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嘉峪關長城第一墩又名“討賴河墩”,位於嘉峪關南討賴河岸,距關城7.5公里。始建於明嘉靖十一年(公元一五三三年)是原肅州西長城的南端墩台,也是明代萬里長城西段第一墩台,故名:萬里長城第一墩。它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長城沿線氣勢最為壯觀的墩台。
墩台築於長城牆體內側,矗立於五十七米高的垂直河岸上,地形奇險,現殘高8.3米,底邊東西底闊14.3米,南北長15.7米。為黃土夯築,夯層20厘米。
墩台所處之地位祁連山麓衝擊扇,衝擊扇砂石層厚度達數百米。其性乾則堅硬,遇水則鬆散。由於祁連山雪水和雨洪常年沖刷,沖積扇上切下一深深的河谷,討賴河因此而形成。由於河水常年沖刷,墩下河岸逐漸坍塌。又因討賴河水險莫測,遇山洪時,河水猛漲,每秒最大流量曾達500立方米;而平常最小流量每秒僅有1.9立方米;年平均流量為每秒19立方米。所以墩台的保護與河水的流量大小有直接的關係。
歷史意義
萬里長城烽燧墩台無數,討賴河墩所處地理位置獨特,氣勢險峻,巍為壯觀。它是修築於明代的,萬里長城雄渾龍脈之於祖國西部的真正發端,因其依形就勢而築,扼首討賴河天險而得名,故又得嘉譽:“萬里長城第一墩”。
“萬里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古代軍事防禦體系中的66座烽燧墩台的南路十墩之首,除司屯兵、烽火、傳遞軍情、保護屯耕和保障通商、通訊外,由於其形威嚴高聳,其勢雄壯險峻,還具有重要的軍事威懾作用。它的存在及其完整保存是構成現在嘉峪關古代軍事防禦體系完整性的重要依據。
“萬里長城第一墩”南距關城7.5公里。它緊隨關城主體之後修建,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始於明.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該墩台於討賴河北岸深80多米的垂直峭壁邊沿而建。墩台築於明牆內側2米處,殘高8.3米,底邊東西寬14.3米,南北長15.7米,為黃土夾沙夯築而成,夯層15厘米。其下,討賴河水流湍急;望北向南,巍巍黑白兩山環抱;東西一線,水天相接——萬里長城第一墩宛若關城之銅牆鐵壁,與關城一脈相承,渾然一體;兩者交相輝映,合成“西襟鎖鑰”,共享“帷屏西極”。“第一墩”之上,河川山地一覽無餘,嘉峪關險要的地理位置便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