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汪

唐汪

唐汪,現為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的一座小鎮,唐汪因位於洮河下游谷地,境內群山環拱,川塬開闊,地勢平坦,故叫做“唐汪川”。旅遊景點有牛形山、石峽口、紅塔寺、吧咪山、囤子溝等著名的自然景觀為歷代文人墨客題詠不絕,“絲綢古道河湟口,隴上杏花第一村”是唐汪川歷史文化、自然景觀、風俗民情的積澱。

區域介紹

唐汪鎮,現為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的一座小鎮,位於E經103°31′,N緯34°47′,海拔1754.7米,東西長約10公里,南北寬為8公里,總面積為46平方公里,唐汪因位於洮河下游谷地,境內群山環拱,川原開闊,地勢平坦,故叫做“唐汪川”

唐汪 唐汪
唐汪川位於東鄉族自治縣東北部,東起葡萄山拱北,與達坂鎮接壤,西至峽口吧咪山,與劉家峽水庫毗連,北隔洮河與臨洮縣紅旗鄉相望,南傍牛形山,與本縣境內的達板鎮、大樹、北嶺、龍泉、董嶺等鄉鎮接壤。地形兩頭大、中間小,猶如一隻寶葫蘆橫擱在洮河川道里。唐汪川有12個行政村,69個社,總人口13972人。這裡東鄉族、回族、漢族共居,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同存。人們共處一個川,共飲洮河水,共敬同祖先。

唐汪川距省城蘭州市55公里,距臨夏市45公里,距東鄉縣城鎖南壩27公里。境內群山環拱,洮水西流,川道開闊,溝渠縱橫,土田肥沃,氣候溫和,山川秀麗,景色宜人。久負盛名的“唐汪大接杏”是此地一寶,還有唐汪葵花籽、唐汪大紅棗等物產遠近聞名。曾幾何時,“唐汪”二字成為品牌的代名詞而名揚隴上。牛形山、石峽口、紅塔寺、吧咪山、囤子溝等著名的自然景觀為歷代文人墨客題詠不絕,“絲綢古道河湟口,隴上杏花第一村”是唐汪川歷史文化、自然景觀、風俗民情的積澱。

唐汪川地處洮河下游的河谷地帶,與隴上名城臨洮縣一水相隔,曾河州通過省城蘭州的必經之路。正如杜牧詩中的描述,清明時節。也正是唐汪川桃杏花盛開的時候,但此時的唐汪川呈現給人們的景色,卻萬不是細雨菲菲,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悲悲戚戚,也不是在詩中吟喔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所能表達的,而是巧奪天工般給鋪開一幅碩大的“唐汪春杏圖”,招來無數遊人前來踏青、觀光。

站在高高的牛形山上極目眺望,眼前的唐汪川早已是片春的海洋了,田野里,禾苗泛著嫩綠,洮河之水像一條長長的玉帶無拘無束地向遠方延伸,側畔是一川杏林,數十里放花,紅的如火如荼,嬌艷而熱烈,白的如雲如雪,神潔而淡雅。其間,有幾座建築精巧的清真寺若隱若現,更添了幾分神秘、安寧。再看花團錦簇處,三三兩兩的農婦在禾田裡鋤草,牧童在牛背上橫笛,好一派田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相比之下,頗感陶淵明在文章中所描繪的世外仙境桃花園景觀呈現面前,大有神韻飄逸的感受。
走下山道,來到奼紫嫣紅的杏林之中,又是一番情趣,唐汪川的確不負“隴上杏花村”美稱,田間地埂,房前屋後,到處是枝節橫生的桃杏樹,一處處農家舍隱藏在杏花深處,即使在小院裡,也有三五棵杏樹鮮花盛開,怪不得人們說家中無桃杏,愧為唐汪人,杏花美化了唐汪川環境,杏花裝點了唐汪人的生活,唐汪人的夢也飄逸著杏花和芬芳連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唐汪多產杏,但並非本地土產,傳說很久以前,唐汪川有個年輕的後生,以當“腳戶”為生,經常走雲南、下四川。有一日,正當他趕著牲口行進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忽聽前方有一女子在呼救,急忙趕上前去,只見四五個大漢正扭打一位年輕女子。路見不平,理當拔刀相助,“腳戶哥”拿出平日練就的手腳,三下五除二,驅散惡棍,救下女子。那女子見自己被一個年輕的小伙相救,作揖稱謝:“好心的腳戶哥,我叫桃杏,本是天仙,在天空專管仙果培植,卻見世間人們辛苦無靠,便偷偷下凡,原希望能播散瓊果,造福人們,卻不想碰見這幫子人,見我年輕好欺,硬是糾纏不讓走,幸虧碰上好心人相救,我一個女兒家,眼下無依無靠,但願以身相隨,請腳戶哥將我收留。”這可難為了“腳戶哥”,他夜宿宵行,餐風食露,領上這么個女子多不方便。桃杏姑娘睨出腳戶哥的心思,輕輕地說道:“腳戶哥請不要為難了,桃杏決不會連累你的,只要你不嫌棄我,我送你一樣東西,要你帶在身上,我始終陪伴著你。”桃杏姑娘從身上取下一個葫蘆,鄭重交給腳戶哥,並語重心長的囑咐:
“這葫蘆是我隨身之寶,口口密封,在路上千萬不要打開,等回到家裡再開。”說完話,桃杏忽然不見了。
腳戶哥將信將疑的攜帶葫蘆上路了。
這天,翻過一座大山,已是日落西天,眼看就要天黑,卻前不著店,後不著村,“腳戶哥”只好在一座山崖下露宿,頗感孤單,想起葫蘆里的桃杏仙女,心想此時請她出來說說話,除悶解乏,好在深山寂寞過夜,便啟開了葫蘆蓋,頓時,便有一道金光騰空而去,再朝里看,葫蘆里卻有一枝嫩閃閃、翠生生的杏條剪枝。“腳戶哥”方覺悔恨莫及,又萬般無奈,只好帶了杏樹枝條回到家裡,培植在自家園中,為了懷念桃杏姑娘,取名桃杏。星移斗轉,到如今,唐汪已是桃杏滿山川了。

主要景觀

自然景觀主要有萬畝杏花村、唐汪丹霞地貌、牛形山、紅塔寺、吉祥大寺、唐氏宗祠、洮河沿岸風光,文化景觀有伊斯蘭石峽口拱北,沙家拱北,汪爸爸太爺拱北。佛教寺廟紅塔寺及其周圍的洮河丹霞地貌。

唐汪鎮黨委、政府根椐州八次黨代會提出的“北抓唐汪,建成旅遊區”的工作安排,在東鄉縣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積極開發唐汪旅遊業。先後建成了濱河路、杏花賓館等一批旅遊配套基礎設施。從2000年起,以每年的4月8日為杏花會,已連續舉辦了三屆,從2003年起,又以每年的7月8日為杏子節,連續舉辦了兩屆,為宣傳、開發唐汪川,招商引資、築巢迎鳳做了有益的嘗試。唐汪川豐富的物產資源、奇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正翹首期盼著四方賓朋來這裡觀光旅遊、投資開發。

峽口拱北

唐汪川下游的青石台地上,坐落著臨夏地區著名的伊斯蘭教嘎吉勒耶石峽口拱北,墓主人為先知穆罕默德第十九輩後裔穆罕默德·罕乃非耶。據當地百姓傳說,先賢罕乃非耶由波斯來到中國,傳播伊斯蘭教嘎吉勒耶教理。到了東鄉縣唐汪川,見到滾滾而來的洮河水自東向西流到石峽口時,被巍峨的臥龍山擋回,形成了一個很大湖泊。一遇到暴雨和山洪,湖水泛濫,致使湖泊沿岸,快要成熟的糧田統統被淹,附近百姓深受其害,便發憐憫之心,決心導水。他在臥龍山下一處山岩平台上做了一個“都哇”(東鄉語意為祈禱),然後拿起一柄利斧,朝臥龍山岩上揮去,猶如晴天霹靂,臥龍山被劈開一個缺口。在他的引導下,唐汪川人齊心協力,從缺口處打通了峽谷。傾刻間洶湧翻滾的洮河水從峽谷中破岩而出,匯入了黃河。水患漸漸平息了,萬畝良田生機盎然。先賢罕乃非耶也在臥龍山麓石峽口覓得洞府,便篤志清修、潛心養性,教化附近民眾,深受教眾擁戴。歸真之時年逾百歲。教眾將先賢屍骨埋葬於石峽口南側臥龍山麓的土平台上,並修建了墓冢。歷經幾輩當家人的共同努力,石峽口拱北現已建成氣勢宏偉的三層磚木結構的上、下八卦兩棟,一棟二層樓房十二間和客庭、對庭、過庭、靜室、牌坊、宿舍、庫房、廚房、三花門等建築設施80多間。同時還修建了一座禮拜大殿。新建了長達百米的石牆三道,接通了水和電。融我國古典建築和伊斯蘭建築於一爐,風格迥異的八卦墓廬、樓台庭院走廊清雅肅穆,巍巍壯觀,成為臨夏地區風景名勝之一。站在石峽口臥龍山花崗岩平台上,壯麗的景觀一攬視野:俯瞰茅隴峽洮河水洶湧翻滾,遠眺吧咪山連綿起伏,回首可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唐汪川全景。使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紅塔寺

沿著奔騰不息的洮河水,來到唐汪川紅塔山,這裡地勢險峻,山巒層次分明,丹霞地貌別具特色。瞧,紅塔山上,兩根紅色巨柱非常明顯,凸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清未河州名人鄧隆有詩云“警天石柱號紅塔,萬古凌雲筆一支,洮水滿田青不盡,月明倒影醮清池”。巨柱下就是有名的紅塔寺。

雄居川心的紅塔,猶如一條巨龍,由西向東,將這片神奇的土地分為上下兩川,紅塔寺在百丈紅塔岩石上鑿成,塔名由此而得。紅塔寺歷史已很悠久,始建於南宋末年,後經多次重修。在清朝乾隆二十三年,紅塔寺就建成了上、中、下三殿,全寺布局合理嚴謹,規模宏大,氣勢雄渾。殿內共奉三大古佛,寺內保留有13平方米元代壁畫和多幅古佛畫像。

歷史

唐汪川歷史悠久,古代被稱為“老虎灘“。據考古發掘,遠在三、四千年前,唐汪川就有人類生活,水草豐盛,松杉滿山,榆杏遍川,曾以農業為主,兼及畜牧。當時沿河一帶還有老虎出沒,人們稱此為“老虎灘”。具有獨特風格的“唐汪式陶器”就出土於胡浪村山神廟遺址。這裡的居民中,楊、趙家是世代傳下的老戶。元朝末年陝西張姓回民遷居唐汪川上川張家嘴,即馬巷;駐守蘭州華林坪的一位姓唐的參將舉家遷居唐汪川下川。到了明朝洪武年間,又從隴西鞏昌遷來了汪姓人氏在“馬家要窩”定居下來。人口繁衍,尤其唐姓人家成了唐汪川的大族,地名也變成了“唐家川”。後由於汪姓人家增多,才叫成了“唐汪川”。唐汪川清代會社制中劃分為河州第二十一會洪濟橋。民國設唐汪鄉,歸臨夏縣管轄。解放後設紅塔鄉、新華鄉,歸臨夏縣唐汪區公所管轄。東鄉族自治縣成立後,唐汪川成了縣屬下的一個區、鄉,2003年7月8日撤鄉建鎮。
唐汪川昔日曾是絲綢之路的通道,唐蕃古道的渡口,南去河州、夏河,北上省城蘭州的交通要道。唐文成公主、金成公主進藏和親,途經唐汪川時,曾對此地讚不絕口。
唐汪川有洪濟橋古渡,為蘭、河二州通道。明初建橋,明萬曆時橋毀,改建成浮橋。用船12隻,冬撤春建。這裡成為河州至蘭州的“官道”。從河州起行,經鎖南壩,下大灣頭到唐汪,渡過洮河進漫坪,上尖山子進蘭州。

清代秀才唐隸華、唐煥章、舉人張拱辰、張自誠,共和國的虎將唐萬成、著名的民族詩人、畫家汪玉良、中西醫專家唐士誠就是這塊寶地孕育出的傑出人才,還有許許多多為家鄉社會公益事業獻計獻策、捐資出物、涌於奉獻愛心的唐汪人,如今,他們舒展胸懷迎著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努力為唐汪川的美好明天而拼搏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