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瓷

越窯瓷

越窯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窯場之一。“越窯”一詞,出現於唐代。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越窯

越窯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窯場之一。“越窯”一詞,出現於唐代。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的詩句讚美越窯瓷器的釉色精美。“茶聖”陸羽也在其論茶專著《茶經》中稱:“碗,越州上,……或以邢州處越州上,殊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唐代文人對當時的越窯非常推崇,“越窯”之名由此而流傳開來。

越窯瓷

清代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將越窯的創燒定為唐代:“越窯,越州所燒,始唐代,即今浙江紹興府,在隋唐曰越州。瓷色青,著美一時。”

越窯瓷史

但是故宮博物院著名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最先運用現代科學考古的方法對越窯遺址進行考察和調查,並在窯址中發現大量唐代以前的青瓷標本。他所著《瓷器與浙江》和《中國青瓷史略》都對越窯起源於唐代提出質疑。其後,在我國考古工作者不懈努力下,越窯的起源與發展脈絡越來越清晰。根據最新考古資料分析,越窯的歷史可分為起源、發展和鼎盛三個時期。
起源階段——東漢時期
大量的考古資料表明,越窯瓷器出現於東漢。從東漢起,在浙江北部杭州灣內寧紹平原上的紹興、上虞、慈谿、餘姚、寧波等地出現一種器表施青釉的瓷器,這就是東漢青瓷。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對浙江省上虞縣上浦鄉小仙壇東漢晚期瓷窯遺址出土的青釉標本進行過多項物理和化學測試,表明這些瓷器“具有瓷質光澤,透光性較好,吸水率低,在1260—1310℃的高溫下燒成,器表通體施”等瓷器所具有特性。
東漢越窯瓷器在上虞出現並不是偶然的。首先,這裡蘊藏著大量的優質瓷土資源;其次,這裡山巒起伏、森林密布,有豐富的燒瓷燃料;再次,上虞地處杭州灣南岸,曹娥江縱貫全境,水運交通十分便利。正是基於這三點,上虞越窯成為中國瓷器的發祥地。
發展階段——六朝時期
越窯青瓷自東漢創燒以後,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紹興、上虞、餘姚、寧波、奉化、臨海、蕭山、餘杭、湖州等市縣都發現了瓷窯遺址。六朝時期的越窯是我國最早形成窯場眾多、分布地區很廣、產品風格一致的瓷窯體系,而中心窯場仍然集中於上虞縣。六朝晚期(從南朝起)越窯的制瓷中心逐漸轉移到餘姚縣的上林湖地區(今屬慈谿市)。
鼎盛階段——唐宋時期
唐代越窯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寧波、餘姚等地。隨著瓷器質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場迅速擴展,胎質更加細膩,釉色更加清純,並具有玉質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的越窯還首次進入宮廷,開始成為“貢品”。1987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代塔基地宮中曾經出土了14件唐代越窯青瓷。據同時出土的《監送真身……並新恩賜金銀寶器衣物帳》記載,唐懿宗所賜物品有:唐·秘色瓷碗“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疊(碟)子共六枚。”這13件碗、盤、碗是唐懿宗(公元860—873年)時期的產品,也是中國最早的官窯瓷器。另一件青釉八棱瓶雖未見文字記載,但上林湖窯址中也有此類瓷片出土,可知唐代的上林湖地區曾經燒造過官窯貢。
五代越窯瓷器的生產被錢越國壟斷,且繼續生產秘色瓷。五代秘色瓷在浙江錢越國貴族墓中有大量出土,如1966年杭州市玉皇山發掘的五代天福七年錢元瓘(錢越國第二代國君)墓;1980年臨安縣明堂山發掘的唐天復元年水邱氏(錢越國開國國君錢鏐的母親)墓和1996年臨安縣玲瓏鎮五代天復四年馬氏(錢元瓘之妃)墓等,曾出土過精美的晚唐、五代越窯秘色瓷,其中還有當時僅限於皇室使用的龍紋瓷器。
北宋時期越窯繼續燒造青瓷。據文獻記載,宋朝立國初期,從開寶到太平興國十餘年間(968—984年),錢越國控制下的越窯曾為北宋朝廷燒制青瓷貢品達17萬件之多,說明北宋初年越窯生產的青瓷不僅質精而且量大,許多珍品還作為禮品被宋廷贈與遼國,所以在北方遼代貴族墓葬中也常有越窯瓷器出土。

越窯瓷鑑別

要辨識越窯青瓷,可以從胎釉的變化入手。從總體而言,越窯青瓷的胎色呈灰白色,從唐到宋,變化不大。只是唐代早期由於對胎土的粉碎、淘洗均不夠精細,胎質中含有不少沙粒。從唐代中期起胎質顯細膩,不再含沙粒。北宋時越窯器的胎色仍是灰白色,但已變得比較淺了。宋時的胎質比較緊密,內含雜質較少。越窯青瓷器都是拉坯成型的。在這一點上,仿製者很難做得十分到位。他們雖然也可運用拉坯方法,但重量和厚度掌握不好,往往是過重或過厚;也有用模製泥漿灌注方法來仿燒。這種器物,一是重量偏輕,二是只要看到是模製泥漿灌注,就可以排除,因為,當時還沒有這種工藝。另,現代仿品在胎質上不一定能掌握得好,仿北宋的胎質過松,仿唐代的胎質過緊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不到位的地方。胎色上,過白或過灰都有,也須仔細辨別,找出其與時代的不合之處。
在施釉上,從唐到宋所施的都是石灰釉,這種釉,光澤度好,透明度高,但粘著力不強,薄而易流淌。唐代早期,釉層薄而不均,有流淌,少光澤,施釉不到底,器底和圈足常有露胎。釉色有青黃、青灰和淡青等多種;唐代中期至五代釉色以青黃多見,還有青灰、青綠等。特別是晚唐起,釉色偏於黃色,或青中閃黃,以艾色為貴。後逐漸改進到清水般的湖綠色。這段時期,釉層均勻,光澤滋潤,呈半透明狀,有玉質感。唐代早中期的真品,一般來說,器身均有細小的開片,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到。在開片中可看到土沁和一些爆裂的痕跡。北宋越窯的釉色以青灰和青黃釉為主,也有少量施青釉和青綠釉的。釉質不如五代時期精細,釉面雖也光亮,但已表現不出唐、五代時期釉面的那種滋潤感。特別是晚期產品由於採用明火裝燒,加上製作粗糙,在施釉上不大勻淨,故釉色普遍灰暗,無光澤,質量較前要差得多了。仿品釉色雖大致相近,但一般釉層要較真品顯厚,光澤強而刺眼。有的器物經過做舊,釉面不刺眼了,但也沒有了滋潤感,出現了無光澤、顯乾燥的現象。
越窯的器物形式多樣,多見的有碗、盤、洗、碟、杯、盒、罐、缽、缸、釜、瓶、燈、盂和執壼等。以罌和茶甌最為突出。器物的造型不同,可為辨識提供幫助。如,壼類器物的流上,唐代的必定短流,時間越晚,壼上的流則越見伸長;另,如越窯器的支釘撇足,應是五代到北宋早期的特徵。宋代中晚期,應是立足。在裝飾上,唐代以素麵為主,有的器物有堆貼和少量的劃花圖案。五代有少數堆貼和刻劃花的紋飾,並出現釉下褐彩的裝飾圖案。到北宋刻劃花裝飾較多,紋飾取材於唐代的金銀器。但後來逐漸減少,器物就不太講究用花紋裝飾了。有的還保留一部分五代時的裝飾花紋,有的就是光素無紋。同時,碗盤類器的口沿出現花瓣形的裝飾。對此類器,可以以“唐四、五五、宋六”來區分,即在通常情況下,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當然,這只是一般情況,不排除也有例外。在越窯器上,特別是在宋代越窯器上,常有文字題記出現在器身和器底之上。這些文字大致可分為姓名、數字、記事和其他文字等幾類。了解這些文字,對於辨識和斷代有好處。如,出現“太平興國”或“太平戊寅”4字年款的,即可斷定為宋太宗時期所燒。仿製品在裝飾上常不到位。一是線條多不如真品流暢。刻劃線條顯得呆板,沒有生氣、靈氣。劃劃的線條常比真品要粗。二是由於知識的局限,花紋的時代常常會出現早晚顛倒的現象。如盛行於北宋早中期的水波紋,常會錯誤地裝飾到五代的器物上。
熟悉越窯燒制技術的資深人士告訴我,從裝燒工藝上,也可以來辨識器物的新老。越窯瓷裝燒主要是二種:明火燒或匣體裝燒。不管哪種方法,為防止粘連,均要用泥點來做間隔。不同時代,用泥點的部位有變化。唐至五代,泥點的部位用在器底邊緣和圈足的足端。為避免泥點被粘,在放置泥點的地方要刮釉。器底刮釉部位呈暗紅色,泥點會留下痕跡。仿品較之真品顏色要深暗。五代晚期至北宋,採用墊圈間隔裝燒,因此,泥點移至外底,使足端包釉完整。但泥點往往被粘連。真品泥點較疏鬆,用手指甲扣,即易脫落。偽品泥點堅硬,不易脫落。泥點的形狀:唐代早期,呈不規則三角形;唐中期起,多呈松子狀;五代起,圈足變窄,泥點也隨之變小;北宋時,早期為長條形,中晚期變環形。因此,仔細觀察器物上泥點的有無,其位置、形狀和粘著情況,對照器物的胎釉、裝飾特點,就可以為判斷真偽提供更多依據。

種類和燒制方法

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之一。越窯主要在如今的浙江省,生產年代自東漢至宋朝。唐朝是越窯工藝發展最精湛的時期,在當時居全國之冠。初唐時的越窯仍處於中國青瓷的低潮期,其基本風格與南朝和隋朝相類似;中唐以後,越窯質量逐漸提高;五代時,一部分產區被錢鏐的吳越國宮廷所壟斷,成為我國最早的官窯。唐宋時期的越窯產品,不僅暢銷國內,而且還遠銷海外。
越窯瓷裝燒主要是二種:明火燒或匣體裝燒。不管哪種方法,為防止粘連,均要用泥點來做間隔。不同時代,越窯用泥點的部位有變化。唐至五代,越窯泥點的部位用在器底邊緣和圈足的足端。五代晚期至北宋,採用墊圈間隔裝燒,因此,越窯泥點移至外底,使足端包釉完整。
在施釉上,從唐到宋所施的都是石灰釉,這種釉,光澤度好,透明度高,但粘著力不強,薄而易流淌。唐代早期,釉層薄而不均,有流淌,少光澤,施釉不到底,器底和圈足常有露胎。釉色有青黃、青灰和淡青等多種;唐代中期至五代釉色以青黃多見,還有青灰、青綠等。特別是晚唐起,釉色偏於黃色,或青中閃黃,以艾色為貴。後逐漸改進到清水般的湖綠色。
越窯的器物形式多樣,多見的有碗、盤、洗、碟、杯、盒、罐、缽、缸、釜、瓶、燈、盂和執壼等。以罌和茶甌最為突出。唐代的必定短流,時間越晚,壼上的流則越見伸長;宋代中晚期,應是立足。在裝飾上,唐代以素麵為主,有的器物有堆貼和少量的劃花圖案。五代有少數堆貼和刻劃花的紋飾,並出現釉下褐彩的裝飾圖案。到北宋刻劃花裝飾較多,紋飾取材於唐代的金銀器。
在越窯器上,特別是在宋代越窯器上,常有文字題記出現在器身和器底之上。這些文字大致可分為姓名、數字、記事和其他文字等幾類。了解這些文字,對於辨識和斷代有好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