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火

嗔火

菩薩過失莫甚於嗔心,以前所積功德雖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齊燒盡

嗔火嗔火

集異門論五卷三頁云:嗔火云何?答:謂於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杌,欲為擾惱;已嗔,當嗔,現嗔,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忿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總名為嗔。由此嗔恚所蔽伏者,發生種種身熱,心熱,身心俱熱,身燒,心燒,身心俱燒,身惱,心惱,身心俱惱。又由嗔恚纏為緣故,長夜領受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果。是謂嗔火。

內容

集異門論五卷三頁云:嗔火云何?答:謂於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杌,欲為擾惱;已嗔,當嗔,現嗔,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忿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總名為嗔。由此嗔恚所蔽伏者,發生種種身熱,心熱,身心俱熱,身燒,心燒,身心俱燒,身惱,心惱,身心俱惱。又由嗔恚纏為緣故,長夜領受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果。是謂嗔火。

如何滅嗔火

每個人心中都有三把火:嗔火、慾火、飢火。被嗔火所燒,身心都不得安寧與平靜。所謂“能忍致安”,忍能對治嗔恚,能成就一切大事。六波羅蜜其中之一就是忍辱波羅蜜,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忍,儒家也講:“小不忍則亂大謀。”順境要忍,逆境也要忍。遇到好的事情,忍下來,自己就不會得意忘形;遇到不好的事情,忍下來,就不會起衝突、不容易生無明與煩惱。

唐朝時有位宰相婁師德,有一天皇帝下詔要他弟弟去當州牧。臨行前,婁師德就問弟弟說:“哥哥在朝廷當宰相,你又要去當州牧,如此一定會引起很多人的嫉妒。如果有人對你不滿,以種種惡言來傷害毀謗你,你該怎么辦?”弟弟就說:“笑一笑,不理他就好了。”婁師德接著又問:“如果你不理他,他卻得寸進尺,當面污辱你,甚至吐你一把口水,遇到這種情形,你會怎么處理?”弟弟回答:“我會很歡喜的把口水擦掉。”婁師德聽了卻告訴弟弟:“你實在令我憂心。”弟弟覺得很奇怪,自己如此忍辱,有什麼不對?婁師德就講:“人家吐你一把口水,表示恨你恨到了極點。而你卻將口水擦掉,表示不能接受他的行為,這樣做只會讓他更生氣,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口水自己幹掉,如此他的嗔恚自然也會慢慢化掉。”

人要學會能“忍”,忍學會了,就能成就大事。《佛遺教經》云:“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之人也。”就是說不管別人怎么辱罵、侮辱你,不能只是表面上忍,而且心中還要如飲甘露。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不但事業能夠成就,而且自己的修行也能更上一層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