喙頸龍

ion jen win

喙頸龍(屬名:Rhamphinion)意為“喙狀嘴的頸背”,喙狀嘴是喙嘴翼龍科屬名中常見的詞源,而頸背指的是喙頸龍的化石來自於頭顱骨後部。喙頸龍是種翼龍類,發現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東北部的卡岩塔組,該地年代為下侏羅紀的錫內穆階到中普連斯巴奇階。
模式種詹氏喙頸龍(R. jenkinsi),是在1984年由凱文·帕迪恩(Kevin Padian)敘述、命名
它們的正模標本(編號MNA V 4500)為一個部份頭顱骨,包含枕骨,一個部份左顴骨,一個破碎的下頜,上有兩顆牙齒與第三顆牙齒的痕跡,以及其他碎片。喙頸龍一度是西半球已知最古老的翼龍類標本。喙頸龍的命名者凱文·帕迪恩並沒有將喙頸龍歸類於翼龍目的任何一科或亞目,但他注意到喙頸龍的顴骨並不類似翼手龍亞目的顴骨,所以應該屬於喙嘴翼龍亞目。在同一地點所發現的另一個其他翼龍類的翼部骨頭,也可能屬於喙嘴翼龍亞目,而翼展約1.5米寬。彼得·沃爾赫費爾(Peter Wellnhofer)認為它們非常有可能屬於喙嘴翼龍亞目,但大衛·安文(David Unwin)則在“The Pterosaurs: From Deep Time”一書中保持更質疑的態度,認為這些破碎骨頭僅是一個關係未定的可能有效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