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俗稱
烏木是川人對陰沉木的俗稱,並非是非洲大陸地面上活的黑色木料。它是兩千年至萬年前,古四川地域地質環境發生地殼運動,因地震、洪水、土石流將高山上的原始森林沖入下遊河床低洼處。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樹木,在缺氧、高壓狀態和細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經過數千年甚至上萬年的炭化過程而形成,故又稱“炭化木”(News_content)。烏木歷經歲月滄桑、飽受多種自然外固和內固之力,使其天然形狀怪異、古樸、典雅,儀態萬千。難怪外國人參觀後,驚嘆為“東方神木”。
神奇的三星堆烏木 與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物一樣,是四川人類的寶貴遺產,是古蜀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有活化石之美稱。烏木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邊緣四條大江及其支流區域,多位烏木愛好者取樣作炭十四同位素測定。經中國地質大學檢驗中心炭14測定,樣品年齡為3200土50年。大多數烏木的年代為距今兩千多年至四萬年之間。
三星堆附近的古河床,是烏木最集中的出產地之一。
烏木的種類繁多,有:麻柳樹、青岡樹、香樟樹、楠木(金絲楠木、小葉楠木)紅椿木、紅豆杉、馬桑、黃柳木、黃柏、槐木、檀木等。一般帶有香味和殺菌特徵的樹種才能形成烏木。烏木本質堅硬,多呈褐黑色,黑紅色,黃金色,黃褐色。其切面光滑,木紋細膩,打磨得法 可達到鏡面光亮,有的烏木本質已近似紫檀。其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蟲,是製作藝術品、仿古家具的理想之材。
由於烏木為不可再生資源,開發量越來越少,一些天然造型的烏木藝術品極具 收藏價值,估計在三五處以後,這一珍稀自然資源將會枯竭。
金絲楠木烏木象棋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04日 16:00
藏品名稱:金絲楠木烏木象棋
收藏者:張超英
藏品來歷:從一個象棋收藏愛好者手中買到的。
藏品特徵
這副象棋,一共32顆棋子,由兩種不同的木材製成。雙面刻工,正反兩面的字型都是楷書,素雅大方,充分表現了原有素材的質感,黑色的棋子黑亮如漆,黃色的棋子上有清晰可見的金絲,黃黑對比相映成趣。
背景資料
中國人愛下象棋,象棋在我國也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候象棋被稱為博戲,象棋形制的變化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唐代的時候,象棋只有將、馬、車、卒四個兵種,到了宋代基本定型,增加了炮、士、象。明代的時候為了加以區別,把一方的“將”改為“帥”,這樣就和現在的象棋一模一樣了。
製作象棋棋具的材質很多,有象牙、陶瓷、玉等等。木質象棋的出現使得象棋走入民間,這為象棋的發展與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木材易得,刻字方便,因此木材成了製作象棋具的主流。優質硬木如紫檀、黃花梨、紅木、烏木等,則被用於製作高檔棋具。明代是我國家具工藝,發展的一個高峰,小木作的工藝極為精美講究,明代硬木象棋的製作工藝達到了我國象棋具製作的高峰。
鑑定專家:劉國斌 前中國象棋協會秘書長、象棋特級國際裁判員、從事中國象棋研究工作25年
專家評述
這副棋子分深色和淺色的兩方,深色是烏木,淺色的是金絲楠木。這副棋子是雙面雕刻,都有字。它的刀功很細膩,而且造型古樸,字型秀逸,非常符合明式的家具和器物的精、巧、簡、雅這幾個字,另外還有一個最明顯的就是“炮”不是兩個是三個,還有一個叫包,包東西這個包字,只有明代才用。明代嘉靖元年,就是1522年,有一部棋譜叫《百變象棋譜》,它們的排列組合基本相似。
《百變象棋譜》兩邊都是“包”,就是四個“包”,但是張先生(的象棋)只有兩個“包”,不夠四個,一方是“包”,另一方是炮,因此看起來,比《百變象棋譜》要晚一些,是沿襲之作,因此根據這幾個特點,我斷定是明代晚期的作品。因此根據市場的行情我給它三萬元。
專家鑑定團估價: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