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附︰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四章(摘錄)
祐錄
《祐錄》亦稱浮調綺年穎悟,敏而好學,信慧自然,遂出家修道。《祐錄》〈沙彌十慧章句序〉,題曰嚴阿只梨浮調所造。是浮調乃漢人出家之最早者。據此王度奏疏,謂漢朝不聽漢人出家,實不確也(或桓靈時佛教勢盛已弛此禁也)。《沙彌十慧章句》乃浮調所撰,此亦中國撰述之最早者。據其序,謂安侯傳教,唯《沙彌十慧》未聞深說。
調以不敏,得與賢次。學未浹聞,行未中四,夙罹凶咎,遘和上憂。長無過庭善誘之教,悲窮自潛,無所繫心。於是發憤忘食,因閒歷思,遂作《十慧章句》。
浮調
浮調既學佛(‘學佛’二字首見於〈法鏡經後序〉)於世高,聽講禪數,唯十慧則未詳聞,故此撰書(《祐錄》著錄一卷)。其序中又謂‘十慧之文,廣彌三界,近觀諸身’,則乃禪觀之書也。考謝敷〈安般守意經序〉有‘建十慧以入微’之句,該經世高所出,中有十黠,謂數息、相隨、止、觀、還、靜、四諦也。十慧似即十黠。浮調所撰,即在申明世高之遺旨(世高譯之《阿毗曇五法行經》別有十黠,按其內容,當非浮調之十慧)。
法鏡經
《法鏡經》者,調所筆受。《十慧章句》,調所自撰。現存南北朝以前記載未言其自行譯經,吳時〈法句經序〉謂‘昔藍調安侯世高、都尉、佛調,譯胡為漢,審得其體。’(見《祐錄》〈七僧傳〉作安侯、都尉、佛調三人,‘藍調’二字疑衍。)晉·道安稱其出經‘省而不煩,全本巧妙。’(《祐錄》十三)此均據其共譯《法鏡經》而言,未言其曾獨自出經也,至隋·費長房始著錄其所譯《古維摩經》等六部(合《十慧》為七部),其中《內習六波羅蜜經》,《安錄》入於失譯中,不知長房何因知其為調所譯,餘五部多大乘經,不似安侯、都尉風味,且早佚失,疑長房所言只系懸揣(其中一部乃據古錄及朱士行錄,然長房自言未親見二錄)。然古時譯經,僅由口授,譯人類用胡言,筆受者譯為漢言,筆之於紙。故筆受者須通胡語。浮調時人稱為善譯,則或擅長鬍語,巧於傳譯,而為中華譯經助手之最早者。夫調能譯,且以佛理著書,又為發心出家之最早者,則嚴氏者,真中國佛教徒之第一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