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的時刻

嚴重的時刻

奧地利詩人賴內馬·利亞·里爾克的一首象徵主義詩。命運在擺布一個人,就象風在擺弄一張樹葉一樣自由,我們來到世界上是並未獲得我們的允可,命運將我們強行帶來;我們終極的死到底隱藏在時間的哪個細節里,我們又無法把握,一切愛恨情仇都在生命的不同刻度上意外地降臨,象雪花一樣紛紛揚揚。原來,這首短詩,看似樸素簡單,裡面卻隱藏著這么一個重大的主題:我們所有的人類在蒼茫的宇宙時空裡面,被一種神秘巨手所掌控,無緣無故地哭哭笑笑、生生死死,這個普遍的宿命又象天羅地網一樣地罩著每一個有知覺的人。

基本信息

嚴重的時刻

賴內馬·利亞·里爾克

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哭

無緣無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誰在夜間某處笑

無緣無故在夜間笑

在笑我

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走

無緣無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死

無緣無故在世上死

望著我

作者簡介

賴內.馬利亞.里爾克賴內.馬利亞.里爾克

賴內·馬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奧地利詩人,20世紀最偉大的德語詩人。生於鐵路職工家庭,大學攻讀哲學、藝術與文學史。1897年後懷著孤獨、寂寞的心情遍游歐洲各國。會見過托爾斯泰,給大雕塑家羅丹當過秘書,並深受法國象徵派詩人波德萊爾等人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應徵入伍1919年後遷居瑞士。

里爾克的早期創作具鮮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亞民歌風味。如詩集《生活與詩歌》(1894)、《夢幻》(1897)等。但內容偏重神秘、夢幻與哀傷。歐洲旅行之後他改變了早期偏重主觀抒情的浪漫風格,寫作以直覺形象象徵人生和表現自己思想感情的“詠物詩”,對資本主義的“異化”現象表示抗議,對人類平等互愛提出烏托邦式的憧憬。著名作品有借讚美上帝以展現資本主義沒落時期精神矛盾的長詩《祈禱書》?905)、《新詩集》(1907)和《新詩續集》(1908)。晚年,他的思想更趨悲觀。代表作為長詩《杜伊諾哀歌》(1923)和諸多14行詩。

里爾克的詩歌儘管充滿孤獨痛苦情緒和悲觀虛無思想,但藝術造詣很高。它不僅展示了詩歌的音樂美和雕塑美,而且表達了一些難以表達的內容,擴大了詩歌的藝術表現領域,對現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著名詩集《生活與歌曲》(1894)、《祭神》(1896)、《夢幻》(1897)、 《耶穌降臨節》 (1898)、《圖像集》(1902)、《祈禱書》(1905)、《新詩集》(1907)、 《新詩續集》(1908)、《杜伊諾哀歌》(1923)和《獻給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1923)。

解讀

作為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作,這首《嚴重的時刻》解讀起來甚為困難,因為它的結構看過去太簡單了。不知從何下手,甚至覺得似乎沒有解讀的必要。

高爾基曾說:“在我們這個時代,如果不以象徵主義詩人錘鍊出來的語言為基礎,我們將一無所為。”但《嚴重的時刻》一詩的語言毫無特異之處,也不晦澀、平白直接。看來,這首詩的致勝之道,不在於它的語言,也不在於它的形式,而更可能在於它的內里,在於它的語言外衣裡面藏著的某種神秘的精神。

另外,我們必須還要明白,偉大的文學作品幾乎無一例外地具有精神輻射的多層性的特點,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從自身的體驗和人生經歷切入,都可以獲取自己的獨特讀解。當然淺者見淺、深者見深,而優秀的作品本身就具有無窮讀解的可能,象莎士比亞的悲劇,之所以讀解不盡,獲得各國人們的喜愛,就在於其文學空間的多層次性,大眾悟到一層,知識分子悟到裡邊一層,而文化精英更悟得了最裡面的一層,無論誰,只要一打開莎劇,它都不會讓你失望,都會讓你滿載而歸。這就是文學傑作的不朽性。

而里爾克的這首《嚴重的時刻》也一樣。這也必將是一首傳世之作。它那質樸的外邊底下卻透著隱隱的精神之光、思想之光。我們現在試著一層層剝離,來抵達里爾克的內心。

第一次讀下來,你可能會不喜歡,語言不精緻倒還罷了,結構又這么呆板。世界文學史上這么呆板的詩又備受推崇的詩並不多見;另外,讀下來可能又會感到一種神秘——一種隱隱的恐懼和疼痛。

就結構而言,它的呆板在於:每一節都一樣是三句,譯文字數依次是10、8、3,而且文字幾乎完全相同,但在這基本不變的整首四節詩中卻藏有細微的變化,這變化主要是從上到下依次四個字“哭笑生死”,我們可能會感到很驚訝,因為我們已經發現:這四個字不就是人的一生嗎?――哭著誕生於世,笑著開始成長,慢慢的展開了生活,然後死於生命的盡頭。而且這四個字還是人生的基本因子,你的每一時刻都在誕生哭和笑,你的每一時刻都在因誕生生和死,時間展開的過程也就是生和死,哭和笑展開的過程,所以,我們基本可以認定,這首神秘詩無疑是在寫人生――人的生命。

寫生命的什麼呢?——寫生命的孤獨、無奈,生命的疼痛和恐懼。而這些複雜微妙的情緒來自於什麼地方呢?這首詩最讓我們觸目驚心的又在什麼地方?這時也許我們的心神和眼睛,會被一個詞牢牢抓住――“無緣無故”!這是貫穿整首詩的一個關鍵字,也就是貫穿整個人生,貫穿了整個人生的所有哭哭笑笑、生生死死。

無緣無故是什麼?什麼是無緣無故?無緣無故就是宿命啊!就是那讓人無法擺脫的宿命啊!命運在擺布一個人,就象風在擺弄一張樹葉一樣自由,我們來到世界上是並未獲得我們的允可,命運將我們強行帶來;我們終極的死到底隱藏在時間的哪個細節里,我們又無法把握,一切愛恨情仇都在生命的不同刻度上意外地降臨,象雪花一樣紛紛揚揚。

生命當中到底有多少突如其來的幸福和風雨在等候著我們呢,從根本上說,人卻無法把握這一切,這就是宿命。生命的孤獨無奈,生命的恐懼和疼痛,生命中各種複雜微妙的情緒都來自於一隻不可妄測的神秘之手――這就是宿命的手掌啊!

我們都在無緣無故地哭,無緣無故地笑,無緣無故地生,無緣無故地死,然後回望我們的一生,淒涼和蕭索感怎能不油然而生!所以,這種呆板的形式結構裡邊原來隱藏和對應著作者對生命一成不變而又難以言述的對宿命的感慨。

這裡,又一個問題又升了上來,即每一節詩里的“此刻”又到底是指哪一個時刻呢?指詩人寫詩的時刻?指我們讀詩的時刻?還是指另外某種意外的時刻?或者是指包含所有這些時刻的時刻?是的,我們相信這首偉大的詩篇因其不朽,將會將“此刻”化為“永恆”,一芥化為須彌,剎那定格為永恆,它指向了所有的“此刻”,也就是指向了永恆。永恆,也就等於時間。同理可得,“某處”也一樣――指向了所有生命的存在空間,或者說,它本身就等於空間。由此可見,這種宿命是鋪天蓋地、無所不在的,它遼無際涯、廣闊無邊!我們從中可以提煉出兩個重要辭彙——時間和空間。

還有,詩中的“我”是指誰?“我”是每一顆心靈,是所有的自我——是你的自我,也是我的自我,更是他的自我。那么這個“誰”又是誰呢?顯然,這個“誰”是指與“我”對應的他人,是的,“誰”是指自我以外的他人,因為,所有的自我都是孤立的,只有存在他人,才可能建立起了某種聯繫,而人世間的大部分奧秘就來自於這種自我和他人的神秘聯絡之中,因為孤獨、因為寒冷,我們不同的人生都在發生著不同的聯繫,並且彼此取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每一個人都與他人處在一種無休無止的神秘的聯繫之中,認識的、不認識的;身旁的、遠方的;本族的、異族的……前者我們還好理解,後者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與他人割裂,我們平日所吃的食物,所穿的衣服,所用的用具,有多少是來自於身旁的熟人?我們可能還從來不曾料想過自己的生活要依賴陌生人,以及所依賴的勞動到達的程度。事實上,我們就是在這種聯繫之中將自己的生命慢慢展開,又慢慢地老去。於是,我們又得到另外一組詞――自我和他人。

優秀的詩篇是不大講究詞藻的,因為詞藻原本就不是他們的目的。詩人們深深懂得:繁華乃瞬息之事,平淡才會歸於永恆。這詩也不例外,通篇幾乎沒有一個形容詞……喔,不對,好象有一個!隱藏在哪裡呢?――題目!是的,在題目裡面。

這題目喚作“嚴重的時刻”,這是九葉詩人陳敬容的譯筆,也有被翻譯成“沉重的時刻”的,這沒關係。這“時刻”我們剛才已經分析過,它等於時間,也就是永恆,是永永遠遠。那為什麼要用一個形容詞“嚴重”來修飾時間呢?時間又怎么會“嚴重”或“沉重”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做一個簡單的數學題目,也就是上面提煉出來的四個辭彙的加法運算:

時+空=? 人+我=?

題目顯然很簡單,第一道題的答案是:宇宙,第二道題的答案是:人類。這樣,這首詩的主題已經出來了。原來作者所指的宿命,並不僅僅是指他自己,也不僅是指你的或我的,而是在這宇宙里所有蒼生共同的命運,而在這所有蒼生裡面,只有人類不但被命運支配著,而且還能夠感覺出了這種被支配!

法國哲人帕斯卡曾說:

“人在自然界中到底是個什麼呢?對於無窮而言就是虛無,對於虛無而言就是全體,是無和全之間的一個中項。他距離理解這兩個極端都是無窮之遠,事物的歸宿以及它們的起源對他來說,都是無可逾越地隱藏在一個無從滲透的神秘裡面;他所由之而出的那種虛無以及他所被吞沒於其中的那種無限,這二者都同等得是無法窺測的。”

這就是我們人類的真實狀態。於是敏感的詩人生出了無窮的感慨,於是也就有了這首神秘的詩篇——《嚴重的時刻》

原來,這首短詩,看似樸素簡單,裡面卻隱藏著這么一個重大的主題:我們所有的人類在蒼茫的宇宙時空裡面,被一種神秘巨手所掌控,無緣無故地哭哭笑笑、生生死死,這個普遍的宿命又象天羅地網一樣地罩著每一個有知覺的人。所以,這恆久的時刻,如何不讓人心生恐懼,倍增了人生多少的淒涼和無奈,從而覺出了生命悲劇的深刻嚴重性呢?

這首詩其實是一首哲理性很強的詩歌,充滿了存在主義的荒誕感和疏離感,一種精神的焦灼和對終極意義的追問。受里爾克影響,我國著名詩人馮至先生也曾寫過許多類似主題的詩篇,尤其是他那有名的詩集《十四行詩》,其中有一首1941年寫的《我們天天走著一條小路》,其結尾說道:

“不要覺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時撫摸著自己的髮膚

生了疑問:這是誰的身體。”

你看,短短几句話就將詩歌的哲理提到了與哲學一樣的高度,呼應了古希臘太陽神廟宇上的銘言:認識你自己。

所以在詩學王國里,有人說哲理不可以入詩,我認為這是某些人的一種偏見,是某些人精神的懶惰的託辭。

應該說,作為探索人類內心的世界,詩和哲學有一樣的功效,而在挖掘神秘莫測的未知事物時,哲理詩更是有著理性思維所不能到達的便利。而里爾克、泰戈爾、紀伯倫等人的誕生,更是直接繁榮了哲理詩。他們幾乎每首詩都給了我們無盡的遐想和思索。

最後,我必須再次強調:

第一,讀詩非常重要。詩歌是文學的心臟,通過詩歌的閱讀,它不但培養了我們純正的精神趣味,對於文學而言,還避開了無數冤枉的道路;

第二,讀詩要以生命體驗的感悟為基礎,調動自己所有的體驗和直覺來切入詩歌的每一個細部,這樣才會讓我們覺出偉大詩篇的許多意外的奧妙;

第三,讀詩必須要讀這世界上最好的詩篇,爛詩不但敗壞了趣味,還毒殺了心靈,其罪當誅。只有好詩才能不斷地打開我們的內心,聽到美妙的樂音和芳香,於是把我們的心靈不斷地引向了可以所能夠到達的一切心靈的深處。

這樣,也許我們的一生還很可能會為自己打造出一顆優美的靈魂呢?

嚴重的時刻嚴重的時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