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會始置於秦,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如野狸崗古人類遺址、大崗頭寨堡和"三台四塔",以及扶盧山六祖庵等遺址;戰國、漢、晉、南朝、宋朝等朝代的墓葬;唐代的貞仙祠(今在原址重建)、宋代的寶林寺、蓮花寺,以及白霧台(原址重建)等古建築。威整石頭河、白帶瀑布、羅隱船、羅隱床、貞崖、仙女化身潭,以及無篤石螺和煎 鯽魚等古老而美麗的民間傳說流傳久遠。
建國後,在1952年和1958年間,四會曾與廣寧縣合併過,合併後稱廣四縣。1954年和1961年兩次分設,四會縣分別屬粵中區行政專員公署和肇慶地區專員公署。1993年11月25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四會撤縣設市。
20多年改革開放,四會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1993年和1994年連續兩年分別跨進全國農村經濟百強縣(市)和全國經濟實力百強縣(市)行列,1996年實現了小康,目前正朝著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邁進。
四會翡翠城特產
沙糖桔是四會傳統土特產,又是柑桔類的名優品種,並被《羊城晚報》譽稱“一枝獨秀”。沙糖桔果實扁圓形,頂部有瘤狀突起,蒂臍端凹陷,色澤橙黃,裹壁薄,易剝離。果形指數0.78,單果重62-86克,可食率71%,可含溶性固形物12%,每100毫升含全糖10.55克,果酸0.35克。果肉爽脆、汁多、化渣、味清甜,吃後沁心潤喉,耐人尋味。該產品馳名中外,60-70年代,曾批量暢銷東南來和港澳地區。
沙糖桔尤以四會市出產的為正宗,唯其鮮美而極甜,無渣,口感細膩,實為極品!
四會市是“中國玉器之鄉”和“中華翡翠(玉器)加工基地。
四會的玉器市場聞名遐邇,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該市玉器市場品種齊全,款式多樣,能夠生產加工低、中、高檔不同系列產品。這裡的玉器種類主要有擺件、玩件、掛件和飾件。擺件如傳統人物、歷代美人、觀音、佛像;掛件如花卉件、花鳥蟲魚等各類動物;飾件如玉鐲、玉扣、玉珠、旦面、介子、杏心等。四會玉器產品不僅種類齊全,而且工藝水平精湛,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玉雕佳作層出不窮,如英雄長伴、八仙賀壽,猴子獻桃、五子運財、觀音坐蓮等作品成為玉雕珍品,滿足了不同客商的需要。有一種用玉做成的酒杯,不僅形態優美,而且有美化酒的功能,能改變酒的結構,使酒變得醇厚香甜,軟綿適口,王翰的《涼州詞》里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詩句,說的就是這種類型的酒杯。
四會有著悠久的玉器加工歷史,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政府就鼓勵和引導興辦了一批玉器加工廠,隨後,從事玉器加工的隊伍逐步壯大,70年代初,面對四會玉器加工從業人員眾多、組織不強等狀況,政府組建了四會工藝廠,招收一批民間玉雕老藝人以及掌握基本雕刻技術的男女青年200多人,組成技術骨幹,並廣招學徒,放手發展。同時,工廠通過技術骨幹互相切磋、交流,彼此學習,以老帶新,互相促進,玉雕技術水平大大提高,由原來只能加工生產傳統的低檔產品提升到因材設計、因材施藝的較高檔工藝品生產。四會工藝廠一度成為全省小有名氣的玉雕工藝廠。改革開放以來,面對蓬勃發展的玉器加工行業,該市先後建設了長3000多米、容納600多個銷售鋪位的玉器街;規模較大的"四會玉器城"。還成立了四會玉器商會,逐步引導玉器行業向市場化、規模化、行業化方向發展。為了方便遊客能放心地在四會購買到正宗翡翠A貨,"翡翠城"一個500多家玉器加工廠家直銷的誠信市場、國家認可珠寶鑑定機構進駐,為珠寶商及遊客度身量做的批發+零售翡翠A貨大市場,"翡翠城"已成為到四會購翡翠的必選之處。
四會市處於廣東省中部偏西,珠江三角洲西北邊緣,西、北、綏三江下游。
與清新、三水、廣寧和鼎湖區接壤。建縣於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據說因縣境為四水會流之地,故名“四會”。境域廣闊,經過2000多年的變遷,境域雖然不斷縮小,但四會之名一直沿用不變。1993年11月撤縣建市後,由廣東省直轄,肇慶市代管。
2003年11月,撤銷新江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東城街道,撤銷鄧村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貞山街道,撤銷江林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江谷鎮;撤銷龍灣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下茆鎮,全市由17個鎮(街道)撤併為13個鎮(街道),159個村委會和26個居委會,總面積1163平方公里。市政府駐東城街道。全市總人口401021人,外來人口39658人。
市境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3℃,年總日照量2225.4小時,年總降雨量1396.7毫米。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柑桔、 木仁 木面、塘魚和會紙等,是全國著名的“柑桔之鄉”、“玉器之鄉”,中國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礦產資源主要有燃料煤、黑色金屬、貴金屬和非金屬共12類。蘊藏量較多的有鐵礦、硫鐵礦、石灰石、石膏和高嶺土等,其中石膏的儲藏量和品位居廣東省第一位。2003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2.36億元,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46.55億元。
貞山風景名勝區
原名廣正山,在縣城以南兩公里,高六百四十八米。唐朝大曆年間(公元766-776年),為祀烈女徐氏,曾稱烈女山。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因文氏貞女升仙,德感民間,始易名貞山。北宋時,因避皇帝趙禎諱,必為真山。明朝復名貞山。山座南向北,岡獻層疊,曲澗澄潭,翠色嵐光,蔚然深秀。當雨過天晴,遍山春翠欲滴,景色迷人。明朝已賦予“貞山雨霧”雅稱,列為吾邑八景之一。山上有三池,瀑布飛流,四時不絕。龍池旁有石,側有修竹下垂,風至常自掃。據傳在此求雨取應,澤潤民生。山間有摩崖勒一聯云:“麻縷紡何年,一片冰心塵不染;魚螺傳古蹟,千尋潭影月同清”。崖旁有潭日:化身:,水深澄流澈。溪澗有平尾仙螺,俗稱“無篤石螺”;有半邊褐色仙魚,俗稱“煎鯽魚”。山上有麻藍、水碗、梳妝鏡等幻形石,亦傳為仙跡。千多年前,曾建貞烈祠,以祀文仙。雖屢塌屢修,但終致頹廢。今山下重建貞仙祠,高潔幽靜。鄉民祭祀,接踵而來;四方遊客,慕名紛至。祠前六角亭,可供歇憩。祠右和尚岡矗立的天音塔,雄偉狀觀。扶搖登臨,眺望遠山近色,令人心曠神怡。巍峨的塔姿與肅穆的仙祠,互相輝映。山麓開有果木園,分別栽種柑桔、荔枝、桃李、烏欖、竹子和白花油茶。花發果黃,清香四溢,使人賞心悅目。今日的貞山,結伴尋幽探勝者絡繹不絕,每至重陽佳節,登高人群數以萬計。
四會歷史悠久,為廣東省的古縣之一始建於秦始皇時代,建於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有人口近四十萬,市區人口十三萬,貞山山脈屬南嶺山脈系統的余脈,貞山最高山峰海拔度649米。貞山原名廣正山,唐朝大曆年間(760-776)為祭祀烈女曾氏,曾稱烈女山貞元十七年(801)因文氏貞女升仙,德鹹民間始得名貞山。貞仙祠原名貞烈祠,建於一千多年前,多次毀於風雨,現貞仙祠是82年由四會旅港同胞蘇東林先生捐資重建。據傳閩粵有三女神,即秦代的德慶龍母廟;唐代的四會文氏貞女;宋代泉州湄洲島的天后(亦有稱天妃),因天后為海神,龍母為江河神,而海、江河危險性大,船民每祭海河神以祈平安,據傳亦有靈驗者,故沿海一帶多建有天后廟、宮、而江河一帶,多建龍母廟,文氏貞女為圯地方神祇,據傳文氏貞女升仙后庇護一方,尤以天旱求雨最為靈驗,澤潤民生,德威民間,清光緒初年,文氏貞仙受聖恩敕封為“惠澤”尊號,故在西江一帶知名度很高。
四會六祖惠能寺
六祖惠能寺
六祖惠能寺位於四會市貞山風景旅遊區內,原寺始建於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有歷史。於清嘉慶十四年重修時,六祖惠能寺的建築面積為600多平方
米,灰沙春牆杉木瓦結構。整體為中軸線平面布局,分別由大門、前殿、後殿及左右輔以的廂房、廊廡及小巷構成一體。寺廟四面環山,山勢峻俏,景色宜人。與六祖惠能寺相鄰的山間,還有“六祖惠能池”、“佛堂頂”、“仙人路”、“爛布衣”等與六祖惠能當年行跡有關的地名和山名。六祖惠能寺自唐代建成以來,就吸引了眾多善男信女前往參拜。逢年過節,寺門香客如鯽,香火甚為鼎盛。參拜者除本地信眾外,珠江三角洲一帶亦有不少人慕名前往參拜。
四會六祖惠能寺坐落在貞山區內,建築群頗具氣勢。每年的水利法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信眾。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公元638年—713年)曾因避難藏身於四會龍甫鎮營腳村扶盧山達15年之久,六祖惠能姓盧,當地村民為紀念他,故以山為“扶盧”名,山上有“六祖惠能池”,山下建有“六祖惠能庵”,該庵為唐代所建,清嘉慶十四年重修,改為六祖惠能寺,舊址至今猶存,現在我們遊覽的六祖惠能寺是1998年動工興建的。
六祖惠能為嶺南佛法之始,為什麼要在四會避難藏身呢?相傳惠能投湖北黃梅東山寺五祖弘忍門下,因作謁得到了弘忍賞識後,弘忍便秘傳禪法,付與法衣缽孟,成了禪宗六祖惠能,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因未能得到師傅親付衣缽,很不服氣,於是糾集一班門徒,欲害惠能,奪回衣缽,弘忍見有人想害惠能,便吩咐他從速南去,臨行前對他說“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懷指今懷集縣,距四會140多公里,會指四會市)。惠能便帶著衣缽匆匆南下,神秀派人跟蹤,直到韶州(今韶關市),還有人追逐他。惠能回到廣東後,想起師傅的囑咐,為了避開敵人,隧往四會,當他走到龍頭鋪子林時,見那裡山高林茂,地勢偏僻,景色宜人,村民以耕種、打獵為生,他想獵人以殺生為業,又多在山林中出沒,是避開敵人追蹤的最好處所,於是便找到一個姓葉的獵戶家住下來,當時惠能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惠能經過多年的避難藏身經歷,親自接近下層鄉民,對他後來的宗教哲學影響是很大的,如他主張“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意思是不用背誦佛經,不要累世修行,只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六祖惠能還認為“下下人有上上智”。其佛教理論都是有中國自己宗教哲學的獨特見解。
據傳,在四會一直流傳著六祖惠能點化阮公聖佛阮子郁,阮子郁又點化梁公聖佛梁慈能,相繼成佛的故事。現在,四會還有唐朝所建的祭祀梁公聖佛和阮公聖佛的寶林古寺和寶勝古寺。
新六祖惠能寺於1997年3月奠基重修,歷時四載而成,寺院占地60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有六祖惠能大道、牌坊、風雨亭、放生池、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六祖惠能殿、藏經閣、鐘樓、鼓樓、功德堂、永思堂、觀音堂、羅漢堂。各殿堂供奉諸佛菩薩金身。六祖金身塑像慈祥可親可敬,端坐殿內,庇佑人間風調雨順,國秦民安、人壽年豐。此外,還建有齋堂、配殿、客舍、方丈室、僧人宿舍以及廣場、停車場等。全部建築採用白牆綠瓦紅柱傳統古典寺院設計,蔚為壯觀。據說,這是各地眾多六祖寺院中規模最大、最為堂皇壯麗肅穆、唯一被命名為“六祖惠能寺”的古剎寺院群體。目前,六祖惠能寺駐有德高望重的方丈大師和眾僧數十人,每天燭燈長明,香火鼎盛,瑞氣蒸騰,禪貫樂耳。海內外匯資金慕名前來參拜者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