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橋

南宋末期,元軍南逼。 “丞相碑亭傍草萊,渭南無復嘆奇才。 當年丞相過橋東,

國公橋位於在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適中鎮的板寮嶺,是為紀念文天祥而建的一座石拱橋。
南宋末期,元軍南逼。宋室從杭州退卻至福州。景炎二年(1277年)的春天,右丞相文天祥為了抗擊元軍,率師從閩西龍巖一帶進軍漳州。忽聞福州失守,宋帝撤退海上,文天祥只好率師西撤,翻越坂寮嶺後,欲占領有利地帶構築堡壘,以抗擊來勢兇猛的元軍。元軍追兵在急,文天祥的兵馬剛渡過下合溪的木橋,他仰望天空喊道:“天助我也”!便迅速下令毀掉木橋,驟然間,風起雲湧,電閃雷鳴,咆哮的山洪洶湧而下,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把元軍阻隔在對岸。
事後,時時為百姓著想的文天祥,考慮到當地百姓要過橋,但因戰事急,無暇顧及修復橋樑,便在離開前留下不少銀兩,供當地百姓建橋之用。當文天祥率師經過倒嶺下的梅子坑時,百姓聞訊趕去接應,紛紛捐獻門板、木料、繩索等,為文天祥師架設臨時便橋,文天祥萬分感激,當場為此橋取名為“大義橋”。
明萬曆10年(1582年),為紀念這位忠貞不屈,視死如歸的抗元英雄英勇就義300周年,龍巖知縣曹胤儒,教諭羅彥霄,縣丞陳守化和典史李銓等,在文天祥紮營的遺址,建亭立碑。並在大義橋的原址建起了堅固的石拱橋,因文天祥死後被賜封為信國公,遂取名為“國公橋”。碑亭幾經滄桑,年久失修,片瓦無存。1982月3月16日,文天祥抗元就義700周年紀念日,龍巖市人民政府將倒嶺駐師故壘,列為市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於1987年10月動工修建碑亭。1988年9月29日舉行竣工揭幕典禮。
重新修葺的碑仍在原址。亭為方形,紅柱白牆青瓦,屋脊上中豎一葫蘆,對向兩條青龍,張牙舞爪,栩栩如生。亭的正中,豎立一塊雄偉的赤色花崗岩碑。碑身高3米,寬2米,厚15公分。碑文正楷書寫,文曰:“皇明賜謚忠烈故宋少保右丞相信國公文山文公天祥舉義駐師故壘”。正碑左右各豎有一塊小石碑,刻上明文人吳之望的行草七言律詩各一首。左邊一首為《題文天祥駐師故壘》,右邊一首為《過信國公屯兵壘》。詩曰:
“丞相碑亭傍草萊,渭南無復嘆奇才。
臨危始受匡時托,瀕死還仍卷土來。
萬里輿圖沉海嶺,一腔忠義赴燕台。
行人莫問屯軍處,岩下泉聲不盡哀。”
亭的樑上一匾額,上書“丞相壘”三個鎦金大字,為書法家謝澄光所書。亭內有四支朱紅圓柱,碑前2支畫有盤龍捲畫,對聯是著名書法家陳奮武書寫,取自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為對聯,懸掛在柱上。
清朝時期,當地一著名文人林希尹為悼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特為“國公橋”題詩:
當年丞相過橋東,
戰馬嘯嘯滿路風,
萬古人間留壯烈,
百年溪水泣英雄;
荒山幽徑碑猶在,
極目寒山事已空,
懷古不堪回首望,
冷煙衰草夕陽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