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不僅以名奪人,更兼極富詩情畫意,所以古人以“勢斗嵩(山)並華(山),名欺霍(山)與潛(山)”言其高峻;以“危石蹲虎腳,松老咤龍髯”言其奇秀:以“溪寂鍾還度,林昏錫獨鳴”言其靜幽;以“我有商山君未見,清泉白石在胸間”言其高潔,歷來為人們所嚮往。唐前,山坳即建商山寺。
歷史
古之商國丹鳳,素以山名,諸如少習山、雞冠山、伯牙山、蓮花山,然獨有一山尤秀且特,造型起勢,“形如商字,湯以為國號,郡以為名”,它就是商山(亦名地肺山、智亭山、楚山)。由此江北的上洛鎮遂改作商洛鎮,衛鞅受封的這個地方叫商邑,衛鞅的名字,也被稱為商鞅。秦末漢初的四皓,也被冠以商山四皓。
風景宜人
明、清時尚有“四皓廟三楹、關帝廟三楹及唐玄宗所封都土地廟三楹,佛殿三楹,左右廂房二十餘間”。霧閣雲窗,縹渺入畫的商山寺,坐落環青峙碧,蒼翠萬狀,煙嵐變態,蔚為奇觀的人間仙境。松岩、桂林、梅塢、荷塘、鹿坪……環繞寺周,志稱“商顏第一名勝”。
商山,四季望之,無地不佳,最令人叫絕的是“商山雪霽”。雪中看山,冰清玉潔,天地一色宛如芥子園畫卷,令人動情,使人神往。一旦放晴,裹金躍輝,“千峰掩映分晴靄,萬壑縱橫捧霽顏。”青螺搖黛,如浴水芙蓉,倍增鮮艷。……蒼翠清芬,直與茹芝高節並傲歲寒。此刻遠望,陰陽分曉,宛如偌大“商”字。
商鞅封邑
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濮陽)人,漢族。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被秦孝公封“於商十五邑”即後稱商於之地,後人稱之商鞅。
商鞅封邑的商城位於今商洛市丹鳳縣城西2.5公里處的古城村,建於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為商於古道之中心。
天下“商”字源自商山
古“商國”在現在的陝西商洛,沿312國道到陝西商洛市東40公里的商鎮(古稱商洛鎮),南望可看到一座山,活活一個“商”字,此即商山也。《史記·殷本紀》載,“殷契(xiè),母曰簡狄……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國名也。”《括地誌》云:“商州東八十里商洛縣,古之商國。”《水經注》曰:“丹水自上洛經商縣南,契始封此。”顧祖禹(清)《讀史方輿紀要》卷一◎歷代州域形勢一「唐虞三代 春秋戰國 秦」載:“殷商革命,《詩》稱九有,因夏之制,無所變更。【都邑考】契始封商「今陝西商州」,相土遷商丘「今河南歸德府附郭縣」”。契即帝嚳之子。 契被封到商這個地方後,虞舜又下命契為司徒(主要掌管教育的官,等於現今的教育部部長),也開始治理商,後來契去世後,由其子昭明接下去治理商。其族隨地姓,稱為商族。其後商族不斷繁衍壯大,就不斷東遷,經過十四代八遷後才到了中原,這才有了後來的“亳邑”、“殷墟”等。契第十四代玄孫也就是成湯,推翻夏桀的殘暴統治建立了商朝,所以《易·革·彖辭》中有:“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的說法。商朝滅亡後,其後人大多經商,被稱為“商人”,後來才有了一系列帶“商”的名詞:商品、商店、商業、商社、商號、商標、商埠、商城、商場、商船、商隊、商販、商港、商行、商會、商家、商路、商旅、商界、商務、商譽、商約、商戰、招商;商計、商量、商議、商洽、商榷、商談、商討、商定、協商、商檢...... 商洛市中心西街-背街之間有柳巷子,巷內外貿公司家屬院內原有禹司徒(即契)廟,就是紀念契的,長年香火旺盛,為商洛著名名勝古蹟,直至“文革”被毀。
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墓四皓隱居商山,葬於山腳,使商山名垂青史,譽滿華夏,歷代賢達,慕名紛至,清人柴懋擢的《商山懷古》有:“光亡無限淚,山河一窗欞”。這兒所說山河仿佛鑲人窗棣的畫圖,其實是把商山窗欞作為靜觀世事的視窗。而今, 商山雖然僅存前殿和後殿的殘垣斷壁和一山蒼翠,但是,欲回歸自然,尋幽弔古者依然絡繹不絕。人們在江北遊覽了“壘壘高墳松柏繞”四皓墓後,多過江南觀光“盡日看無厭”的商山,或有如唐代白居易之雅興者,亦奮力登上商山之巔,吟喔高歌。極目四望,商山腳下,校園裡,書聲琅琅;機場上,銀燕起落;上伊線,車水馬龍;江面上,大橋飛架。古老的商山,哺育了他的子孫後代,也孕育了現代文明,“再為商山行,更覺商山好。”
“商山紅日”,被譽為商洛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