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

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是四川省專業從事草原科學研究的公益性科研機構,主要從事草地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牧草和生態草育種與栽培、草食家畜繁育與飼養等套用技術研究,為草地生態環境保護、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農牧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撐。

研究院概況

我院是四川省專業從事草原科學研究的公益性科研機構,其前身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川西北草原工作站。1978年經省委批准成立四川省草原研究所,2005年經省編委批准更名為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主要從事草地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牧草和生態草育種與栽培、草食家畜繁育與飼養等套用技術研究,為草地生態環境保護、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農牧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撐。
全院現有在職職工129人。其中博士導師1人、博士8人、在讀博士5人、碩士導師4人、碩士18人、本專科66人,專業包括草業科學、動物科學、動物醫學、農學、生態學、資源與環境學、生物技術與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有研究員7名,副研究員16名,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名、省優秀專家3名、省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名。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名、國家兔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名,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綜合實驗站站長1名。

歷史沿革

1964年至1975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川西北草原工作站;
1976年,四川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籌建四川省草原研究所,並按研究所的機制運行; 
1978年,中共四川省委以川委函[1978]9號文批准,成立四川省草原研究所,行政上列為省科委直屬科研單位,黨的關係歸屬阿壩州委;
1980年,省政府將所的行政管理劃歸省畜牧食品局,科研業務及事業費仍由省科委管理;省編制委員會川編髮[1986]023號檔案給本所核定編制120名; 
2005年,隨著研究所的發展、規模的壯大、研究領域的拓展、研究水平的提高、綜合實力的增強,省編委經過考察論證,批准四川省草原研究所改為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

管理部門與科研機構

設有辦公室、財務處、人事處、科技處、成果轉化處、黨委辦公室共5個管理部門。轄有牧草研究所、草地生態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所、氂牛研究所、獺兔研究所、草地勘測設計研究所、草業經濟研究所共 7 個科研機構。成立有紅原科研基地,新津、韓場科研基地,犀浦後勤服務科研基地,國家牧草種子基地,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阿壩綜合試驗場共5個科研基地。

科技成果

截止2009年共承擔重大科研項目180多項,獲得重大科技成果獎90餘項,發表論文1100多篇,出版科技專著20餘部。其中“十五”以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5項,發明專利5項,制定國家和地方標準40餘項。選育國審牧草品種6個和全國唯一的獺兔新品系----四川白獺兔

聯繫我們

地址:成都市.郫縣.犀浦鎮.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
郵編:61009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