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邑的由來
邑是縣、縣城的意思,四邑就是指廣東省四個縣:新會、開平、台山、恩平四邑包括今天的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開平市、台山市、恩平市四市、區。
四邑是全國著名的僑鄉,祖籍四邑的華僑、華人遍布世界各地,以南北美洲和南洋地區居多,世界各地的余氏宗親組織“余風采堂”大部分成員是祖籍四邑的余姓鄉親。
江門原屬新會管轄,因此四邑是包括了江門市的。
今天的新稱“五邑”是在四邑的基礎上加上鶴山市(鶴山市現歸江門市管轄),五邑就是江門市的別稱。海外華僑仍沿用舊稱四邑指代江門。
江門的歷史變遷: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江門建市前為新會縣屬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這裡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因商貿而興盛,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一個貿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帶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門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設江門北街海關,為廣東八大關之一。西方近代工業與文化也隨之引入和發展。1925年,江門定為省轄市。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951年1月江門改為省轄市。以後又先後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1983年,江門市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和陽江、陽春7縣。1988年,陽江、陽春分出另設陽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新會撤市設區,併入江門市區。
歷史見證
在歷史上曾出現過三個有關名稱:
五邑(加上鶴山)和六邑(加上赤溪)。其中四邑用得最多。在1983年,鶴山劃入江門地區管理後,五邑成為官方名稱,但在海外華人社區,很多人仍沿用四邑的稱呼。至於赤溪,歷史上曾有此建制,但1953年已併入台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