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概況
我院是四川省專業從事草原科學研究的公益性科研機構,其前身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川西北草原工作站。1978年經省委批准成立四川省草原研究所,2005年經省編委批准更名為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主要從事草地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牧草和生態草育種與栽培、草食家畜繁育與飼養等套用技術研究,為草地生態環境保護、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農牧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撐。
全院現有在職職工129人。其中博士導師1人、博士8人、在讀博士5人、碩士導師4人、碩士18人、本專科66人,專業包括草業科學、動物科學、動物醫學、農學、生態學、資源與環境學、生物技術與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有研究員7名,副研究員16名,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名、省優秀專家3名、省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名。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名、國家兔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名,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綜合實驗站站長1名。
歷史沿革
1964年至1975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川西北草原工作站;
1976年,四川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籌建四川省草原研究所,並按研究所的機制運行;
1978年,中共四川省委以川委函[1978]9號文批准,成立四川省草原研究所,行政上列為省科委直屬科研單位,黨的關係歸屬阿壩州委;
1980年,省政府將所的行政管理劃歸省畜牧食品局,科研業務及事業費仍由省科委管理;省編制委員會川編髮[1986]023號檔案給本所核定編制120名;
2005年,隨著研究所的發展、規模的壯大、研究領域的拓展、研究水平的提高、綜合實力的增強,省編委經過考察論證,批准四川省草原研究所改為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
管理部門與科研機構
設有辦公室、財務處、人事處、科技處、成果轉化處、黨委辦公室共5個管理部門。轄有牧草研究所、草地生態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所、氂牛研究所、獺兔研究所、草地勘測設計研究所、草業經濟研究所共 7 個科研機構。成立有紅原科研基地,新津、韓場科研基地,犀浦後勤服務科研基地,國家牧草種子基地,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阿壩綜合試驗場共5個科研基地。
科技成果
截止2009年共承擔重大科研項目180多項,獲得重大科技成果獎90餘項,發表論文1100多篇,出版科技專著20餘部。其中“十五”以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5項,發明專利5項,制定國家和地方標準40餘項。選育國審牧草品種6個和全國唯一的獺兔新品系----四川白獺兔。
聯繫我們
地址:成都市.郫縣.犀浦鎮.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
郵編:6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