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四川南莫且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東部,地理位置界於101°07′06″-101°29′07″E、31°59′40″N-32°24′57″N之間,總面積82834.0hm2。保護區始建於2002年9月,以黑頸鶴、白唇鹿和湖泊、沼澤等高原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2005年3月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和橫斷山脈北緣的交匯處,距壤塘縣縣城40km,距阿壩州州府所在地馬爾康240km,距四川省省會所在地成都635km。保護區及周邊境內旅遊資源獨特、豐富,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區內屬高原季風氣候,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大,無霜期短,地貌係為三疊系砂岩、板岩和灰岩,以及少量印支期的花崗岩組成。地面波狀起伏,丘谷相間排列,谷地寬展,土壤肥沃,草質好。主要景點包括中壤塘桑珠羅布林寺(確爾基、澤布基寺、藏窪寺)、棒托石刻大藏經、海子山30多個高山海子、南莫且濕地自然保護區、南木達牧民新村等。
生態地位
四川南莫且濕地自然該保護區所在地系長江上游大渡河一級支流則曲河的發源地,對調節長江流域河川徑流、控制洪水、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降解環境污染等起著重要作用;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生態地理區劃中位於東亞大區東亞常綠闊葉林亞區西部山地常綠闊葉林群區與亞洲高原大區青藏高原亞區青藏高寒灌叢草甸群區交匯地帶,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年)》和《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2005-2010年)》建設布局中被劃歸為“青藏高寒濕地區”,境內的濕地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青藏高原濕地”,要求“通過保護區建設和植被恢復等措施”,對其進行保護,以“發揮該地區濕地的重要儲水功能,使高原特有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得以棲息繁衍”;在《四川省濕地保護工程規劃》濕地保護區劃中被劃入“川西北高原濕地區”。旅遊資源
區域綜合環境四川南莫且濕地自然保護區具有明顯的旅遊區位優勢。該保護區位於壤塘縣中壤塘以東2km。中壤塘是阿壩州打造的“藏羌文化走廊”終點,在阿壩州旅遊業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壤塘又是“覺囊文化”發源地,在“覺囊文化”中占據“大本營、集散地和根本道場”的地位(莊春輝,2007)。目前,壤塘縣正在中壤塘打造“覺囊文化”型旅遊目的地。
局部環境四川南莫且濕地自然保護區最引人注目的水域景觀是位於保護區北部地區的大大小小的高原湖泊。該區域共有湖泊24個,總面積150餘hm2,均系第四紀末次冰川影響形成的冰積湖(海子)。這些湖泊,為開展生態旅遊提供了優美的水體景觀。
保護區地形複雜,山體起伏較大,孕育了繁多的植物種類,形成了常綠針葉林、針闊混交林、高山灌叢、草地等多種植被類型。另外,南莫且保護區內分布有195種野生動物,尤以白唇鹿、馬鹿等哺乳動物和黑頸鶴、藏雪雞、白馬雞、藍馬雞等鳥類最具觀賞價值。這些動植物資源為開展生態旅遊活動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生物景觀。
四川南莫且濕地自然保護區處於大九寨輻射範圍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品位較高,有著著稱於世的覺囊教派文化,寧瑪派棒托寺石刻大藏經塔群,嗝舉派曾克寺米拉塔(康區唯一)和彩塔林,有安多派、康巴、嘉絨藏族多元共生文化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