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全文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
國辦發〔2018〕12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中央宣傳部會同中央網信辦、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自然資源部、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廣電總局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擬定的《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規定》和《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的規定》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辦公廳
2018年12月18日
(此件公開發布)
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規定
為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特制定以下規定:
一、關於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一)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要依法登記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構建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堅持正確導向和經營方向,堅持國有資本主導地位,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推動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公司黨委(黨組)領導班子成員依法定程式,以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方式進入董事會、經理層、內設監事會,黨委(黨組)書記同時任董事長(執行董事)、為公司法定代表人,黨員總經理一般擔任黨委(黨組)副書記,專職副書記一般進入董事會。黨委(黨組)發揮領導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依照規定研究討論涉及內容導向管理的重大事項及公司運營與發展的重大決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項目安排、大額度資金使用等事項,並作為董事會、經理層決策的前置程式。建立健全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充分發揮法律顧問、公司律師的作用,促進依法經營、依法管理。
(三)從事內容創作生產傳播的公司,設立總編輯或藝術總監等專門崗位,設董事會的,須設立編輯委員會或藝術委員會等專門委員會,為董事會有關內容導向管理的重大事項提供決策諮詢。
(四)推進國有文化企業內部資源整合,進一步聚焦主業,壓縮企業管理層級,將投資決策權向三級以上企業集中,減少法人戶數。
二、關於國有文化資產管理
(五)建立健全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完善黨委和政府監管有機結合、宣傳部門有效主導的管理模式,實現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業進一步理順關係,推動主管主辦制度與出資人制度相銜接。
(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要認真做好資產清查、資產評估、產權登記等基礎工作,依法落實原有債權債務。國有文化企業公司章程制定和修改、註冊資本增減、重組整合、破產解散、改制上市、國有產權轉讓、無償劃撥、組建集團、發行債券、法定代表人變更等重大變動事項,報同級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機構審批,並按有關程式和規定辦理。
(七)國有文化企業依照相關規定定期報告財務狀況、生產經營狀況、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狀況和社會效益情況。加強國有文化企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綜合考核,探索建立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與社會效益考核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
(八)建立健全文化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通過國有資本金注入,最佳化國有資本配置,發揮國有資本引導作用,推進國有文化企業兼併重組、轉型升級,促進文化產業布局最佳化。
(九)推進國有文化資本授權經營,形成國有文化資本流動重組、布局調整的有效平台,最佳化資源配置,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增強實力、活力、抗風險能力,更好地發揮控制力、影響力。
三、關於資產和土地處置
(十)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在轉制過程中,對於清查出的資產損失按規定報經批准後進行核銷;切實維護銀行合法債權安全,嚴肅處理各類借轉制之名逃廢銀行債務行為,維護金融安全穩定。轉制後財務制度應執行《企業財務通則》,會計制度應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或《小企業會計準則》。
(十一)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涉及的原劃撥土地,轉制後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繼續以劃撥方式使用;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應當依法實行有償使用。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企業的,原生產經營性劃撥用地,經批准可採用作價出資(入股)方式配置;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國有參股企業或非國有企業的,原生產經營性劃撥用地可採用協定出讓或租賃方式進行土地資產處置。
四、關於收入分配
(十二)轉制後執行企業收入分配製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行工資總額預算管理,由國有文化企業自主編制,按規定履行內部決策程式後,報有關部門核准或備案後執行。完善工資與效益聯動機制,工資效益聯動指標應同時選取反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指標。建立健全以崗位工資為主的基本工資制度,以崗位價值為依據,以業績為導向,參照勞動力市場工資價位並結合企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合理確定不同崗位的工資水平,使職工工資收入與其工作業績和實際貢獻緊密掛鈎,合理拉開工資分配差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機構和企業主管主辦部門要加強對國有文化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的指導和監督,規範國有文化企業收入分配秩序。
(十三)完善國有文化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機制,國有獨資及國有控股公司的負責人收入分配應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綜合評價考核結果掛鈎。
五、關於社會保障
(十四)轉制後自企業登記註冊的次月起按企業辦法參加社會保險。轉制時在職人員按國家規定計算的連續工齡,視同繳費年限,不再補繳基本養老保險費。
(十五)離休人員的醫療保障繼續執行現行辦法,也可按照所在統籌地區相關規定納入離休人員醫藥費單獨統籌,所需資金按原渠道解決;轉制前已退休人員中,原享受公費醫療的,在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的基礎上,可以參照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辦法,實行醫療補助。
(十六)中央各部門各單位設在地方的出版單位、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單位在地方的派出(分支)機構的人員,轉制後按規定納入當地社會保障體系。
六、關於人員安置
(十七)對轉制時距國家法定退休年齡五年以內的原事業編制內人員,本人申請並經轉制單位批准,可以提前離崗,離崗期間的工資福利等基本待遇不變,單位和個人繼續按規定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時,按照國家規定辦理退休手續。
(十八)轉制時,要按照國家相關法律規定,自企業登記註冊之日起與在職職工全部簽訂勞動契約。職工在事業單位的工作年限合併計算為轉制後企業的工作年限。轉制後根據經營方向確需分流人員的,應按照規定處理勞動關係,對符合支付經濟補償條件的,應依法支付經濟補償。
(十九)轉制企業應當切實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轉制時,對提前離崗人員所需的基本待遇及各項社會保險費、分流人員所需的經濟補償金,可從評估後的淨資產中預留或從國有產權轉讓收入中優先支付。淨資產不足的,財政部門也可給予一次性補助。
七、關於財政稅收
(二十)財稅部門應認真落實適用於轉制企業的現行財稅優惠政策。
(二十一)原事業編制內職工的住房公積金、住房補貼中由財政負擔部分,轉制後繼續由財政部門在預算中撥付;轉制前人員經費由財政負擔的離退休人員的住房補貼尚未解決的,轉制時由財政部門一次性撥付解決;轉制前人員經費自理的離退休人員以及轉制後離退休人員和在職職工住房補貼資金,由轉制單位按照所在地市、縣級人民政府有關企業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政策以及企業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從本單位相應資金渠道列支。轉制後原有的正常事業費繼續撥付。
(二十二)為確保轉制工作順利進行,同級財政可一次性撥付一定數額的資金,主要用於資產評估、審計、政策法律諮詢等。
(二十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後,五年內免徵企業所得稅。2018年12月31日之前已完成轉制的企業,自2019年1月1日起可繼續免徵五年企業所得稅。
(二十四)由財政部門撥付事業經費的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對其自用房產五年內免徵房產稅。2018年12月31日之前已完成轉制的企業,自2019年1月1日起對其自用房產可繼續免徵五年房產稅。
(二十五)對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中資產評估增值、資產轉讓或劃轉涉及的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契稅等,符合現行規定的享受相應稅收優惠政策。
(二十六)黨報、黨刊將其發行、印刷業務及相應的經營性資產剝離組建的文化企業,所取得的黨報、黨刊發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徵增值稅。
(二十七)經省級人民政府批准,2020年年底前省屬重點文化企業可免繳國有資本收益。
八、關於法人登記
(二十八)轉制後的企業名稱,應當符合企業名稱登記管理的規定。原單位名稱中冠以“中國”、“中華”、“全國”、“國家”、“國際”等字樣的,按有關規定經批准可繼續註冊使用。
(二十九)轉制後須核銷事業編制,註銷事業單位法人,並依法辦理企業登記註冊。
九、關於黨的建設
(三十)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在轉制過程中,要按照黨章和有關黨內法規,做好黨組織設定工作,理順黨組織隸屬關係,堅持黨的建設同步謀劃、黨的組織及工作機構同步設定、黨組織負責人及黨務工作人員同步配備、黨的工作同步開展,實現體制對接、機制對接、制度對接和工作對接,充分發揮企業黨委(黨組)領導作用。把黨建工作要求寫入企業章程,明確黨組織的地位作用、職責許可權、設定形式、經費保障等內容和要求,確保企業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企業黨組織的領導關係要按照有利於加強黨的領導和開展黨的工作,有利於促進企業改革和發展的原則確定。黨委宣傳部門、組織部門要加強對國有文化企業黨建工作的指導。
(三十一)轉制企業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根據實際需要設立黨建工作機構、配備黨務工作人員,大型文化企業(集團)應設定專門的黨建工作機構和專職抓黨建工作的副書記。積極吸收各方面人才特別是優秀青年入黨,著力擴大在采編、創作等崗位的黨員比例。建立企業黨建工作責任制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情況報告制度,開展黨委(黨組)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工作。加強黨員教育管理,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創新黨組織活動方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中央所屬轉制文化企業的認定,由中央宣傳部會同財政部、稅務總局確定並發布名單;地方所屬轉制文化企業的認定,按照登記管理許可權,由地方各級宣傳部門會同同級財政、稅務部門確定和發布名單,並按程式抄送中央宣傳部、財政部和稅務總局。除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所列政策外,上述政策凡未註明具體期限的,執行期限為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
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的規定
為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企業發展,特制定以下規定:
一、關於財政稅收
(一)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應通過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現有資金渠道,創新資金投入方式,完善政策扶持體系,支持文化企業發展。
(二)對電影製片企業銷售電影拷貝(含數字拷貝)、轉讓著作權取得的收入,電影發行企業取得的電影發行收入,電影放映企業在農村的電影放映收入免徵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提供的城市電影放映服務,可以按現行政策規定,選擇按照簡易計稅辦法計算繳納增值稅。
(三)對廣播電視運營服務企業收取的有線數位電視基本收視維護費和農村有線電視基本收視費,免徵增值稅。
(四)落實和完善有利於文化內容創意生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營的稅收優惠政策。
(五)加大對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扶持力度,加強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
(六)加大財政對文化科技創新的支持,將文化科技納入國家相關科技發展規劃和計畫,加強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積極鼓勵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促進文化企業、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七)通過政府購買、消費補貼等途徑,引導和支持文化企業提供更多文化產品和服務,鼓勵出版適應民眾購買能力的圖書報刊,鼓勵在商業演出和電影放映中安排低價場次或門票,鼓勵網路文化運營商開發更多低收費業務。加大對文化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投資力度,完善政府投入方式,建立健全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機制,促進多層次多業態文化消費設施發展。
(八)認真落實支持現代服務業、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等發展的有關優惠政策,促進中小文化企業發展。
二、關於投資和融資
(九)對投資興辦文化企業的,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提高行政審批效率,並不得收取國家規定之外的任何附加費用。
(十)在國家許可範圍內,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參與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允許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製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在投資核准、銀行貸款、土地使用、稅收優惠、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對外貿易等方面給予支持。
(十一)鼓勵國有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作為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對重點領域的文化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創新基金投資模式,更好地發揮各類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的引導和槓桿作用,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併重組,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十二)創新文化產業投融資體制,推動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有效對接,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推動資產證券化,鼓勵文化企業充分利用金融資源,投資開發戰略性、先導性文化項目。
(十三)通過公司制改建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文化企業,符合條件的可申請上市。鼓勵符合條件的已上市文化企業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式進行併購和重組。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進入中小企業板、創業板、新三板、科創板等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等方式擴大融資,鼓勵以商標權、專利權等無形資產和項目未來收益權提供質押擔保以及第三方公司提供增信措施等形式,提高文化企業的融資能力,實現融資渠道多元化。
(十四)針對文化企業的特點,研究制定智慧財產權、文化品牌等無形資產的評估、質押、登記、託管、投資、流轉和變現等辦法,完善無形資產和收益權抵(質)押權登記公示制度,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開展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下,進一步推廣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供應鏈融資、併購融資、訂單融資等貸款業務,加大對文化企業的有效信貸投入。鼓勵開發文化消費信貸產品。
(十五)探索建立符合文化企業特點的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制度。加強對文化企業的分類監管,鼓勵各類擔保機構對文化企業提供融資擔保,通過再擔保、聯合擔保以及擔保與保險相結合等方式分散風險。
三、關於資產和土地處置
(十六)發生分立、合併、重組、改制、撤銷等經濟行為涉及國有資產或產權結構重大變動的文化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清產核資,清產核資工作中發現的資產損失經確認後應當依次沖減未分配利潤、盈餘公積、資本公積、實收資本。
(十七)文化企業改制涉及的原劃撥土地,改制後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繼續以劃撥方式使用;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應當依法實行有償使用。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國有文化企業改制為授權經營或國有控股企業的,原生產經營性劃撥用地,經批准可採用作價出資(入股)方式配置。文化企業改制為一般競爭性企業的,原生產經營性劃撥用地可採用協定出讓或租賃方式進行土地資產處置。
(十八)利用劃撥方式取得的存量房產、土地興辦文化產業的,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按劃撥方式辦理用地手續;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在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前提下可採取協定出讓方式辦理。
(十九)將文化類建設用地納入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保障文化產業設施、項目用地需求。鼓勵利用閒置設施、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發展文化產業。鼓勵將城市轉型中退出的工業用地根據相關規劃優先用於發展文化產業。企業利用歷史建築、舊廠房、倉庫等存量房產、土地,或生產裝備、設施發展文化產業,可實行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的過渡期政策。
四、關於工商管理
(二十)允許投資人以智慧財產權等無形資產評估作價出資組建文化企業,具體按國家法律規定執行。
上述政策適用於所有文化企業,執行期限為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
內容解讀
國辦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規定》和《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的規定》——
“文化體制改革綜合配套政策”再延5年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規定》和《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的規定》,發布了文化產業的又一重大利好訊息。
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剛啟動時,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涉及土地、資產、收入分配、人員安置、社會保障、財政稅收等一系列專門的配套政策。這套“文化體制改革綜合配套政策”被宣傳文化系統稱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政策,同時也是含金量很高的優惠政策,對推動文化體制改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套政策每隔5年修訂和延續一次,已延續過兩次了,今年還會不會第三次延續?文化產業界對此十分關注。國務院辦公廳的這兩個重要規定一錘定音,釋放了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強烈信號。
15年堅持不懈支持轉制文化企業
在文化體制改革綜合配套政策中,最有含金量、最重要的、大家最為關注的是“免徵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是否延續,這次國辦的《規定》給出了明確答案: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後,5年內免徵企業所得稅。2018年12月31日之前已完成轉制的企業,自2019年1月1日起可繼續免徵五年企業所得稅。
據了解,2004年至2015年,全國享受免徵企業所得稅優惠的轉制文化企業共4788家,12年稅收優惠額為602.6億元,年均約50億元。
為什麼要對轉制文化企業進行扶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曉明分析,不同於經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動的,內在動力不足是困擾改革的棘手問題。15年來,文化體制改革綜合配套政策堅持不懈支持改革發展,以釋放政策紅利的方式,激活改革的內在動力,促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實現“要我改”向“我要改”轉變。
國有文化單位轉企後,基礎差、底子薄、包袱重,在技術疊代快、市場競爭激烈的新形勢下,急需“扶上馬,送一程”。雲南省出版集團公司負責人算了一筆賬:2017年營業收入68億元,利潤總額為5.9億元,上繳稅金1.6億元,免徵企業所得稅4829萬元,同時享受出版物增值稅返還等優惠。集團公司把稅收優惠的資金,一方面投入到更新改造印刷設備、新建或改擴建圖書發行網點上,“補短板”;另一方面投入到重點圖書出版上,加強內容生產,“強主業”,增強企業後續發展能力。
“文化體制改革優惠政策延續,將使國有文化企業確保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雙效統一’有基本的兜底保障,有利於增強文化企業對社會效益成本的承擔能力。”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化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看來,改革最重要的是穩定隊伍和人心,通過相關優惠政策,能讓轉制文化企業的員工吃上“定心丸”,把精力用於發展和創新上。
優惠政策起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給點土壤就發芽,給點陽光就燦爛。”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形容政策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放大作用,15年來文化體制改革綜合配套政策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明確了政策導向,釋放了政策紅利,最佳化了政策環境,極大地促進了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2012年至2017年5年間,文化產業年均增速達13%,高於同期GDP的增速。
文化體制改革綜合配套政策的“保駕護航”,使聲勢浩大的文化體制改革“波瀾不驚”。15年來,全國共註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法人近7000家,核銷事業編制近30萬個。此消彼長,文化市場主體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登記註冊數據,截至2018年2月底,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超過341萬戶,同比增長高於全國企業數量平均增速。
文化體制改革綜合配套政策的“勁風鼓帆”,使文化旗艦悄然起航。社保銜接為轉制單位職工解除後顧之憂;土地處置政策降低了改革成本,財政稅收支持技術投入和擴大再生產,一系列政策“組合拳”,讓骨幹文化企業總體規模實力和綜合效益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持續增強,體現了文化產業良好的發展勢頭。2018年第十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主營收入3768億元、淨資產4569億元、淨利潤421億元,三項指標全部創歷史新高,且淨資產首次突破4500億元,淨利潤首次突破400億元。
文化企業要用好政策、練好內功
“現在的支持,是為了以後的不支持。已連續支持15年,加上這次的5年,一共將是20年,文化企業只有加快發展才不負眾望。”上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經歷了改革的全過程,也見證了中國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2002年全國電影票房不到10億元,只有幾千塊銀幕;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電影熒幕超過5萬塊,居世界第一。“轉制文化企業要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創新生產經營機制,才能抓住發展的新機遇”。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儘管轉制文化企業成長很快,但對比民營文化企業活躍的併購重組,對比國外文化巨頭咄咄逼人的‘搶關奪寨’,還要居安思危,加快改革發展。”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建議,轉制文化企業要從兩方面發力:既要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還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提供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不斷開拓文化企業發展的新格局、新境界。
業界專家強調,政策是外部環境,任何一種外部環境都會發生變化與調整。對於發展文化產業、做強文化企業,更好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雙益統一,固然需要文化經濟政策的扶持與保障,但核心和關鍵還是要文化企業用好政策“視窗期”、練好內功。要認清形勢,抓住機遇,切實解決自身問題,最佳化結構、創新業態,向改革要效益,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