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的通知》是為貫徹執行《“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印發的通知。由國務院於2016年12月7日印發並實施。

政策全文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6〕7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6年12月7日

(此件公開發布)

“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

為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把握機遇 迎接大眾旅遊新時代

第一節 “十二五”旅遊業發展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從旅遊短缺型國家到旅遊大國的歷史性跨越。“十二五”期間,旅遊業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走向國民經濟建設的前沿,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

戰略性支柱產業基本形成。2015年,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度達到10.8%。國內旅遊、入境旅遊、出境旅遊全面繁榮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遊接待國。旅遊業成為社會投資熱點和綜合性大產業。

綜合帶動功能全面凸顯。“十二五”期間,旅遊業對社會就業綜合貢獻度為10.2%。旅遊業成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並帶動大量貧困人口脫貧,綠水青山正在成為金山銀山。

現代治理體系初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公布實施,依法治旅、依法促旅加快推進。建立了國務院旅遊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出台了《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1號)等檔案,各地出台了旅遊條例等法規制度,形成了以旅遊法為核心、政策法規和地方條例為支撐的法律政策體系。

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幅提升。出境旅遊人數和旅遊消費均列世界第一,與世界各國各地區及國際旅遊組織的合作不斷加強。積極配合國家總體外交戰略,舉辦了中美、中俄、中印、中韓旅遊年等具有影響力的旅遊交流活動,旅遊外交工作格局開始形成。

專欄 1 “十二五”旅遊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指 標 規劃目標 完成情況
2015年 年均增速(%) 2015年 完成程度(%)
旅遊業總收入(萬億元) 2.5 10 4.13 165
國內旅遊人數 (億人次) 33 10 40 121
居民出遊率(次/人) 2.3 3 130
國內旅遊收入(萬億元) 2.1 11 3.42 163
入境旅遊人數(億人次) 1.32 3 1.34 102
入境過夜旅遊人數(萬人次) 5680 8 5689 100
外國人入境旅遊人數(萬人次) 2573 4.5 2599 101
旅遊外匯收入(億美元) 580 5 1136.5 196
出境旅遊人數(萬人次) 8800 9 11700 133
直接就業(萬人) 1450 4.7 2798 193

第二節 “十三五”旅遊業發展機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旅遊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我國旅遊業將迎來新一輪黃金髮展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利於大眾旅遊消費持續快速增長。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入推進,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消費結構加速升級,人民民眾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帶薪休假制度逐步落實,假日制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航空、高鐵、高速公路等快速發展,旅遊消費得到快速釋放,為旅遊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有利於旅遊業成為優勢產業。旅遊業具有內生的創新引領性、協調帶動性、開放互動性、環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與五大發展理念高度契合。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將進一步激發旅遊業發展動力和活力,促進旅遊業成為新常態下的優勢產業。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於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和更為有利的產業政策,促進增加有效供給,促進中高端產品開發,最佳化旅遊供給結構,推動旅遊業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

旅遊業被確立為幸福產業有利於最佳化旅遊發展環境。旅遊業作為惠民生的重要領域,成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將推動各級政府更加重視旅遊業發展,促進更多的城鄉居民參與旅遊,帶動企業投資旅遊,旅遊業發展環境將進一步最佳化。

良好外部環境有利於我國旅遊業發展。全球旅遊業將持續穩定發展,增速將繼續高於世界經濟增速。亞太地區旅遊業保持強勁增長,全球旅遊重心將加速東移,我國旅遊業發展處於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之中。

“十三五”期間,我國旅遊業處於黃金髮展期、結構調整期和矛盾凸顯期,也面臨不少挑戰。主要是旅遊業發展的體制機制與綜合產業和綜合執法的要求不相適應,政策環境有待最佳化;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滯後,補短板任務艱巨;遊客的文明素質和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待提升,市場秩序有待規範等。這些問題要在“十三五”期間重點加以解決。

第三節 “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趨勢

“十三五”期間,我國旅遊業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消費大眾化。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持續推進,旅遊已經成為人民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助游、自駕游成為主要的出遊方式。

需求品質化。人民民眾休閒度假需求快速增長,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個性化、特色化旅遊產品和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旅遊需求的品質化和中高端化趨勢日益明顯。

競爭國際化。各國各地區普遍將發展旅遊業作為參與國際市場分工、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紛紛出台促進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旅遊市場全球化、旅遊競爭國際化,競爭領域從爭奪客源市場擴大到旅遊業發展的各個方面。

發展全域化。以抓點為特徵的景點旅遊發展模式向區域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遊發展模式加速轉變,旅遊業與農業、林業、水利、工業、科技、文化、體育、健康醫療等產業深度融合。

產業現代化。科學技術、文化創意、經營管理和高端人才對推動旅遊業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大。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旅遊業的套用更加廣泛。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成為旅遊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二章 轉型升級 明確旅遊業發展新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十三五”旅遊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題,以推動全域旅遊發展為主線,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建成全面小康型旅遊大國,將旅遊業培育成經濟轉型升級重要推動力、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引領產業、展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載體、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生力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重要貢獻。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要遵循以下原則:

堅持市場主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遵循旅遊市場內在規律,尊重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的基礎環境、發展環境和公共服務環境。

堅持改革開放。改革體制機制,釋放旅遊業的發展活力,形成巨觀調控有力、微觀放寬搞活的發展局面。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內外聯動、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堅持創新驅動。以創新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推動旅遊業從資源驅動和低水平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使創新成為旅遊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堅持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綠色發展貫穿到旅遊規劃、開發、管理、服務全過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旅遊業新格局。

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民眾滿意作為旅遊業發展的根本目的,通過旅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旅遊業成為提升人民民眾品質生活的幸福產業。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十三五”旅遊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旅遊經濟穩步增長。城鄉居民出遊人數年均增長10%左右,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11%以上,旅遊直接投資年均增長14%以上。到2020年,旅遊市場總規模達到67億人次,旅遊投資總額2萬億元,旅遊業總收入達到7萬億元。

綜合效益顯著提升。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度達到12%,對餐飲、住宿、民航、鐵路客運業的綜合貢獻率達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遊就業人數100萬人以上。

人民民眾更加滿意。“廁所革命”取得顯著成效,旅遊交通更為便捷,旅遊公共服務更加健全,帶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實,市場秩序顯著好轉,文明旅遊蔚然成風,旅遊環境更加優美。

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入境旅遊持續增長,出境旅遊健康發展,與旅遊業已開發國家的差距明顯縮小,在全球旅遊規則制定和國際旅遊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明顯提升。

專欄 2 “十三五”期間旅遊業發展主要指標
指 標 2015年實際數 2020年規劃數 年均增速(%)
國內旅遊人數(億人次) 40 64 9.86
入境旅遊人數(億人次) 1.34 1.50 2.28
出境旅遊人數(億人次) 1.17 1.50 5.09
旅遊業總收入(萬億元) 4.13 7.00 11.18
旅遊投資規模(萬億元) 1.01 2.00 14.65
旅遊業綜合貢獻度(%) 10.8 12.00 -

第三章 創新驅動 增強旅遊業發展新動能

第一節 理念創新 構建發展新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遊業主要依靠景點景區、賓館飯店等基礎旅遊要素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大眾旅遊新時代的要求。“十三五”時期,必須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思路,加快由景點旅遊發展模式向全域旅遊發展模式轉變,促進旅遊發展階段演進,實現旅遊業發展戰略提升。

圍繞全域統籌規劃,全域資源整合,全要素綜合調動,全社會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目標,在推動綜合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創新規劃理念,將全域旅遊發展貫徹到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等各類規劃中,在旅遊引領“多規合一”方面取得新突破;補齊短板,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在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方面取得新突破;推進融合發展,豐富旅遊供給,形成綜合新動能,在推進“旅遊+”方面取得新突破;實施旅遊扶貧,推進旅遊增收富民,在旅遊精準扶貧方面取得新突破;規範市場秩序,加強旅遊綜合執法,在文明旅遊方面取得新突破;完善旅遊業發展評價考核體系,在健全旅遊業統計體系方面取得新突破;保護城鄉風貌和自然生態環境,在最佳化城鄉旅遊環境方面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間,創建500個左右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旅遊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責任單位為多個部門的,排在第一位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第二節 產品創新 擴大旅遊新供給

適應大眾化旅遊發展,最佳化旅遊產品結構,創新旅遊產品體系。

一、推動精品景區建設

全面提升以A級景區為代表的觀光旅遊產品,著力加強3A級以上景區建設,最佳化5A級景區布局。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觀光旅遊產品精品化發展。強化A級景區覆核和退出機制,實現高等級景區退出機制常態化。(國家旅遊局)

二、加快休閒度假產品開發

大力開發溫泉、冰雪、濱海、海島、山地、森林、養生等休閒度假旅遊產品,建設一批旅遊度假區和國民度假地。支持東部地區加快發展休閒度假旅遊,鼓勵中西部地區發揮資源優勢開發特色休閒度假產品。加快推進環城市休閒度假帶建設。(國家旅遊局、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等)

三、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堅持個性化、特色化、市場化發展方向,加大鄉村旅遊規劃指導、市場推廣和人才培訓力度,促進鄉村旅遊健康發展。建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開展鄉村旅遊環境整治,推進“廁所革命”向鄉村旅遊延伸。實施鄉村旅遊後備箱行動,推動農副土特產品通過旅遊渠道銷售,增加農民收入。實施鄉村旅遊創客行動計畫,支持旅遊志願者、藝術和科技工作者駐村幫扶、創業就業,推出一批鄉村旅遊創客基地和以鄉情教育為特色的研學旅行示範基地。創新鄉村旅遊組織方式,推廣鄉村旅遊合作社模式,使億萬農民通過鄉村旅遊受益。(國家旅遊局、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商務部、文化部等)

四、提升紅色旅遊發展水平

突出社會效益,強化教育功能,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將紅色旅遊打造成常學常新的理想信念教育課堂,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進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大眾化、常態化。堅持實事求是,相關設施建設要體現應有功能,保障基本需要,同紅色紀念設施相得益彰。加強統籌規劃,注重與脫貧攻堅、區域發展、城鄉建設相銜接,促進融合發展。改革體制機制,創新工作模式,引導社會參與,增強紅色旅遊發展活力。(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宣傳部、財政部、國家旅遊局、國家文物局等)

專欄 3 紅色旅遊發展工程
(一)完善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體系。深挖紅色內涵,完善道路交通和服務設施條件,提升服務水平。選擇紅色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完善、展陳效果較好、教育功能突出、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景區給予重點支持。整合周邊自然生態、傳統文化、特色鄉村等旅遊資源,打造推出一批覆合型旅遊產品,形成覆蓋更加全面、內涵更加豐富、特色更加鮮明的景區體系。 (二)著力凸顯紅色旅遊教育功能。結合建黨、建軍、建立新中國和重要歷史事件等重大紀念日,組織系列宣傳推廣活動。推動大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與紅色旅遊相結合,依託紅色旅遊景區組織參觀活動,接受紅色教育。開展“紅色旅遊進校園”等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深化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紅色旅遊國際交流合作,推廣紅色旅遊產品線路。 (三)積極發揮紅色旅遊脫貧攻堅作用。圍繞脫貧攻堅目標,緊密結合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和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整合當地資源,拓展紅色旅遊扶貧富民功能。支持當地民眾參與餐飲、住宿等經營服務,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就業。引導革命老區民眾因地制宜發展適合老區的種養業和特色手工業,開發特色旅遊商品,培育富有紅色文化內涵的旅遊品牌。

五、加快發展自駕車旅居車旅遊

建設一批公共服務完善的自駕車旅居車旅遊線路和旅遊目的地,培育營地連鎖品牌企業,增強旅居車產品設計製造與技術保障能力,形成網路化的營地服務體系和比較完整的自駕車旅居車旅遊產業鏈。(國家旅遊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體育總局、工商總局)

專欄 4 自駕車旅居車旅遊推進計畫
(一)編制規劃與標準。出台國家旅遊風景道自駕車旅居車營地建設規劃,制定出台自駕游目的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標準。 (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將營地標識納入公共運輸標識體系。鼓勵服務商利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智慧型服務平台提供自駕游線路導航、交通聯繫、安全救援和汽車維修保養等配套服務。完善自駕游服務體系。 (三)加快營地建設。積極發揮社會資本在建設自駕車旅居車營地中的主導作用。評選一批建設經營和管理服務水平高的示範性營地,引導營地功能升級。到2020年建設2000個營地。 (四)提升租賃服務。大力發展自駕車旅居車租賃產業,促進落地自駕游發展,開展異地還車業務。放寬旅居車租賃企業的資質申請條件和經營範圍、經營規模限制,鼓勵取得汽車租賃經營許可的企業從事自行式和拖掛式旅居車租賃業務。 (五)加強科學管理。嚴格落實自駕車旅居車營地住宿實名登記制度。強化營地的安全防護和消防設施建設,加快自駕游呼叫中心和緊急救援基地建設,健全自駕游信息的統計、監測與預警系統。 (六)發展相關製造業。將旅居車納入汽車行業發展規劃,建立旅居車整車和相關零配件製造技術標準體系。暢通旅居車零配件供應和維修渠道,延伸旅居車產業鏈。 (七)推廣旅居生活新方式。積極推廣自駕車旅居車露營旅遊新方式,傳播自駕車旅居車旅遊文化品牌,推廣精品自駕車線路。舉辦自駕車旅居車旅遊博覽會。大力培育青少年露營文化。研究改進旅居車駕駛證管理制度。

六、大力發展海洋及濱水旅遊

加大海島旅遊投資開發力度,建設一批海島旅遊目的地。加快海南國際旅遊島、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推進橫琴島等旅遊開發。制定郵輪旅遊發展規劃,有序推進郵輪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和提升港口、船舶及配套設施的技術水平。推動國際郵輪訪問港建設,擴大國際郵輪入境外國旅遊團15天免簽政策適用區域,有序擴大試點港口城市範圍。支持天津、上海、廣州、深圳、廈門、青島等地開展郵輪旅遊。制定遊艇旅遊發展指導意見,發展適合大眾消費的中小型遊艇。支持長江流域等有條件的江河、湖泊有序發展內河遊輪旅遊。(國家旅遊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國家海洋局等)

專欄 5 郵輪遊艇旅遊發展計畫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實施郵輪港口布局規劃,形成布局合理的始發港、訪問港郵輪港口體系。建設一批公共遊艇碼頭和水上運動中心。促進郵輪運輸與航空、鐵路、公路等其他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 (二)開發特色旅遊線路。打造具有特色的郵輪航線,探索開闢無目的地郵輪航線、洲際及環球郵輪航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大力發展國際郵輪入境游。 (三)壯大郵輪市場主體。鼓勵多元資本進入郵輪旅遊產業,加強與外資郵輪企業合作,支持本土郵輪企業發展。 (四)促進遊艇租賃消費。鼓勵開展遊艇租賃業務,規範遊艇租賃運營管理,培育大眾遊艇消費,推出一批遊艇休閒示範項目。 (五)培養郵輪遊艇人才。加快培養郵輪遊艇駕駛人員、海乘、維修保養、法律諮詢、經營管理等專業人才。

七、大力發展冰雪旅遊

以辦好2022年冬奧會為契機,大力推進冰雪旅遊發展。支持黑龍江、吉林等地做好冰雪旅遊專項規劃。建設一批融滑雪、登山、徒步、露營等多種旅遊活動為一體的冰雪旅遊度假區或度假地,推出一批覆合型冰雪旅遊基地,鼓勵冰雪場館開發大眾化冰雪旅遊項目。支持冰雪設備和運動裝備開發。推動建立冰雪旅遊推廣聯盟,搭建冰雪旅遊會展平台。支持院校與企業合作,培養冰雪旅遊專業化人才。(國家旅遊局、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商務部、體育總局)

八、加快培育低空旅遊

結合低空空域開放試點,選擇一批符合條件的景區、城鎮開展航空體驗、航空運動等多種形式的低空旅遊。開發連線旅遊景區、運動基地、特色小鎮的低空旅遊線路。提高航油、通信、導航、氣象等保障能力。出台低空旅遊管理辦法,強化安全監管。支持低空旅遊通用航空裝備自主研製,建設低空旅遊產業園。(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體育總局、國家旅遊局、中國民航局等)

第三節 業態創新 拓展發展新領域

實施“旅遊+”戰略,推動旅遊與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拓展旅遊發展新領域。

一、旅遊+城鎮化

完善城市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支持大型旅遊綜合體、主題功能區、中央遊憩區等建設。發展城市綠道、騎行公園、慢行系統,拓展城市運動休閒空間。加強規劃引導和規範管理,推動主題公園創新發展。建設一批旅遊風情小鎮和特色景觀名鎮。(國家旅遊局、住房城鄉建設部)

二、旅遊+新型工業化

鼓勵工業企業因地制宜發展工業旅遊,促進轉型升級。支持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通過發展工業遺產旅遊助力城市轉型發展。推出一批工業旅遊示範基地。大力發展旅遊用品、戶外休閒用品、特色旅遊商品製造業。培育一批旅遊裝備製造業基地,鼓勵企業自主研發,並按規定享受國家鼓勵科技創新政策。(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國家旅遊局、中國民航局等)

三、旅遊+農業現代化

加強規劃引導,開展農業遺產普查與保護。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和休閒農業,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田園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發展定製農業、會展農業和眾籌農業等新型農業業態。推進現代農業莊園發展,開展農耕、採摘、飼養等農事活動,促進農業綜合開發利用,提高農業附加值。(農業部、國家旅遊局)

四、旅遊+現代服務業

促進旅遊與文化融合發展。培育以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和實踐活動為支撐的體驗旅遊、研學旅行和傳統村落休閒旅遊。扶持旅遊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數字文化產業相融合。發展文化演藝旅遊,推動旅遊實景演出發展,打造傳統節慶旅遊品牌。推動“多彩民族”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鎮。(文化部、國家民委、國家旅遊局、國家文物局)

促進旅遊與健康醫療融合發展。鼓勵各地利用優勢醫療資源和特色資源,建設一批健康醫療旅遊示範基地。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啟動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示範基地和示範項目建設。發展溫泉旅遊,建設綜合性康養旅遊基地。制定老年旅遊專項規劃和服務標準,開發多樣化老年旅遊產品。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非營利性鄉村養老機構,完善景區無障礙旅遊設施,完善老年旅遊保險產品。(國家旅遊局、國家民委、國家衛生計生委、保監會、國家中醫藥局、全國老齡委、中國殘聯)

促進旅遊與教育融合發展。將研學旅行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的重要載體,納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範疇,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文物古蹟、古生物化石等專題研學旅行。成立遊學聯盟,鼓勵對研學旅行給予價格優惠。規範中小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加強組織管理,完善安全保障機制。(國家旅遊局、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國家文物局)

促進旅遊與體育融合發展。編制體育旅遊發展綱要,建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體育旅遊目的地,建設一批體育旅遊示範基地,推出一批體育旅遊精品賽事和精品線路。培育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的體育旅遊企業和品牌。引導和鼓勵特色體育場館、設施和基地向旅遊者開放共享。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舉辦有影響力的體育旅遊活動。(國家旅遊局、體育總局)

促進旅遊與商務會展融合發展。加快北京、上海、杭州、昆明等商務會展旅遊目的地建設,發展國際化、專業化的商務會議會展旅遊業。加快相關場館設施建設,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議會展品牌,提高會展旅遊專業化水平。加大會議會展促銷力度。(國家旅遊局、商務部等)

(更多內容請點擊參考連結閱讀)

內容解讀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規劃》確定了“十三五”時期旅遊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基本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是未來五年我國旅遊業發展的行動綱領和基本遵循。

《規劃》提出,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題,以推動全域旅遊發展為主線,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建成全面小康型旅遊大國,將旅遊業培育成經濟轉型升級重要推動力、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引領產業、展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載體、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生力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重要貢獻。

《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我國旅遊業發展要實現四大目標。一是旅遊經濟穩步增長。城鄉居民出遊人數年均增長10%左右,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11%以上,旅遊直接投資年均增長14%以上。到2020年,旅遊市場總規模達到67億人次,旅遊投資總額2萬億元,旅遊業總收入達到7萬億元。二是綜合效益顯著提升。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度達到12%以上。三是人民民眾更加滿意。旅遊交通更為便捷,旅遊公共服務更加健全,帶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實,市場秩序顯著好轉,文明旅遊蔚然成風,旅遊環境更加優美,“廁所革命”取得顯著成效。四是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入境旅遊持續增長,出境旅遊健康發展,與旅遊業已開發國家的差距明顯縮小。

《規劃》要求,要全面落實旅遊業創新驅動、協調推進、綠色發展、開放合作、共建共享等方面任務。一是突出理念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技術創新和市場主體創新,推動精品景區建設、加快休閒度假產品開發、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提升紅色旅遊發展水平、加快發展自駕車旅居車旅遊、大力發展海洋及濱水旅遊、積極發展冰雪旅遊、加快培育低空旅遊。二是最佳化旅遊業空間布局,做強5大跨區域旅遊城市群、培育20個跨區域特色旅遊功能區、打造10條國家精品旅遊帶、培育25條國家旅遊風景道、推進8大類特色旅遊目的地建設。三是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信息諮詢等旅遊公共服務體系,推動旅遊各產業要素更新換代。四是從消費端倡導綠色旅遊消費,從供給端強調綠色開發與節能減排。五是構建旅遊開放新格局,實施積極的旅遊外交戰略,大力提振入境旅遊,深化內地與港澳、大陸與台灣旅遊合作,有序發展出境旅遊,提高旅遊業開放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六是大力實施鄉村旅遊扶貧工程,推進旅遊業創業就業,規範旅遊市場秩序,大力推進文明旅遊,構築旅遊安全保障網,實施旅遊服務質量提升計畫,創造文明、安全、便捷、舒適、高效的旅遊環境。

《規劃》提出了旅遊業綜合管理體制、最佳化景區旅遊服務管理、導遊旅行社體制等方面的改革舉措,明確了強化政策扶持、加強法治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保障措施。要求各地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或者專項規劃,落實工作責任;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調配合,抓緊推進工作進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