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論

四百論

第一品 明破常執方便品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猶安然睡,有誰暴於彼。為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現見是為死,非是為存活。汝見去時短,未來時間長,汝思等不等,顯同怖呼喚。由死共他故,汝無死畏者,豈唯害一人,由嫉使生苦。老病可治故,汝無畏死者,後罰無可治,汝極應畏死。如所宰眾畜,死是眾所共,復現見死者,汝何不畏死。由時無定故,便思我常者,則終有一日,死來傷害汝。只顧未來利,不顧生命盡,誰說自賣身,稱汝為智者。何故自為質,造作諸惡業,汝定如智者,對我已離染。任誰所謂活,唯心剎那頃,眾生不了彼,故自知極少。汝愛久存活,而不樂衰老,噫同類眾生,見汝行為善。汝應憂自死,何憂兒孫等,自過而責他,豈非所應呵。若時未請求,自來為子女,彼不問自去,非是不應理。唯由愚痴故,不知子行相,此欲他去相,已用老衰表。如父愛其子,彼則不如是,世間向下行,故難生天趣。若時不隨順,則都無所愛,爾時起貪愛,唯同於貿易。由離所生苦,人心速消失,可觀由離苦,表貪不堅固。既知自損惱,都無少功德,汝自為詭詐,此亦不應理。如為分布苦,世間遍流轉,於已苦眾生,布苦復何為。若喜彼集聚,何不喜彼離,集聚與分離,豈非俱時有。過去無有始,未來無有終,何故汝見合,不見長時離。剎那等諸時,定如諸怨害,故於彼怨害,汝都不應貪。惡慧怖分離,不能出家者,智者定應作,誰待於治罰。汝思作此已,後當往林間,若作已後棄,作彼有何德。

佛學術語

梵名Catuh!s/ataka 。三世紀之提婆菩薩(梵A^ryadeva ,又作聖天)造。計有十六品四百頌。漢譯本無全譯本,玄奘譯之‘廣百論本’,僅系本書後半八品二百頌之內容,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冊,西藏大藏經中則有全譯本。

四百論與百論、百字論同為提婆之基本論著,與百論同為繼承龍樹,基於大乘空觀之立場,反駁其他宗派之學說。

全論可大別為二

前八品

稱為說法百義,另又包含注釋部分。說法百義主要由實踐之立場來敘述教理,教示斷除常、樂、我、淨等四執之諸種煩惱,並敘說修菩薩行之法。

後八品

稱為議論百義,旨在開示根本實踐方法的空無自性之要義,內容次第論破常、我、時、見、根與境、邊執、有無相等,其中第十六品(稱弟子之教誡)則重新結論空性與空義。

與百論的區別

本書若與百論(鳩摩羅什譯)比較,則百論中之舍罪福品第一乃相當於本書之前八品;而百論一書又可視為四百論之精要概說。又本書於印度、西藏極為普及,然在我國,僅有上記所說廣百論本及護法(梵Dharmapa^la )就廣百論本所作之注釋書‘大乘廣百論釋論’十卷之流傳。於西藏,本書多與月稱(梵Candraki^rti )所注釋之‘菩薩瑜伽行四百頌廣釋’一同流傳。二十世紀初期,梵文斷片發現公開以後,多數學者多以之與西藏譯本對照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