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見面禮

回族見面禮

回族有一個比較特殊的見面禮節,雙方見面時不論職務高低,不分貧富貴賤,都要互道“色倆目”。 “色倆目”為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和平”、“平安”、“安寧”。先說的一方說“安色倆目爾來庫木”,意思是“求真主給您降福”;對方要回答“吾爾來庫木色倆目”,意為“亦求主降福於您”。回族的這一習俗源於伊斯蘭教。

概述

回族見面禮回族見面禮

俗說話,“回回見面三分親”。回族無論男女老少,他們見面相互問候時,通用一種祝安詞,也叫見面語。《古蘭經》多次強調見面禮節的重要性,說“如有祝安於你,你應當比他更好地來回答他。”祝安詞一般都是致者先說“安色倆目阿來庫木”,意為求主賜你們平安,而回答者則說“吾阿來庫色倆目”,意為求真主也賜你平安。這一禮俗文化,源於阿拉伯。據宗教傳說,易卜拉欣和他的妻子晚年得一“聖子”,天使曾預先向他說“色倆目”,從此後人們也仿效。穆罕默德傳教時期,這一禮俗已普遍流行,並當作一種“聖行”。唐時來華的阿拉伯、波斯人將這一禮俗帶到了中國。這種祝安詞原帶有宗教色彩,但經長期沿用,回族民眾已經把它看成是正常的祝安問候語,相當於漢語的“您好”和“您也好”。

禮節概述

回族有一個比較特殊的見面禮節,雙方見面時不論職務高低,不分貧富貴賤,都要互道“色倆目”。“色倆目”為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和平”、“平安”、“安寧”。先說的一方說“安色倆目爾來庫木”,意思是“求真主給您降福”;對方要回答“吾爾來庫木色倆目”,意為“亦求主降福於您”。回族的這一習俗源於伊斯蘭教。

據傳說,先知伊卜拉欣晚年得一“聖子”,天使曾預先向“聖子”說“色倆目”,人們紛紛仿效,並被看作是“聖行”。回族先民將這一禮俗帶到中國,沿襲成為日常的祝安問候語。

色倆目簡介

雙方見面道“色倆目”時,晚輩先於長輩,幼者先於長者,教民先於阿訇,客人先於主人。道“色倆目”時,一般要右手置撫胸前,腰微微前躬,表示問候發自內心;也有的地方雙手抱拳或平揚雙手表示親切莊重。

寧夏、甘肅、青海等地有的回族把祝安詞簡稱為“色倆目”,回族人見面時,致者說“色倆目”(平安,您好),回答

見面禮見面禮

者則說“安色倆目”<平安,您也好)。《西域番國志》、《哈烈志》記到穆斯林相見的禮節時說:“相見之際,略無禮儀,惟釋屈躬,‘撒力馬力’一語而已……”。“撤力馬力”就是“色倆目”、“阿來庫”;“惟釋屈躬”,回族說”色倆目”腰微前躬。這說明回族的見面禮早已成為一種習慣。
互致“色倆目”還有許多講究。一般是晚輩先向長輩致“色倆目”。平輩親友相逢,年幼者向年長者致“色倆目”。教民與阿訇相遇,教民先致“色倆目”。客人見了主人,客人先致“色倆目”。出門在外的要向當地留住者先致“色倆目”。乘騎者對步行者先致“色倆目”。男對女先致“色倆目”。夫對婦先致“色倆目”。(西北有的地方是婦對夫先致“色倆目”)。少數人對多數人先致“色倆日”。如個別人到清真寺或碰紅白喜事,要向多數人高聲道“色倆目”(你們好),多數人中凡是聽到的要回色倆目。這樣少數人就不再一一去向每個人致“色倆目”。
回族在相互說“色倆目”時,同時還握手。有些地方的回族在致“色倆目”肘,右手置撫胸前,腰微微前躬,表示從內心敬重對方,衷心地祝願。有些地方的回族在致“色倆目”時,雙手抱拳或平揚雙手,表示親切莊重。還有的回族在致“色倆目”時,相互伸出右手相握,左手撫在對方的右臂上,意為關係非常密切,親如一家。如果有的人出門遇到不相識的回族,致“色倆目”問好,對方就知道你也是回族,有什麼要辦的事,就一定熱情幫助。
回族反對說“色倆目”時搖頭晃腦、喜喜哈哈等不穩重的表現。對年輕人見了老人不致“色倆目”,視為一種沒禮貌的行為,遭到眾人的輕視和議論。對於聽到別人致“色倆目”而不回“色倆目”的,視為高傲不禮貌的行為,遭到眾人的辱罵。
回族在遇到對方赤身裸體,或正在上廁所,或正在禮拜時不說“色倆目”。見到漢族等其他不信仰伊斯蘭教民族同胞,只握手問好,不說“色倆目”。回族男女之間致“色倆目”時不握手。
回族的祝安詞,不僅見面講,分別時有的也互致“色倆目”。一些出門在外的回族,在給長輩和老人通信時,稱呼上寫上“代‘色倆目’問候”。現在慶祝回族節日和舉行有關宗教會議時,有關回族人士在講話時,也先道一聲“色倆目”,簡稱“色蘭”,使回族民眾產生一種親切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