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時間: 公元787年
所屬年代: 唐代
發生地點: 平涼
事件介紹
自八世紀中葉起,吐蕃社會內部的各種矛盾日趨激烈。在各種矛盾的衝擊下,吐蕃王朝由極盛轉向衰落。
處於衰落之中的吐蕃王朝,為了鞏固王室的統治,急欲與唐朝建立新的友好關係。八二一年,贊普赤熱巴巾接連三次派員到長安請求會盟。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此時也處於"瘡瘦未復,人皆憚戰"的境況,對吐蕃的請盟極表同意。唐穆宗命宰相等17名重要官員與吐蕃會盟官員在長安西郊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次年,唐朝派劉元鼎等人到吐蕃尋盟,與吐蕃僧相缽闡布和大相尚綺心兒等人結盟於邏些(即拉薩)東郊。這次會盟發生在唐長慶元年和二年,史稱“長慶會盟”。會盟雙方重申了歷史上“和同為一家”的甥舅親誼,決心今後“社稷如一”,永遠和好,互相援助,充分表達了藏漢兩族人民要求友好相處的共同願望。記載這次會盟內容的“唐蕃會盟碑”共有三塊,其中一塊立於拉薩大昭寺前。長慶會盟之後,藏漢兩族團結友好的關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相關詞條
-
唐蕃會盟碑
西面(碑陽)依據王堯的《唐蕃會盟碑疏釋》一文錄入西面的漢文碑文: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與大蕃聖神贊普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無淪替,神人俱以證...
簡介 碑上內容 東面(碑陰) 石碑意義 -
唐蕃甥舅會盟碑
大昭寺前唐長慶三年(823年)立的唐蕃甥舅會盟碑,碑身為柱形高4.76米,刻有藏漢兩種文字,詳細記載了唐穆宗和吐蕃贊普(王)結盟和好的經過及意義,至今大...
名稱 簡介 -
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它起至陝西西安(即長安),途經甘肅、青...
基本簡介 地理位置 景點特色 漢藏通衢 -
唐蕃會盟碑(蕃bō)
唐蕃會盟碑(蕃bō) 拼音: 解釋: 吐蕃碑刻。公元823年,吐蕃贊普可黎可足為紀念唐蕃會盟而建。在今西藏拉薩市大昭寺前。碑上用藏、漢文銘刻盟文及雙方參加會盟的人員職銜、姓名。是漢、藏兩族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物。 ...
-
唐藩會盟
唐穆宗命宰相等17名重要官員與吐蕃會盟官員在長安西郊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 這次會盟發生在唐長慶元年和第二年,史稱“長慶會盟”。 長慶會盟之後,藏漢兩族...
簡介 -
唐蕃和親
唐朝時,文成公主嫁於吐蕃族松贊乾布,成為漢藏友好關係的象徵。
-
長慶會盟
長慶會盟,在客觀上使吐蕃社會得到了暫時的安定。
由來 長慶會盟碑碑文 -
唐與吐蕃之戰
從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朝在河西、隴右、關中(今甘肅、青海、陝西一帶)和西域(今新疆、中亞一帶)等地區為保衛邊防與對西域的控制...
簡介 背景 分區概述 高祖和太宗時期 高宗和武則天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