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好好詩卷

唐張好好詩卷,是唐代詩人、書法家的僅存墨跡,也是稀見的唐代名人書法作品之一。張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顏嬌美,才華出眾。

簡介

【名稱】唐張好好詩卷
【類別】法書
【年代】
【文物現狀】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簡介】
《張好好詩》卷,唐,杜牧書,紙本,行書。縱28.2cm,橫16.2cm。
是唐代詩人、書法家的僅存墨跡,也是稀見的唐代名人書法作品之一。張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顏嬌美,才華出眾。杜牧的這首五言長詩,就是為她而作,並對她的不幸寄以無限同情。詩載杜牧《樊川集》中,墨跡的末二句,因傷殘缺“灑盡滿”、“一書”五字,然不傷書詩的整體精神。
該卷書用麻紙,製作相當精細。書用硬筆,筆法勁健,頗多叉筆。這些都是唐代書法的用紙、筆法的特點。《宣和書譜》一書評杜牧書法:“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里”,是說作者詩文、書法有統一的風格。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書籤“唐杜牧張好好詩”,並鈐有宋徽宗的諸璽印,保存著當時內府裝潢式樣。茲後曾遞藏於宋賈似道、明項元汴、張孝思、清梁清標等人,乾隆年間入藏內府。據《式古堂書畫記考·卷七》所記,該卷後元人諸跋,是從唐趙模《千字文》後移來。《宣和書譜》、《悅生所藏書畫別錄》、《平生壯觀》、《大觀錄》、《吳越所見書畫錄》、《石渠寶笈·初編》等書著錄。
該卷曾被清遜帝溥儀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後歸張伯駒所有。1956年張伯駒先生將其捐贈政府,此珍貴文物重為故宮博物院收藏。
美人遲暮,難免令人唏噓傷感。一千二百年前,唐代詩人杜牧為歌妓張好好揮筆賦詩一首,成為了我們能見到的這位著名詩人留存於世的唯一墨跡。

作者與作品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才華橫溢,寫下過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絕句,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過華清宮》)。然而,從這幅《張好好詩》卷上,我們能看到,詩人不僅有著逸致豪邁的詩情,書法也是氣格雄健,頗具功力。正如明代書畫鑑賞大家董其昌的評述:“牧之書《張好好詩》,深得六朝人風韻,余所見顏柳以後溫飛卿(庭筠)與牧之亦名家也。”
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杜牧在洛陽東門與歌妓張好好時隔多年後重新相遇,贈於她此首婉麗含蓄的長詩。他在卷首處寫到“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來樂籍中。後一歲,公移鎮宣城,復置好於宣城籍中。後二歲,為沈著作述師以雙鬟納之。後二歲,於洛陽東門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詩篇里充滿了對這位才藝雙絕卻遭遇不幸的歌妓無限的同情,與白居易的《琵琶行》並為傷感遲暮之作。現在,我們仍能從《全唐詩》(卷五二○)里找到這首長詩的原文。
《張好好詩》卷由宋徽宗趙佶題名,見於《宣和書譜》卷九,並鈐有宋徽宗諸璽印,保存著當時內府裝潢式樣。後曾遞藏於宋代賈似道,明代項元汴、張孝思,清代梁清標等人,乾隆年間入藏內府。
1924年,遜帝溥儀將此卷攜出宮外,流散於東北。1950年,琉璃廠論文齋老闆靳伯聲的弟弟在東北得到此卷,帶來北京,轉手持往上海。著名大收藏家張伯駒先生得知此訊息後,急托墨寶齋馬保山先生追尋此卷,以免流失海外。幸得上天眷顧,詩卷尋得,張伯駒先生以重金購回,內心狂喜,每晚睡覺都置於枕邊,如此數日,愛不釋手。
此卷是唐代詩人、書法家的僅存墨跡,也是稀見的唐代名人書法作品之一。張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顏嬌美,才華出眾。杜牧的這首五言長詩,就是為她而作。詩中描寫了作為少年歌妓的張好好始得高官沈傳師寵遇,終因沈的去世而流落市井的不幸身世,寄託了對她的無限同情,是杜牧詩作名篇。詩載杜牧《樊川集》中,墨跡的末二句,因傷殘缺“灑盡滿”、“一書”五字,然不傷書詩的整體精神。
該卷書用麻紙,製作相當精細。書用硬筆,筆法勁健,頗多叉筆。這些都是唐代書法的用紙、筆法的特點。《宣和書譜》一書評杜牧書法:“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里”,是說作者詩文、書法有統一的風格。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書籤“唐杜牧張好好詩”,並鈐有宋徽宗的諸璽印,保存著北宋內府裝潢式樣。茲後曾遞藏於宋賈似道、明項元汴、張孝思、清梁清標等人,乾隆年間入藏內府。據《式古堂書畫記考·卷七》所記,該卷後元人諸跋,是從唐趙模《千字文》後移來。《宣和書譜》、《悅生所藏書畫別錄》、《平生壯觀》、《大觀錄》、《吳越所見書畫錄》、《石渠寶笈·初編》等書著錄。
該卷曾被清遜帝溥儀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後歸張伯駒所有。1956年張伯駒先生將其捐贈政府,此珍貴文物重為故宮博物院收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