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彩鳳鳴岐七弦琴

唐彩鳳鳴岐七弦琴

唐彩鳳鳴岐七弦琴是唐代雷威所造,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2018年1月,在CCTV-3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中央電視台大型文博探索節目]》中,由孫淳擔任唐彩鳳鳴岐七弦琴的“國寶守護人”。

基本信息

簡介

唐彩鳳鳴岐七弦琴唐彩鳳鳴岐七弦琴
“彩鳳鳴岐”琴是唐代雷威所造,通長124.8、額寬16.3、肩寬18.8、尾寬12.5、厚5.4厘米。落霞式,造型古樸,典雅,背面有冰裂斷和小流水斷,美麗而別致。龍池上方有“彩鳳鳴岐”琴名,下為楊宗稷的三段鑑藏讚美銘,龍池腹腔內有正楷“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題刻。此琴是楊宗稷“半百琴齋”中最珍愛的琴,並著錄於《琴學叢書》。

鑑賞

“彩鳳鳴岐”琴,雖歷經滄桑,卻仍能彈奏出悅耳動聽的琴曲。更讓人稱奇的是,音質絕佳,極富感染力,在存世唐琴中音質屬上乘,也恰好印證了楊宗稷對它的高度評價:“聲音絕佳”、“可謂鳳毛麟角矣” 。

背景

“彩鳳鳴歧”背面三段銘文“彩鳳鳴歧”背面三段銘文
古琴又稱“七弦琴”,顧名思義,它是七弦構成。今天所能見到的“古琴”,在約二千年前就基本定型,再早的“琴”,各種制不一,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的證明,古琴定型之前還用五弦,定音與現在的古琴差不多。古琴還是古代人修身養性,自己彈自己聽的樂器。

如孔子當年跟師襄子學琴,就成了一位難得的好學生和優秀的琴家,這則故事也為後人所稱頌。它的演奏技法非常豐富,在右手八法,右手四法的基礎上,加以種種變化與複合,發展出近五十多種不同指法,演奏者可使用一鏇律奏出幾十種不同的音色、色彩豐富,再現力強。

古琴的主要作品“梅花三弄”、“流水”、“醉漁唱晚”等。古人之說“琴、棋、書、畫”中的“琴”即指古琴。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代湧現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春秋戰國時期,古琴的獨奏音樂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如伯牙彈琴子期善聽的傳說。當時有名的琴師有衛國的師涓,晉國的師曠,鄭國的師文,魯國的師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飛》、《陽春》、《白雪》等,均已載人史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