,並號召彼得堡的工人支援他們的鬥爭。莫斯科工人起義失敗後,列寧又及時幫助他們總結了經驗教訓,鼓舞他們的鬥志。1906年到1907年列寧仍在國內堅持鬥爭直到1907年的12月才被迫離開俄國。

策略路線

1917年二月革命後,列寧結束了長期的流亡生活於4月3日(公曆4月16日)回到了俄國。針對俄國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在著名的“四月提綱”中,為黨和無產階級制定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綱領和革命和平發展的策略路線,接著,他在布爾什維克黨第七次代表會議上所作的報告中又進一步發揮了“四月提綱”中的原理,從4月到7月90天的時間裡,列寧一面領導中央委員會的工作,一面直接指導《真理報》編輯部的工作。先後寫了150多篇文章和幾本小冊子,宣傳布爾什維克黨的策略方針,從而武裝了布爾什維克,增強了他們對革命的必勝的信念。

列寧是十月武裝起義方針的制定者和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領導者,1917年7月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和平示威的鎮壓和接踵而來的對布爾什維克的打擊,使俄國的政治形勢發生了根本改變,“七月事變”打破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革命和平發展的前途已經斷絕。列寧也被迫轉入地下,在拉茲里夫湖畔的草棚里,繼續指導著革命鬥爭並撰寫《國家與革命》一書,8月9日列寧離開俄國到達芬蘭,繼續完成了《國家與革命》的寫作,並關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發展。科爾尼洛夫叛亂的迅速被粉碎,使國內階級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布爾什維克的威信大為提高,很快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蘇維埃中占據了優勢。列寧分析了新的革命形勢,在9月12日到14日給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彼得格勒委員會和莫斯科委員會寫的兩封指示信里,明確提出了通過起義把政權轉歸蘇維埃以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新方針。為了便於加強領導,10月7日列寧從芬蘭秘密回到彼得格勒。他起草了由黨中央全會通過的武裝正義的決議,並指導了起義的準備工作。10月24日夜間列寧到了斯莫爾尼宮,親自擔負起指導起義的重任。10月25日(公曆11月7日)革命工人、兵士和水兵執行了起義的戰鬥命令。深夜攻下了冬宮,宣告臨時政府已被推翻,無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從此,開始了社會主義的新紀元。

共產國際

列寧不僅勝利地領導了俄國革命,而且指導和鼓舞了當時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在他的倡議下創建了共產國際,他親自主持了共產國際的成立大會,領導了二、三、四次代表大會的召開,從二大起任執行委員。

列寧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者。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的理論第一次在一個農業占優勢的落後國家裡變為現實。在這樣的國度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新課題。蘇維埃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為發揮人民民眾的才智,建設社會主義 開闢了巨大的可能性,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俄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打敗了資本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鎮壓了白衛匪幫的叛亂,鞏固了蘇維埃政權,並及時總結了經驗教訓,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並制定了適合俄國國情和符合經濟規律的新經濟政策。列寧堅信俄國有一切必要的和足夠的條件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在他的領導下,擬定了綱領性的俄羅斯電氣化計畫,提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以奠定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擬定了通過農業合作社和農業機械化以改造分散的小生產者,並吸引他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計畫。列寧高度重視文化教育工作,他把發展文化教育,進行文化建設計畫時代的主要任務。他強調說:“在一個文盲的國家內是不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列寧所說的文化建設包括掃除文盲、普及文化知識,提高文化水平,造就經濟建設及其他方面的專門人材。提倡共產主義道德風尚,改變愚昧不文明等廣泛的任務。在經濟文化建設中,列寧經常提醒黨的組織和幹部要充分發揮教師和專家的作用,檢查在使用和團結專家方面存在的問題。

積極倡導者

列寧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克服官僚主義的積極倡導者。他對蘇維埃國家機構中的拖拉作風、文犢主義深惡病絕,認為它是阻礙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敵人”之一。列寧是改革國家機關的推動者,在他看來,要有效地克服官僚它義,就必須改革國家機關,使其密切地聯繫民眾,選拔優秀的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到重要的經濟崗位上去,還要建立起明確的職責和民主檢查、監督制度,對於因官僚主義造成重大損失者,應分別情況給以處分,而克服官僚主義的根本途徑是提高廣大人民民眾的文化程度。

列寧極端厭惡個人崇拜。他認為工人領袖不是天使,不是聖人,而是普通人。他堅信:“千百萬創造者的智慧,卻會創造出一種比最偉大的天才預見都還要高明得多的東西。”列寧十分謙遜質樸、極端關心黨的事業,模範地遵守黨的集體領導原則,經常作自我批評,隨時注意傾聽民眾的意見,一向反對突出他個人。他多次拒絕藝術家為他繪製和塑造肖像,也反對人們為他祝壽。1920年4月23日,俄共(布)莫斯科委員會為列寧五十壽辰舉行了晚會,他故意推遲到晚會快結束時才到場,他在答詞中首先表示“感謝你們使我沒有聽祝壽演說……讓我們今後根本免去這種祝賀儀式”。歌功頌德的陋習是和列寧格格不入的,他語重心長地說:“一些政黨在它失敗和衰落之前,往往會驕傲自大”,“我希望我們無論如何不要使我們的黨落到驕傲自大的地步”。

列寧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革命事業的無產階級的領袖,他不知疲倦的和長期緊張的政治活動,以及社會革命黨暗殺造成的創傷,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從1922年上半年起,便身患重病。1924年1月21日,便與世長辭了。他的逝世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最沉痛的損失。他為人類做出的傑出貢獻永垂青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