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行黃草
徐行黃草色澤淡雅,質地光滑堅韌,並能染色,用它編出的工藝品紋理清晰,細密勻稱,鬆緊有度,平整光潔,並且門類多樣,式樣新穎,色彩豐富,工藝精緻,具有民族特色。藝術特點
嘉定黃草編織的編製品有拎包、果盆、杯套、盆墊、拖鞋等等,充滿鄉土氣息,兼具手工織品的自然美、藝術美和實用價值。又是工藝製品,亦是自然環保產品。黃草編織堪稱嘉定工藝美術製品一絕。早在清代,嘉定黃草拖鞋便遠銷歐亞各國。解放後,黃草由野生改為人工培育,質量更佳,推出仿古圖案新產品,製作精巧,紋路細密,圖案中人物、車馬錯落有致,古色古香,巧奪天工,深受人們喜愛,成為上海著名的工藝品。
工藝流程
去莧曬乾的黃草,將頂部的花莧剪去後留用。
開闢
由於黃草莖桿較粗,必須經過開闢,使其黃草莖桿變成2---4mm的細莖,作為編織的原材料。
染色
要編織出色彩繽紛的黃草織品,需對開闢好的黃草原材料進行染色,再用清水漂洗,隨後曬乾備用。
模具
編織不同的草編織品,一般需要選用相應的模具進行編織。按照形狀,模具主要分為拖鞋模,茶杯模,提包模,果盒模等。按照材質,模具主要分為木模,竹模,泡沫塑膠模等。
編織
不同的黃草織品,編織方法不同,一般需要經過起底,裝模,編面,結口,縫邊,裝配件等步驟,才能最終編織成一件精美的草編織品。
發展現狀
由於上海徐行草編製作過程是純手工業,不能形成規模生產,經濟效益低,經不起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原來的編織手大都已轉業。徐行草編是中國獨有的手工藝品,儘管已有近千年歷史,但由於黃草難於長期收藏保管,傳承作品量較少。有代表性的草編作品只能看照片,效果大打折扣。以草編為生的手工藝人已鳳毛麟角,目前僅剩一些農婦閒暇之餘編織一些草鞋提包零星售,沒有一個穩定的群體。由於嘉定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大片黃草正在消失,徐行草編的原材料更加匱乏,亟待保護。徐行草編正面臨著後繼乏人和中斷的瀕危狀態。清末,嘉定黃草拖鞋暢銷北京、南京、蘇州、杭州、寧波、廣州、福州和香港等地。1920年,上海的洋行和當地的商人設站收購黃草製品成批銷往歐美和東南亞。當時的品種除鞋子外,還有提包、盆墊、杯套等數十種。
黃草編織可謂慢工出細活,各類織品以“模子”為襯,編織時間依網紋複雜度而異。編織一個簡單的提包大約耗時一天,而複雜的提包耗時兩天也未必能完工。早期的黃草編織以黃草為原料,織品以鞋、包、盒為主,方形、圓形、腰形、六角形的包、盒配以簡潔的文字或花鳥山水圖,網眼、鏤空、密編交錯結合,或鑲邊或嵌花。後來,依據物品的功能、編織的樣式和草質的特點,草編的取料也拓展開來,黃草皮、黃草殼、黃草蕊、蒲草、關草、江草、蘆葦,甚至水葫蘆也成為編織的主要材料。
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黃草編織工藝在華亭、徐行、澄橋、樊橋等周邊鄉鎮廣為流傳,草編的提包、盒子、拖鞋、鞋墊、椅墊、杯墊、垃圾桶等各色工藝品和生活用品題材廣泛,成為這一帶掙外匯的重要手段之一。那時幾乎沒有一個沒學過草編的,大多數人上國小、中學的學費可都靠它來支付。但隨著社會發展,掌握這門技藝的人越來越少,還在編黃草的大多是老人。曾經讓嘉定妹子爭比心靈手巧的草編,正漸漸遺失在她們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