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性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症

單純性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症由Löffler於1932年首先報告,故又稱為Löffler綜合徵(Löffler’s syndrome)。其特點為遊走性肺部浸潤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增高,肺部症狀輕微,多數僅有輕咳,病程呈自限性,常於3~4周內自行痊癒。

基本信息


病因

本症很可能為寄生蟲感染和藥物反應引起的肺泡一過性變態反應,但約有1/3患者未能查出病因。本病在某些地區呈季節性流行,故推測環境中過敏物在某些地區亦為可能的病因。
寄生蟲中蛔蟲感染是最常見的病因蛔蟲體多種物質有很強的抗原性。實驗證明,進食蛔蟲卵後,幼蟲移行至肺可發生本症典型的肺部表現和嗜酸性粒細胞升高引起本病的其他寄生蟲還有鉤蟲絲蟲、絛蟲薑片蟲、旋毛蟲和阿米巴原蟲等。藥物有對氨水楊酸、阿司匹林青黴素、硝基呋喃妥因、保泰松氯磺丙脲、肼苯達嗪、美卡拉明(美加明)、磺胺藥和甲氨蝶呤等。有時吸入花粉、真菌孢子等也可發生本病。

發病機制

病理變化主要位於肺間質、肺泡壁及終末細支氣管壁,有不規則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灶,有時肺泡內可見成堆的嗜酸性粒細胞,極少累及血管。

臨床表現

少數可無症狀,僅在X線檢查時偶被發現。多數患者有低熱、乾咳和胸悶,偶有咯血。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外周血嗜酸細胞增高,痰液中可見嗜酸細胞及胸部X線檢查確診。

檢查

1.外周血 白細胞可正常或稍增高,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明顯增高可達10%~20%,或1000~2500/mm3。
2.痰液檢查 常可見較多嗜酸性粒細胞。
3.肺功能試驗 表現為輕中度限制性通氣功能損害,伴有彌散功能下降。
4.胸部X線 表現常為密度較淡、邊界不清的片狀陰影,分布於單側或雙側肺部,呈短暫遊走性,多在1~2周消失,又可在其他部位出現

治療

一般不需治療。疑為藥物引起者應立即停藥。寄生蟲所致者可予驅蟲治療。如症狀顯著或反覆發作,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