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適中鎮古稱上坪,明嘉靖年間(1522-1566)在此置驛站,因地近龍巖城與漳州城之中點,故名之為適中驛,適中地名由此而來。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龍巖縣全境農村設鄉、里、社。上坪隸屬於鐵石鄉龍門裡,設上坪上社,上坪中社、上坪下社。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上坪上、中、下三社合併,稱為適中社。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國民黨十九路軍占領龍巖後,設適中善後委員會。後設適中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三月,原屬第四區的適中和第五區的白土合併為第二區,區署在適中,設白土辦事處。
民國二十七~二十八年(1938~1939年)六月縮聯保為鄉鎮,適中屬第二區,境內設適中鎮和象和鄉。
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適中境內分設適中鎮、和豐鄉、象和鄉。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和豐鄉併入適中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八月適中境內設適中鎮、象和鄉。
1949年11月,境內設適中區、象和區。
1950年1月適中區改稱第十三區,象和區改稱第十二區。
1950年第十二區和第十三區合併為第十三區。
1951年10月第十三區改稱第九區。
1953年第九區增設泉山鄉。
1953年12月,第九區改設適中區。
1965年,三公社合併稱適中公社。1984年7月,改設適中鄉。
1989年,撤銷適中鄉改設適中鎮至今不變。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清代至民國初為適中社全境和馬坑社部分區域。民國十九年春,成立適中蘇維埃政府,轄象山、南霞、藍田、洋東、新祠等鄉。
民國二十三年屬第四區。民國二十六年三月,屬第二區區署所在地(後遷白土),轄象山、六和、敦睦、西屏、保寧、安和、棲霞鄉聯保,轄37保。
民國二十八年,轄安和、保豐、敦睦、象和鄉聯保。
民國三十年十二月,分設適中鎮,轄上親、敦古、敦安、肅威、東甲、浮山、龍埔、營坑、柳溪、大中、慶源、源豐、霞圩保;和豐鄉轄溫慶、霞嶼、白葉、長塔、北山、安彬、王墘、永溪、保泰、保寧保;象和鄉轄東家、象山、厚田(後田)、霞村、合溪、莒洲、新祠、藍田、邦東、洋西保。
民國三十三年,和豐鄉併入適中鎮,轄16保和象和鄉9保。
1949年11月,設適中區,轄藍溪、象溪、洋邦、中心、中溪、保豐、仁和、永霞村。
1957年6月,分設象溪、適中、永和鄉。
1958年9月撤銷鄉建制,設“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1960年適中公社分設適中、象溪、永和3個人民公社。
1961年,分設適中公社,轄洋東、中心、柳溪、大中、顏中、龍埔、大豐、勝豐、城坑、中圩、保林11生產大隊、74生產隊;象溪公社轄象山、藍田、後田、顏祠、竹華、紅霞、大洋、慶雲、三坑、合溪、下鄭、上鄭、新祠、愛國14大隊、51小隊;永和公社轄永溪、保泰、南墩、北山、安彬、王墘、坂寮、溪柄,上嶼、下嶼、溫莊、白葉12大隊、54小隊。
1965年春,適中、象溪、永和3個人民公社合併,稱適中人民公社。
1987年,轄14村、174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地適中圩。
2000年,轄三坑、莒舟、新祠、霞村、顏祠、竹華、豐田、象山、蘭田、洋東、溪柄、顏中、中心、中溪、營坑、保豐、仁和、上嶼、下嶼、白葉、溫莊、坂溪2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地為中心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07年末,適中鎮管轄中心、中溪、保豐、仁和、洋東、三坑、莒舟、新祠、霞村、顏祠、竹華、豐田、象山、藍田、顏中、溪柄、營坑、上嶼、下嶼、白葉、溫莊、坂溪22個行政村。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適中鎮地處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南部,中心位置位於東經117°02′~117°12′、北緯24°47ˊ-25°02ˊ之間。與永定縣、漳平市、南靖
地貌
適中全境群山環抱,峰巒起伏,南北走向36公里。上方山南北橫臥如屋脊,縱貫全鎮。中部形成長條型的3個小盆地,盆地地勢較平坦,平均海拔650米。地表水形成的主要溪流有內田溪、適中溪(柳溪),象山溪、新祠溪、營坑溪。
氣候
適中鎮屬於低緯度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夏長冬短,春夏濕潤多雨,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8.1℃,極端最低氣溫-7.8℃,年平均日照時數1857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873.2毫米,年降水日數120~160天。水文
適中境內屬九龍江西溪的蘆江支流。發源於本地匯入九龍江西溪。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適中鎮土地面積3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9100畝,林地面積370000畝,森林疆蓋率74.4%,是新羅區主要林區之一。水資源
適中鎮水域面積57712畝,由地表水形成的。礦產資源
適中鎮礦產儲量較多的有煤、石灰石和鐵三種。2005年,適中的煤炭資源豐富,僅仁和與北山煤礦的儲量就逾千萬噸,其餘零星分布在中心、保豐、洋東、營坑、象山等地·適中的石灰石儲量2億多噸,主要分布在藍田、新祠、象山、營坑、顏祠,保豐、三坑等地,鐵礦的儲量近200萬噸,主要分布在三坑,菖舟,象山、豐田、霞村、竹華等地。現已探明的其他礦產有錳、鎢、鉛、鋅、金、錫、銅、鉗、鉬、硫鐵,矽、稀土、石英、高嶺土、白色大理石、紅色花崗岩,水晶石等20多種,但儲量不大。人口民族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時適中鎮人口為13909人;1949年全鎮為13775人;2005年全鎮人口37437人;2010年適中鎮人口33481人;到2014年,全鎮人口達3.8萬。[4]適中鎮主體民族為漢族。交通
適中鎮交通便利,國道G319(廈門-成都)縱貫全鎮,長達33千米,另有縣道X606(適峰線)、X607(適南線)直達永定、南靖;G76廈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在新祠設有互通出口;龍廈快速鐵路在鎮北部、東部地下穿行,於2012年建成通車。經濟
綜述
2002年適中鎮實現社會總產值16.52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1億元,工業總產值7.16億元,第三產業總產值8.26億元。財政總收
第一產業
2013年10月,適中鎮獲批省級農民創業示範基地項目,主要定位為中藥材生產和加工。政府因勢利導,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如對農民種植絞股藍,每畝給予補助400元。經過一年多發展,全鎮種植薏米7000畝、絞股藍3000畝,建設絞股藍粗加工廠8家、薏米精加工廠1家,同時建立新祠、莒舟、溫莊3個金線蓮基地和鐵皮石斛繁育基地。目前,中藥材種植加工年產值已超億元。2014年,適中鎮將圍繞“轉型提升、創新創造”工作主基調,加快轉型、最佳化結構,以改革促發展、促轉型、惠民生,努力打造閩西南生態型人文工貿新城。同時,適中鎮以龍豐工業集中區開發建設為契機,突出抓好產業轉型升級。第二產業
適中鎮靠"三虹"超細碳酸鈣廠的礦產資源,形成以"三虹"超細碳酸鈣廠為代表的產業群;引導適中鎮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採取改制、兼併等形式轉化企業機制,改變規模小、風險大、利潤低的商品經營模式,明確水泥建材行業的主要地位。第三產業
2003年,適中鎮建設項目16個,已開發建設11個,其中路達水泥廠、藍田水泥廠兩條投資6500萬元的30萬噸新型乾法鏇窯生產線已完成前期規劃設計;三虹超細碳酸鈣廠投資2000萬元的新型複合型材料生產線一期工程已建成1800平方米廠房,正在安裝設備,預計10月底可投產。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適中鎮投資520萬元的適中自來水廠擴容工程第一期已完工投產,日可供水3000噸,解決了居民用水難的問題。實行農村電網改造,電價由每千瓦時0.85元降為0.42元。投資1000多萬元籌建8條60公里長的鄉村公路,其中溫莊至坂溪,中溪至營坑,新祠至象山三條鄉道已完成過半,其餘5條也已開工興。集鎮建設
適中鎮總投資4000萬元建適中商貿中心廣場;投資660萬元建省級示範小區中顏新村一期共安置43戶,完成2000平方米綠地基本建設;投資600萬元的省級村鎮住宅小區建設試點保豐新村一期40戶已建好一層4,建好二層6戶,其餘15戶正在興建。[4]教育事業
1978年10月,重新建立適中學區。1979年1月,重新成立適中學區黨支部,配全學區領導和教師。全公社設定中心國小一所,完全國小13所,大型初小10所,“單、雙人”校33所。1984年秋,學區和中心國小合併,配置正副校長,正校長負責全鎮國小的行政管理,兼管中心校。1985年重新恢復學區設定。1995年起,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最佳化育人資源,適中鎮實施資源整合,逐年撤銷部分初小和完小。2003年起,因學生數大量減少,再次撤消學區編制,全鎮國小的行政管理由適中中心國小負責。2006年秋,全鎮完成資源整合改革,經合併後全鎮完小6所(中心、洋東、中溪、保豐、仁和、新祠),初小6所,班級59個,學生2232人,教師171人。科學技術
進行中溪、保豐、白葉三個科技示範村建設;完善和健全11個科技示範場、300戶科技示範戶等科技網路建設;扶持生豬、蔬菜、果樹等專業技術協會深入開展農村科普工作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醫療衛生
適中中心衛生院前身為1953年成立的適中衛生所,1971年改為適中中心衛生院。2002年8月定為龍巖市新羅區適中中心衛生院。適中中心衛生院占地面積約8畝。原有門診樓一幢、老病房一幢、職工宿舍二幢。於2002年開始興建一幢面積為1903平方米,高4層總投資173萬元的病房大樓,2004年7月竣工投入使用,額病房大樓建成,極大地改善了適中鎮患者住院條件。2005年3月衛生院新辦公大樓開工,總投資34萬元。2005年12月竣工,並投入使用。現衛生院場所、設備、人員三方面均具有相當規模。設有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中醫科、理療科、皮膚科、口腔科、放射科、檢驗科、B超室、心電圖室、胃腸鏡室、雷射室、手術室、預防保健科、婦幼兩管科等主要科室,病床50張,並配有一輛救護車。歷史文化
2003年1月,適中鎮被列為第二批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2005年11月,“盂蘭盆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展示適中歷史文化名鎮風采的民俗傳統活動――盂蘭盆盛會,大約開始於1214年-1224年間,迄今歷時近800年。適中的盂蘭盆盛會十年三慶,每逢天干紀年甲、乙、丙的農曆十月,適中的陳、林、賴、謝四姓民眾聯合舉辦盛會慶典(俗稱“十月半”)。盂蘭盆盛會以適中最大的寺廟“白雲堂”為基地,從十月初一日開始,為期半個月。鄉民舉辦盂蘭盆盛會是“祈歲熟,報親恩”。2005年11月,“盂蘭盆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地方特產
烤菸
適中出產的烤菸香醇可口,一般分為烤菸、曬煙兩種,又稱水煙。適中人往外經商較多,從河南等地學成帶回的製作烤菸工藝,世代沿襲,加上地質優良,適中烤菸的品氣也就如雷貫耳,逐漸為世人所青睞。茶葉
適中茶葉是適中人每家每戶必備的產品,色澤香濃,甘甜潤口,成為客人座上賓的一道佳名。所謂"清明茶,酸菜筍",更成為適中人生活中兩件精品。薏米
適中薏米是滋陰補腎的上乘之品,多產于山區(如:豐田、象山、顏祠等地),其特點:產量高便於種植,有利滋陰補腎,去肝火等,歷代為人民所喜愛。牛心柿
營坑寒樹下、大溪乾等地出產的牛心柿(又名角柿)已有400餘年之歷史,其產品色澤鮮艷,果大,產量高。其特點:清甜上口,對人的身體有降火清補之益。空殼餅
適中空殼餅(又名麻餅)有500餘年歷史,一般採用芝麻、麵粉、紅糖、山桔子等品種烘烤而成,香脆清甜,特別能補養產婦身體,可謂上乘佳品。至於適中名產的醬油、豆腐乳、豆粒、豆醬之類的產品,更是每家每戶生活起居必備的一種日用餚品。
旅遊景點
適中八景
適中歷史上有“白雲鐘鼓,長塔薰風、上方晴雪、蔡坑春樹、龍埔夜月、虎嶺松濤、屏山夕照、柳駟曉煙”等適中八景。土樓群
適中土樓群是中國古民居建築的絢麗瑰寶。被上海同濟大學古建築專家路秉傑教授贊道:這樣的建築堪稱民族民居瑰寶,這樣的景
典常樓
典常樓又名瑞雲樓,位於適中鎮中心村,謝氏民居,建於清乾隆年間,歷代均有維修。內包外聯式方圍土樓,坐北朝南,面闊39.2
文明塔
文明塔位於仁和村西5公里之龍巖、永定、南靖三縣交界山顛,又稱長塔或白葉塔。建於南宋代,坐西朝東,占地面積49.99平方
丞相壘
在適中倒嶺舊319國道班西60米。明萬曆十年(1582)為紀念文天祥在此設壘駐兵抗元300周年而立。碑高1.95米,寬1.02米,碑文:"皇明大明萬曆十年風次壬午秋上玄之吉賜謚忠烈故宋少保右丞相相信國公文山文公天祥舉義駐師故壘"為陰刻豎寫楷體,知縣曹胤儒等立。左右有陰刻豎寫草體詩詞碑,左碑高1.5米,寬0.8米;右碑高1.4米,寬0.69米,為當地文人林希尹等撰寫。1982年3月14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皇樓
在中心村、陳氏民居,建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歷代均有維修。空井式四層方圍土樓,坐東朝西,牆高13.80米。占地面積
慶雲樓
在仁和村保太,謝氏民居,建於清康熙十年(1665年),歷代均有維修。內包外聯式五層方圍土樓,坐北朝南,占地1690平方米,粘土夯築。樓外牆厚1.35米,內牆厚0.75米,樓高17.80米,為區內最高土樓,每層內四周均有迴廊相通,有樓梯四部,大小房間90間,2001年11月20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白雲堂
位於適中中學北,為適中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盂蘭盆會》陳、林、賴、謝四大姓活動場所。宋紹定年間建,現建築為清康熙年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