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越窯青瓷蓋罐

唐越窯青瓷蓋罐

唐越窯青瓷蓋罐,該器物圓弧形蓋,寶珠鈕,蓋緣一側有二小圓孔,蓋面飾有三道弦紋,母口。罐口為子口,四瓣瓜棱形深腹,圈足。

基本信息

唐越窯青瓷蓋罐唐越窯青瓷蓋罐
【名稱】:唐越窯青瓷蓋罐
【窯口】:越窯
【器型】:罐
【年代】:唐代
【尺寸】:口徑9.3,底徑7,通高21.5 厘米。
【文物原屬】:紹興陳賢夫 徵集
【收藏機構】:浙江省博物館收藏
【文物級別】:一級文物

文物介紹

唐越窯青瓷蓋罐,該器物圓弧形蓋,寶珠鈕,蓋緣一側有二小圓孔,蓋面飾有三道弦紋,母口。罐口為子口,四瓣瓜棱形深腹,圈足。肩部等距置二股泥條小圓系,口沿處有12個泥點支燒痕跡。施青黃色釉。釉面勻淨,罐內壁有明顯的旋坯痕跡。外底心有款“二”。

相關資料

唐代越窯的主要燒造地點是浙江上虞縣窯寺前、帳子山、凌湖,餘姚縣上林湖,慈谿縣白洋湖窯等,溫州、紹興等地也大量燒造,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青瓷體系.燒造時間從唐到五代延長至宋代.越窯瓷器當時燒造量很大,除了大量供應全國各地外,還有相當數量輸出國外。唐代越窯瓷的胎釉 由於時間不同,它的胎釉也不同.初唐時它還帶有一些南北朝和隋代的特徵,胎骨較松,氣孔大,有粗糙感,胎骨厚重,胎色灰白色;釉色青中閃黃,玻璃質較重,開小紋片,胎和釉容易剝落,瓷化程度低於中晚唐時的瓷器.到中晚唐時,越窯瓷器胎釉有了很大進步,胎質淘煉精細,胎骨幼潔堅硬,比前朝顯得較薄,改變了初唐時的厚胎現象,氣孔也少,胎色為灰色和淡灰色;釉色為綠中閃黃或較深的黃色,釉質瑩潤,但不透明,有”如冰似玉”之感。施釉技術比初唐有了很大提高,釉層薄而均勻,也較少開紋片.胎和釉能緊緊融粘為一體,瓷化程度已很高,扣之發出清脆的金屬聲,所以用來作樂器的越瓷,應是中晚唐時代的產品。唐代越窯瓷的造型 豐富多彩,常見有碗、盤、瓶、壺、燈、枕,文房用品有印盒、硯,化妝用品有粉盒等。碗是當時主要的日常用品,其形狀有口大、淺腹、折腰、平底的折腰碗;口腹外撇、璧形底的撇口碗;淺腹、平底的斂口碗;壁外斜的淺圈足的翻口碗.以上所述者均為圓口,但也有口緣為葵瓣口式或海棠式口的等等.從碗盤器形可看出初唐時器形比較簡單,到中唐時形式繁雜多樣,器底也在演變:早期器物底足多是平底;中期的器底中央略凹,形成一個玉璧樣的底,叫璧形底;晚唐以後,器底又成了圈足底。底足的這樣變化,除了碗、盤外,其它瓶、壺、罐也同樣變化著。這也是我們鑑定越窯瓷器年代早晚的一個依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