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80年來,學校先後培養了近三萬名優秀中學生,為國家輸送了大批棟樑之材,其中有黨和國家的領導人、科學巨擘、學界泰斗,如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黃菊,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沈天慧、張仲俊教授,地質學家袁矽榮教授,北京大學著名計算機專家吳良芝教授等。
學校規模
嘉善高級中學目前占地面積約150畝,建築面積54000多平方米,現有52個班級,學生2600人。嘉善高級中學是優秀高中教師的聚集地,教職工200人,其中高級教師78人,還有一大批榮獲省市級的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教壇新秀和先進班主任等。近年來,學校進一步加強中外教育教學交流,聘請外籍教師來校講學,選派教師出國進修,辦學理念處於教改前沿。學校已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備、文理兼通、教研相融、教管相聯”的複合型師資隊伍。
嘉善高級中學是全國首批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學校各項教育教學設施先進,有校園網路系統、電子閱覽室、天文台、實驗室、專用教室以及400米塑膠田徑運動場、塑膠球場和體藝館等。每班教室均有多媒體大螢幕投影系統,每位教師配備筆記本電腦進行多媒體教學。
辦學理念
近年來,學校以“創設最美好的教育獻給每一位學生”辦學理念為指導,高舉“科學、人文、藝術”三面旗幟,培養祖國最需要的集真善美於一身的高素質人才。科學——弘揚求真精神,崇尚規範管理;人文——培育誠善心靈,建設溫馨校園;藝術——塑造完美人格,鑄就精品學校。
近年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名列嘉興市前茅,享譽全省。在全省高考中榮獲狀元1人,榜眼2人,還有一大批被北大、清華、復旦等一流名牌大學錄取的優秀學生。在創新能力、綜合素質教育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如在全國中學生電子模擬、製作錦標賽上多次榮獲團體總分第一名。學生研究性學習課題評比、各學科知識競賽均獲優異成績。
校史沿革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經嘉善社會進步人士積極倡導和推動,由當時縣議會審議通過決議,於1926年宣告成立“嘉善縣立初級中學”。學校選址在縣城東門外馬路口(現為思賢商場),1926年9月20日學校正式開學,首任校長為社會名流吳兆煥(字蒙子)先生。這所中學就是嘉善高級中學的前身,也是嘉善縣創辦最早的一所中學。
之後,校址屢經遷徙,校名屢有更迭。
抗日戰爭爆發不久,縣城淪陷,學校被迫於1937年11月停辦。後經進步知識青年多方努力,1938年春,學校遷址西塘,恢複課業。後又多次遷徙於西塘、天凝之間,與日寇周旋,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中,頑固撐持。到1945年8月,抗戰勝利,學校由天凝返遷縣城,在田家弄面城園(即今興賢路西段一中印刷廠)安址,並在西塘設立分布(即今嘉善三中校址)。
1949年5月,嘉善解放,人民政府派軍代表接管學校。秋季開學前,政府決定將學校遷址東門外大勝寺簡易師範校址(現為小寺弄中段),並將師範併入縣中。1950年春,學校遷至文廟(即現二高校址)。是年秋,校內師範部停辦,西塘分部獨立。
1953年7月,學校更名“嘉善第一初級中學”。
1958年9月,學校增設農業專科班,並改名“嘉善農業專科學校”。同時籌建校辦工場、農場和牧場,積極開展勤工儉學。
1959年3月,嘉善縣併入嘉興縣,學校更名“嘉興縣農業專科學校”,“嘉興南湖農業專科學校”也遷並該校。此時,除農專班外,學校仍保留十多個國中班。當年,因勤工儉學成績突出,校長劉茂萱去北京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
1960年4月,學校更名“嘉興第十三中學”。
1961年8月,嘉興、嘉善兩縣分治,學校改名“嘉善縣魏塘中學”。
文革期間,1966年12月,學校改名為“嘉善縣東方紅中學”。並一度為鳳桐公社貧管會接管。
1972年,學校秩序開始恢復。秋季,招收首屆高中新生,開始辦成完全中學。同年12月,學校更名為“嘉善縣第二中學”此名沿用至2001年7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8年8月,嘉善二中被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第二批省級重點中學。學校逐步形成由國中為主轉向高中為主的格局,教育質量穩步提高。1984年,學校被評為“浙江省中國小先進集體”。
1992年8月,嘉善縣人民政府決定,嘉善二中改辦為完全高中,停招國中。至此,嘉善二中確立以升學預備教育為主的辦學目標,努力爭創名牌學校,學校各方面得到長足的發展。1994年,嘉善二中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稱號。
1995年、1996年在高校招生統考中上線人數連創紀錄,取得良好的社會聲譽。
1996年10月,學校舉行了建校70周年大型慶典活動,新老校友共敘校史滄桑。
1998年5月,學校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評定為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
2001年8月,新校落成,嘉善二中整體搬遷至新校址(嘉善人民大道308號),並更名為浙江省嘉善高級中學。
學校現任校長、黨總支書記周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