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龍首玉鐲

四龍首玉鐲

四龍首玉鐲俗稱蚩龍環。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灰白色。鐲身寬扁,橫斷面略呈長方形,內壁平直光滑,外壁浮雕四隻首尾相銜的龍首紋飾。龍首頂部雕出兩隻桃形耳,耳間連以兩道橋狀陰刻線。兩隻凸起的重圈眼,由兩眼內側斜向刻出一對彎角,口中一排整齊的牙齒,其上凸起橫條表示上唇和鼻,並在兩端刻出鼻孔。類似的龍首紋飾曾見於玉璜、玉圓牌等器。1987年浙江餘杭墓葬出土。現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高2.6厘米,孔徑6厘米,外徑7.4厘米。俗稱蚩龍環。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灰白色。

簡介

【名稱】新石器時代四龍首玉鐲

【類別】玉石器

【尺寸】高2.6厘米,孔徑6厘米,外徑7.4厘米。

【年代】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文物原屬】浙江餘杭縣瑤山墓葬陪葬品,1987年出土。

【文物現狀】現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介紹

該玉鐲玉質沁為灰白色,鐲體寬厚,整體作寬扁的環狀,內壁平直,外壁等距離浮雕4個凸面,利用外壁的寬平面琢刻同向的“龍首”形圖紋,並延伸至鐲體上下端,組成立體的、首尾相銜排列的龍首圖紋。龍首圖像以浮雕法突出於環體的外側,為寬扁嘴,露出平直的上唇和牙齒9-10枚;上唇兩側琢出圓形凸起的鼻孔,寬扁的鼻部與上唇平齊;上端與鼻孔相應的部分琢出一對圓突的眼球,外飾一道圓形的眼圈,兩眼上方用陰線刻出一對類似觸角的短角,頗似鹿茸;短角之上以浮雕顯現近方形的兩耳;眼、鼻之間陰線刻雙線菱形圖案,菱形正中陰線刻小橢圓形,整個紋飾圖案飽滿而有靈氣。另外,紋飾側面還用很淺的浮雕和陰刻線條表現深而長的嘴裂以及鼻和頭部的側視外形。按照平面加以側面細品圖像各部,眼和牙似牛或鹿,鼻如豬,角和耳則非牛非鹿,似為各種動物的綜合,與我國傳統觀念中龍的形態頗為相似,因此定名“龍首紋” 。

背景資料

龍首紋最早著錄於元代的《古玉圖》,書中收錄一外周面為正面的蚩尤環,上琢刻有五個正面重圈凸目、高豎大耳、寬長鼻吻、平齊牙齒;側面呈扇貝形的獸面紋飾。據編撰者朱德潤考證,此為“首尾銜帶”的“蚩尤形”。清末端方《陶齋古玉圖》也收錄有一件琢刻六個“蚩尤形”紋飾的環鐲類玉器。我們發現,蚩尤環無論是器形、紋飾都與良渚文化博物館所藏龍首紋玉鐲十分相似,所以斷定為良渚文化之物應無異議,這是良渚文化龍首紋玉鐲出土的最早記錄。瑤山遺址M1出土的龍首紋玉鐲也為傳世品中有所見的良渚文化龍首紋玉鐲的重新鑑定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龍首紋是良渚文化玉器上最早出現的紋飾,且主要見於良渚文化早中期的環、鐲、璜、管以及錐形器等少部分玉器的外緣,個別也見於出土的圓雕玉器,早期一度是良渚文化玉器上唯一的題材紋飾,以後經逐漸演變而最終演化為獸面紋,與神人獸面紋一併成為良渚文化中晚期玉器上最流行的主題紋飾,也是良渚文化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紋飾。

玉鐲的功能是良渚文化玉器中使用功能界定較為明確的裝飾品之一,考古出土位置也相對固定於墓主兩側的手腕和手臂部位,其使用佩戴應與如今的習慣接近,而玉鐲體量更是良渚文化裝飾玉器中單件體量較大的一種。由於良渚文化社會普遍對玉器狂熱追求,但玉礦資源卻相對有限,這一矛盾決定了只有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才能擁有玉鐲,考古發掘亦證明了這一點:平民墓葬中幾乎沒有玉鐲出土,只有平民墓地中相對等級規模較高的墓葬中或有出土;大中型墓一般都有出土,大型墓出土一件至數件不等,此件龍首紋玉鐲即出土於祭壇與顯貴者墓地複合遺址瑤山遺址。因而,玉鐲不僅是用來裝扮和美化,同時也是身份、等級和地位的標尺,是一種具有一定世俗功能的裝飾玉器,其中尤以刻紋玉鐲為甚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