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成化時期
![清人繪《唐寅像》](/img/d/6ff/wZwpmLwcjN5ETM4cTMzED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3E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唐寅出生於蘇州府吳縣吳趨里 ,父親唐廣德,母親丘氏。註:祝允明的《唐子畏墓志銘》:母丘氏,以成化六年二月初四日生子畏。
成化十二年(1475年),唐寅的弟弟唐申出生。
成化十八年(1482年),唐寅結識祝允明。
成化二十年(1484年),唐寅結識文徵明,並得到其父太僕文林的欣賞。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唐寅以第一名補蘇州府府學附生。唐寅結識好友張靈。註:祝允明的《唐子畏墓志銘》:童髫中科第一,四海驚稱之。張靈,字夢晉。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唐寅、祝允明、羅圯、白鉞、塗瑞與劉機在沈石田所繪的《壑舟園》圖上題詩。註:壑舟園為王鏊之從兄王盤的別業。
弘治時期
![清·李岳雲繪《唐寅像》南京博物院藏](/img/2/210/wZwpmL4IDMyEzN3UjMzYj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1I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弘治元年(1488年),唐寅與徐廷瑞的次女徐氏成婚。
弘治三年(1490年),唐寅作《對竹圖》。
弘治四年(1491年),唐寅兒時的好友劉秀才病逝,作墓志銘。註:劉秀才名劉嘉德,字協中,年長唐寅兩歲。
弘治六年(1493年),唐寅為沈隱君寫墓碣文。註:沈隱君名沈誠,字希明,號隱君,姑蘇長洲人,死於弘治六年五月,年七十,開館售業為生,是唐寅的蒙師。
弘治七年(1494年),唐寅的父親去世,而母親、妻子、兒子、妹妹亦在這一兩年內相繼離世,家境逐漸衰落,在好友祝枝山的規勸下潛心讀書準備科考。
弘治八年(1495年),唐寅為許天錫之妻高氏作墓志銘。唐寅年二十六歲,已有白髮,故寫《白髮詩》,文林作詩唱和。唐寅畫《桂香亭圖》。註:文林時年五十歲。
弘治九年(1496年),唐寅作《中州覽勝序》。
弘治十年(1497年),唐寅參加錄科考試期間與好友張靈宿妓喝酒,放浪形骸。提學御史方誌十分厭惡這種行徑,唐寅在錄科考試中名落孫山。後來蘇州知府曹鳳愛惜人才,蘇州的名士文徵明的父親文林、沈周、吳寬等為唐寅求情,方誌才同意“補遺”讓其參加鄉試。註:方誌,字信之,成化二十三年進士。
![明·唐寅《春山伴侶圖》](/img/2/5f5/wZwpmL4MzNyYTMwITOzID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yk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中應天府鄉試第一,在他的《領解元後謝主司》一詩之中寫道:壯心未肯逐樵漁,秦運鹹思備掃除。劍責百金方折閱,玉遭三黜忽沽諸。紅綾敢望明年餅,黃絹深慚此日書。三策舉場非古賦,上天何以得吹噓。唐寅作《送文溫州序》和《金粉福地賦》。但唐寅中舉後並沒有收斂,變本加厲的流連歡場。他的朋友紛紛規勸,祝允明對唐寅說:“夫謂千里馬,必朝秦暮楚,果見其跡耳。非謂表露骨相,令識者苟以千里目,而終未嘗一長驅,駭觀於千里之人,令慕服讚譽,不容為異詞也。”其意:是千里馬不是看表面,還要看他的品質,一時的得意千萬別太張狂。文徵明寫信給唐寅:我父親說"子畏之才宜發解,然其人輕浮,恐終無成;吾兒他日遠到,非所及也。"意思就是:唐寅呀,我父親說你有才情,但為人輕浮,恐怕一事無成。但唐寅並沒有把朋友的規勸放在心上,他回信正是那篇《與文徵明書》,信中的意思是:我生來就是如此,你看我不順眼,那就別和我交朋友。態度十分囂張,言辭尖刻,對文徵明的勸告不但不領情,還要與文徵明斷決關係。
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與江陰徐經入京參加會試,因牽連徐經科場案下獄,後被罷黜為吏。
弘治十三年(1500年),唐寅被黜為浙藩小吏,個人深以為恥堅決不去就職。唐寅歸家後夫妻失和,休妻。
弘治十四年(1501年),唐寅失意之餘遠遊閩、浙、贛、湘等地。
弘治十五年(1502年),唐寅遊歷歸家後得病,醫療很久才見好。
弘治十六年(1503年),唐寅與弟弟唐申分家。
弘治十七年(1504年),唐寅靠賣文畫為生,縱情於酒色當中來自娛。
弘治十八年(1505年),唐寅謀求建桃花庵別業,作《王氏澤福祠堂記》。唐寅作《答文徵明書》,由書中意思可見唐寅與文徵明二人關係失和。
正德時期
![唐寅畫作](/img/7/fb4/wZwpmL2IDO2UDMyEjNxID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xY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正德元年(1506年),唐寅為老師王鏊繪《出山圖卷》。
正德二年(1507年),唐寅築桃花庵別業及夢墨亭。
正德三年(1508年),六月,唐寅的侄兒唐長民夭折,年僅十二歲。八月,送別戴昭,作有垂虹詩與圖畫。註:戴昭,早年跟隨唐寅學習《詩》,後改隨薛世奇治《易》,正德年間任浙江紹興府儒學訓導。
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四十歲,作《自壽詩》和圖畫。唐寅作詩贈蘇州府儒學教授朱泰。唐寅作《野望憫言圖》,並為陳賾的畫題款。
正德五年(1510年),唐寅為張獻翼的祖父繪《寶鶴圖》。
正德七年(1512年),唐寅繪《女兒嬌水墨牡丹圖》。
正德八年(1513年),唐寅寫信給文徵明,兩人捐棄前嫌。唐寅為時任吳縣知縣何炌繪圖畫。
正德九年(1514年),唐寅寫有《許旌陽鐵柱記》和《荷蓮橋記》。同年秋,唐寅應寧王朱宸濠之聘。
正德十年(1515年),三月,唐寅裝瘋被寧王放還。同年唐寅繪《梅枝圖》。
正德十一年(1516年),唐寅為吳縣知縣李經書畫,寫有《長洲高明府過訪詩》,送徐朝咨歸鄉作《金華序》,為吳德潤夫婦寫墓志銘。
正德十二年(1517年),唐寅為吳縣知縣李經作詩。十一月望日,唐寅夜宿廣福寺(又名光福寺),並留有詩篇。
正德十三年(1518年),唐寅夜晚作夢,夢醒作《記夢詩》。唐寅與孫思和繪《丹陽景圖》。唐寅為岳母吳孺人作墓志銘。
正德十四年(1519年),唐寅的老師王鏊七十歲,作《七十壽序》與《壽王少傅》七言律詩。唐寫與沈徵德和顧華玉在禪寺飲酒作詩,有《五十言懷詩》。唐寅為華雲繪《山靜日長圖》。
正德十五年(1520年),唐寅有《落花圖詠》。
正德十六年(1521年),唐寅繪《松濤雲影圖》,仿郭河陽的山水手卷。
嘉靖時期
![唐寅畫作](/img/1/5ba/wZwpmLzUzN2cDM3kDOwID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5gzL2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嘉靖元年(1522年),唐寅送別離任的吳縣知縣劉輔,作《別劉伯畊》。又作有《元旦詩》。
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自書《詩翰冊》。十二月二日,唐寅病逝。
人物事跡
故事
![明·唐寅《落霞孤鶩圖》](/img/2/765/wZwpmL4IDOxcDN4gjN1ID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4Y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謬誤一:唐寅是寅年寅月寅日寅時所生,所以叫唐寅。
其實不然,由唐寅的墓志銘可知唐寅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即庚寅年,己卯月,癸丑日,即寅年卯月丑日。而唐寅的弟弟唐申的確是申年出生的,所以唐寅取名寅的確與寅年有關,但並不是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寅時,僅為寅年所生,故名唐寅。
謬誤二:唐寅的母親邱氏。
很多公開發行的書籍寫唐寅的母親為邱氏,但祝允明所寫的《唐子畏墓志銘》卻是丘氏。查閱資料,明代只有丘姓,到了清代要求避諱孔子的名諱丘,所以下令丘姓改為邱姓。近代書籍想當然寫成邱。唐寅的母親實為丘氏。
謬誤三:弘治十二年科舉舞弊案是都穆陷害唐寅
自明代小說和筆記多把唐寅在弘治十二年會試落榜並牢獄之災歸罪於都穆,後世小說家更是不厭其煩地指責都穆善妒忌能。
關於都穆出賣唐寅始於秦酉岩的《游石湖紀事》,其書記載如下:戊寅(1578)春初,看梅於吳中諸山,於楞伽山會雅宜(王寵)先生子龍崗。龍崗,故六如先生子婿,為說唐先生事,漫識如左:子畏少英邁不羈,與南濠都君穆游,雅稱莫逆。江陰有徐生經者,豪富而好事,結交吳中諸公,間於六如友善。徐故太學生,弘治戊午歲大比,徐通考官關節。徐亦能文,念非唐先生莫可與同事者,遂以關節一事語唐,唐得之更以語穆。是歲唐舉第一人,而徐與穆亦得同榜。徐德唐甚,相與偕計,徐更通考官程敏政家奴,先期得場中試目,復以語唐。唐為人洞見底里,無城府,如前語穆。未揭榜前,穆飲於馬侍郎(原註:失其名)邸寓,與給諫華昶俱。會有要宦謁馬,馬出接之,與談會試事。宦云:“唐寅又舉第一矣!”穆輒起嫉妒心,遂語馬以故,昶亦與聞之,一日而遍傳都下矣。昶遂論程,並連唐、徐,至廷鞫,兩人者俱獲罪,程亦落職。是歲凡前列者皆褫名,都以名在後,反得雋,而唐先生遂終身落魄矣。後唐與穆終恨恨,誓不相見,如此累年。有一友生游於兩君之門者,欲合其交,伺唐飲於友人樓上,亟聞於穆。乃語唐曰:“穆且至!”唐聞之神色俱變。穆謂友已通情,疾入樓,襲見之。(寅)瞥見,遂躍樓窗而下,亟趨歸。友人恐其傷也,蹤跡之,已抵家。口呼:“咄咄賊子,欲相逼耶?”亦竟無恙。兩人者遂終身不相見。穆後官至太僕,亦有文名。子畏鬱郁不得志,以詩酒自娛,其繪事不減顧陸。按此事絕無知者,少嘗聞之陸蕙田先生,先生陸海觀南之子,性迂怪,好談吳中故實。云:“此事得之衡山文先生。文翁長者,口不談人過。方語之時,詞色俱厲。且言:‘人但知穆為文人,不知媢嫉反覆若此’!”
首先,秦酉岩說自己的故事是根據唐伯虎的女婿王陽(即王寵之子)口述而記錄的。而王陽又說是自己小時候聽陸蕙田說的,而陸蕙田又自稱是聽文徵明講的。唐寅的女婿王陽、好友文徵明,聽起來好像有說服力,其實不然。王陽的父親王寵與唐寅相差二十多歲,而王陽十來歲的時候唐寅就去世了,王陽的父親王寵既是唐寅的好友又是都穆的好友,他沒聽自己的父親說起過反而聽陸蕙田說起這件事,本身就很是蹊蹺。而陸惠田是怎樣一個人呢?秦酉岩說他“性迂怪,好談吳中故實”,也就是說脾氣古怪,喜歡傳播吳中的小道訊息,這本身就有點不可靠。而且故事的來歷太曲折,而且王陽和文徵明這兩個當事人的筆記也不見都穆出賣唐寅的記載,僅僅憑秦酉岩的聽某某人說,某某人又聽某某人說,又是某某人說給某某人聽的,豈不是正好應了古代“三人成虎”。
其次文中的記載徐經、都穆、唐伯虎三人一起參加鄉試,而且一起中舉的,(“是歲唐舉第一人,而徐與穆亦得同榜”),這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徐經、都穆都在弘治八年(1495)舉鄉試,比唐伯虎早了三年中舉。而且故事中三人中舉也是徐經通了考官關節,將試題告訴了唐、穆兩人,三人一起作弊,一起中舉的。為了證實唐伯虎會試“作弊”是都穆陷害,不惜抖出早在鄉試時,唐、徐、都三人已經作弊的事實,作為唐的密友文徵明,作為唐的女婿王陽,絕對不會為了抨擊都穆而把唐寅鄉試作弊的事爆料出來,這不符合人之常理。
還有歷史事實是唐寅在弘治十二年科舉舞弊案後與都穆並沒絕交,二人不但常有來往,還一同出遊留下了不少書畫合作的作品。正德三年(1508),唐伯虎39歲,也就是“會試案”後9年,唐伯虎為錢貴畫小像。一同參加聚會,為這幅小像題名的就有都穆、文徵明、張靈、邢參等十餘人。正德辛未年(1511),唐伯虎42歲,他有《觀梅圖》,“為梅谷徐先生作”,其詩云:“插天空谷水之涯,中有官梅兩樹花;身自宿因才一見,不妨袖手立平沙。”還有與唐寅一塊鑑賞畫作的都穆所題和詩:除卻山顛與澗涯,也輸深谷貯梅花;先生抱癖無人識,閒詠東風岸冒沙。(《見榮寶齋金石書畫》)。最為有力的證據是,上世紀50年代,在蘇州靈岩山繡谷公墓出土的施怡庵墓志銘,即《故怡庵處士施公悅墓志銘》。此墓志銘是唐伯虎於弘治十二年“會試案”了結南歸蘇州後與都穆合作的,由都穆撰文,唐伯虎書丹。這可是發生在會試案後不久的事,如果當時都穆出賣唐寅,唐寅在回鄉之後還會與都穆合作墓志銘嗎?所以秦酉岩在《游石湖紀事》中的唐寅深恨都穆,為避見都穆競跳窗而走,完全是無稽之談,經不起歷史的考證。
結論:明代及後代許多指責都穆出賣唐寅的筆記如《敝帚剩錄》、《唐伯虎寅》、《萬曆野獲篇》等書始於秦酉岩的《游石湖紀事》,而《游石湖紀事》於都穆和唐寅的記載頗多謬誤之處,且秦酉岩與都唐二人並非同一時代的人,所謂紀事無非是倒聽途說,自話自圓罷了。而真實情況是都穆與唐寅的詩畫交往伴隨二人終生並無弘治十二年科舉案之嫌隙發生。
爭議部分
爭議一:唐寅的女婿即王寵之子的姓名。
由台灣王雲五總編,楊靜盦主編的《明唐伯虎先生寅年譜》根據《唐子畏墓志銘》中“生一女,許王氏國士,履吉之子。”認為唐寅的女婿即王寵之子叫王國士。其實不然,王寵之子因為是國子監監生,所以祝允明以國士稱之,並非唐寅女婿之名。
而大陸學者根據王寵的從孫撰寫的王寵年譜,其中有“有子男一人,子陽”。大多數學者認為唐寅的女婿叫王陽,也有少部分認為叫王子陽。
因為王寵從孫比王寵之子低一輩,而且王寵之子壽在七十以上,兩人應該是生活在同一時代的,雙方又是親屬關係,所寫堂叔名字應當可靠。所以唐寅之婿應該叫王陽或是王子陽。
爭議二:唐寅科舉舞弊案
弘治十二年的科舉案震動朝野,弘治皇帝親自下令徹查,明代官方的《明孝宗實錄》記錄比較翔實,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如下:
卷一四七:(弘治十二年)二月,丙申,命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程敏政為會試考試官。(丁巳)戶科給事中華昶奏:“國家求賢,以科目為重,公道所在,賴此一途。會試,臣聞士大夫公議於朝,私議於巷:翰林學士程敏政假手文場,甘心市井,士子初場未入而《論語》題已傳誦於外,二場未入而表題又傳誦於外,三場未入而策之第三、四問又傳誦於外。江陰縣舉人徐經、蘇州府舉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奪其魄,或先以此題驕於眾,或先以此題問於人。此豈科目所宜?有盛世所宜?容臣待罪言職有此風聞,願陛下特敕禮部場中朱卷,凡經程敏政看者,許主考大學士李東陽與五經同考官重加翻閱,公焉去取,俾天下士就試於京師者,鹹知有司之公。”
卷一四八:(三月)丙寅,下戶科給事中華昶及舉人徐經、唐寅於獄。會試事畢,大學士李東陽等奏:“日者給事中華昶劾學士程敏政私漏題目於徐經、唐寅。禮部移文臣等重加翻閱,去取其時,考校已定,按彌封號籍,二卷俱不在取中,正榜之數有同考官批語可驗。臣復會同五經諸同考連日再閱,定取正榜三百卷,會外簾比號拆名。今事已竣,謹具以問章下禮部看詳。尚書徐瓊等以前後閱捲去取之間,及查二人朱卷,未審有弊與否。俱內簾之事,本部無從定奪,請仍移原考試官逕自具奏,別百是非,以息橫議。”得旨,華昶、徐經、唐寅錦衣衛執送鎮撫司對問,明白以問,不許徇情。
卷一四九:四月(辛亥),下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程敏政於獄,革昶等,既系錦衣衛。鎮撫司工科給事中林廷玉以嘗為同考試官與知內簾事,歷陳敏政出題閱卷取人可疑者六,且曰;“臣于敏政非無一日之雅,但朝廷公道所在,既知之,不敢不言。且諫官得風聞言事,昶言雖不當,不為自家計也。今所劾之官,晏然如故,而身先就獄,後若有事,誰復肯言之者?但茲事體大,勢難兩全,就使究竟,得實於風化可補,莫若將言官舉人釋而不問,敏政罷歸田裡。如此處之,似為包荒,但業已舉行,又難中止。若曰朋比回護,顛倒是非,則聖明之世,理所必無也。”既而,給事中尚衡、監察御史王綬皆請釋昶而逮敏政。徐經亦奏昶挾私誣指敏政,復屢奏自辯,且求放歸。及置對鎮撫司,以經、昶等獄辭多異,請取自宸斷。上命三法司及錦衣衛廷鞫之。經即自言敏政嘗受其金幣。於是左都御史閔珪等請逮敏政,對問奏留中十餘日,乃可之。
卷一五一:(六月乙丑)先是給事中華昶奏學士程敏政會試漏題,既午門前置對。敏政不服,且以昶所指二人皆不在中。列而復校,所黜可疑者十三卷,亦不盡。經閱乞,召同考試官及禮部掌號籍者面證。都御史閔珪等請會多官共治,得旨不必會官第,以公訊實以聞。復拷問徐經,辭亦自異,謂:“來京之時,慕敏政學問,以幣求從學,間講及三場題可出者;經因與唐寅擬作文字,致揚之外。會敏政主試,所出題有嘗所言者,故人疑其買題,而昶遂指之,實未嘗賂敏政。前俱拷治,故自誣服。”因擬敏政、經、寅各贖徒,昶等贖杖,且劾敏政臨財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遍招物議,及昶言事不察,經、寅等匯緣求進之罪。上以招輕參重有礙,裁處命再議擬以聞。珪等以具獄上,於是命敏政致仕,昶調南京太僕寺主簿,經、寅贖罪。畢送禮部奏處,皆黜充役。
明代官方結論:《孝宗實錄》對整個事件的過程記載得倒很詳細,程敏政、唐寅、徐經雖然受到處罰,卻都不是由於作弊的原因,而是證據不足卻另定別罪。三月時,在嚴刑逼供下,徐經“自言敏政嘗受其金幣”;到六月時,復拷問徐經,他又“謂來京之時慕敏政學問,以幣求從學,間講及三場題可出者;經因與唐寅擬作文字,致揚之外”,徐經的供詞都不離一個“錢”字。也就是說,程敏政是收徐經、唐寅的錢了,程最後被定罪也正是“臨財苟得,不避嫌疑”。無論程敏政收錢後有無任私之心,但徐經的目的卻十分明確,即與程套近乎,還與李東陽拉關係,替已故多年的祖父徐頤求墓志銘,其結果不正如他所願,“擬作文字,竟與試題合”嗎?天下居然有如此之巧事。
到底唐寅作弊沒有,無從得知,但唐寅在考前用金幣向程敏政乞文卻是事實,因此以行為不端,不避嫌疑被罷充為吏的官方判決還是有一定的依據的。
主要成就
繪畫
![唐寅畫作](/img/b/b3d/wZwpmLxMjNwcDM5ADO4ED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wg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唐寅作畫很少註明年份,且畫風變化不很有規律,很難推測作畫時間,也難以按照時間來劃分他的畫風變化進程,單就題材來看,唐寅的畫作主要有山水畫、人物畫、花鳥寫意畫等。
唐寅山水畫的藝術成就,一方面在於打破門戶之見,對南北畫派、南宋院體及元代文人山水畫兼收並蓄,主要學習了南宋李唐、劉松年的院體畫派,兼學宋人筆法嚴謹雄渾、風骨奇峭的風格。同時參合馬遠、夏圭的構圖和筆墨技巧,並廣泛地涉獵北宋李成、范寬、郭熙和元代的黃公望、王蒙諸大家,融會貫通,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畫面布局嚴謹整飭,造型真實生動,山勢雄峻,石質堅峭,皴法斧劈,筆法勁健,墨色淋漓。另一方面,對自然山川有著親身的體察和真實感受。代表作品有《落霞孤鶩圖》、《春山伴侶圖》、《虛閣晚涼圖》、《杏花茅屋圖》等。
唐寅人物畫具有高超的寫實功力,形象準確而神韻獨具,《明畫錄》評他的人物畫“在錢舜舉下,杜檉(杜堇)居士上”。其仕女畫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線條勁細,敷色妍麗,氣象高華,出自南宋院體畫,如《王蜀宮妓圖》。工筆重彩,以“三白法”染仕女面部,突出宮女的濃施艷抹。衣紋用細勁流暢的鐵線描,服飾施以濃艷的色彩,顯得綺羅絢爛。把宮妓們競相裝扮,斗綠爭緋的情態刻畫得生動入微,為唐寅仕女畫的優秀之作。另一種是脫胎自南宋院體,筆墨流動爽利.轉筆方勁,線條抑揚起伏,由工麗變為簡逸。代表作品有《秋風紈扇圖》以及《李端端圖》等,把宋代李公麟行雲流水描和顏輝折蘆描參合使用,畫面富有韻律感。
唐寅水墨寫意花鳥,墨韻明淨、格調秀逸灑脫而富於真實感。代表作為《枯槎鴝鵒圖》,構圖用折枝法,枯木枝幹由右下方向上彎曲伸展,枯筆濃墨,蒼老挺拔。以積墨法畫一隻棲於枝頭的八哥,禿筆點葉,一兩條細藤,數筆野竹。右上角題詩為:“山空寂靜人聲絕,棲鳥數聲春雨餘。” 以書法人畫,以寫代描,筆力雄強,造型優美,筆墨疏簡精當,行筆挺秀灑脫。《雨竹圖》,畫面以二組濃葉為主枝,後出淡葉,再出葉數筆以相呼應,葉均向下急趨,一派雨打竹葉之勢。 另有《墨梅圖》、《風竹圖》、《臨水芙蓉圖》、《杏花圖》等。
唐寅的繪畫作品融宋代院體技巧與元人筆墨韻味為一體,呈現出勁峭而又不失秀雅的品貌風骨。構圖簡約清朗,畫面層次分明,疏密有致,用筆清雋,纖而不弱,力而有韻,寓有剛柔相濟之美。墨色淋漓多變,和澤有神;意境平淡朗逸,清雅幽麗,超凡脫俗。
書法
![明·唐寅《廬山觀瀑圖》](/img/5/b17/wZwpmL0IzNxQTO0UTN1AT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1U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唐寅書法源自趙孟頫一體,風格豐潤靈活,俊逸秀拔,代表作《落花詩冊》。
王世貞在《弇州山人稿》中評議:“伯虎書入吳興堂廟,差薄弱耳。”依據文獻記載和存世作品,他曾泛學趙孟頫、李邕、顏真卿、米芾各家,並在不同時期呈不同側重,從而形成不斷變化的階段面貌。大體上說,其書風變化可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三十歲以前,他居住家鄉蘇州,與同年齡的文徵明交善,甚受文氏影響,故兩人書畫均很接近,唐寅二十餘歲所繪《黃茅渚小景圖卷》(上海博物館藏),湖石、平坡、樹叢均極似文氏細筆;書法亦俱從趙孟頫入手,均結體端麗,用筆秀潤,唐寅的《高人深隱圖》上款字,就極似文徵明。
第二時期是三十歲至三十六歲,唐寅科場被黜,妻子離異,無奈藉詩文、書畫謀生,其時書法上追唐人,力求規範,尤宗尚顏真卿的楷書,用筆凝重,圓碩多肉,結體偏於長方,雄強茂密,點畫橫細豎粗,並吸納隸法,橫筆收尾似“蠶頭”,捺筆收筆中途之頓近“燕尾”,極富力度,如唐寅作於弘治乙丑(1505年)三十六歲時的《落花詩冊》。
第三時期是三十七歲至四十五歲,唐寅正值壯年,居住在桃花庵,專心從事詩文書畫,創作達到頂峰。其時書法重又歸返趙孟頫,並上追唐代李邕,遂形成了自身的成熟風貌,以結體俊美婉媚、用筆娟秀流轉的趙體為根基,並融入了李邕斜長的字姿、有力的筆法和生動的布勢,於秀潤中見遒勁,端美中見靈動。這類風格作品甚多,作於正德元年(1506年)三十七歲的《七言律詩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三十餘歲的《山路松聲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上款題和《行書三絕卷》(丁念先藏)等作品,均呈趙孟頫與李邕相融合的面貌。
第四時期是四十六歲至五十四歲去世,已屬唐寅晚年。自江西寧王處裝瘋逃回,進一步看透世事,書法亦變為率意,並吸取了米芾求意取勢的書風,用筆迅捷而勁健,沉著痛快,八面出鋒,率真自如,追求力量、速度和韻味;同時又融諸家筆法於一體,使結體、用筆均富於變化,並達到了揮灑自如的境地。代表作品有五十歲以後作的《西洲話舊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上款題、《看泉聽風圖軸》(南京博物院藏)上款題等。
文學
![落花詩冊-影印](/img/0/227/wZwpmLwMzNwczN2gTOwID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4k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唐寅詩文以才情取勝。 其詩多紀游、題畫、感懷之作。早年作品工整妍麗,有六朝駢文氣息。泄題案之後,多為傷世之作,不拘成法,大量採用口語,意境清新,常含傲岸不平之氣,情真意摯。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輯有《六如居士全集》。
詩作有《百忍歌》、《上吳天官書》、《江南四季歌》、《桃花庵歌》、《一年歌》、《閒中歌》等六百餘首。詩集中有為歌妓而作者,如《花酒》、《寄妓》、《哭妓徐素》、《代妓者和人見寄》、《玉芝為王麗人作》等。陳繼儒《太平清話》記:“唐伯虎有《風流遁》數千言,皆青樓中遊戲語也。” 是書已失傳,無以為證。
除詩文外,唐寅也嘗作曲,多採用民歌形式,由於多方面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經歷坎坷,見聞廣博,對人生、社會的理解較深,雅俗共賞,聲名遠揚。
個人作品
畫作
《山路松聲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館藏畫作選](/img/d/c1d/wZwpmL0ATO2EzMzQTN4ID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0U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江南農事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藏
《雙松飛瀑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金閶別意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函關雪霽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洞庭黃茅渚圖》,上海博物館藏
《夢仙草堂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西州話舊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桐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班姬團扇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蜀宮妓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嫦娥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端端乞詩圖》,南京博物院藏
《仿唐人仕女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陶榖贈詞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枯槎鸜鵒圖》
書法
![唐寅書法](/img/c/a79/wZwpmLxMjMwIzMxczM2ID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3M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古詩二十七首》
《致施敬亭》
《落花詩冊》
《禪宗六代祖師圖跋》
《自書詩詞》
《贈周良溫詩卷》
《自書詩》
《漫興墨跡》
詩作
《一剪梅》
《醉詩》
《白髮》
《絕筆》
《閶門即事》
《嘆世》
《感懷》
《言懷》
《詩贈寧王》
《悵悵詞》
《把酒對月歌》
《貧士吟》
《桃花庵歌》
《一年歌》
《落花詩》
《元 宵》
《伯虎自贊》
人物評價
祝允明:子畏為文,或麗或淡,或精或泛,無常態。不肯為鍛鍊功,奇思常多,而不盡用。其詩初喜穠麗。既又放白氏,務達情性。而語終璀璨,佳音多與古合。
徐禎卿:唐寅,字伯虎。雅資疏朗,任逸不羈。
錢大昕:土木其形骸,冰雪其性情。藐千駟以若浼,擁萬卷而自榮。狂士標格,才子聲名。是將共叔夜伯倫而尚友,豈徒徵仲希哲為同盟。
王世貞:寅少法初唐,如雩杜春遊,金錢鋪埒,公子調馬,胡兒射鵰。莫年脫略傲睨,務諧俚俗。
王犀登《丹青志》才雄氣逸,花吐雲飛,先輩名碩,折節相下,庶幾青蓮之駕,無忝金龜之席。
楊靜盦:今讀其集,有時風神散朗,辭句婉麗,殊類劉夢得,有時諧俗俚歌,儁永有味,一如王梵志,這便是“初尚才情,晚年頹放”之故了
陳志歲:“畫臻三昧境;夢覺六如身。”(《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聯稿·紀念唐寅》)
作品賞析
《秋風紈扇圖》為唐寅水墨人物畫代表作,也是書畫鑑定界公認的不多唐寅人物畫真跡,描繪了一名手持紈扇佇立在秋風裡的美人。畫中立有湖石庭院,一仕女手執紈扇,側身凝望,眉宇間微露幽怨悵惘神色。她的衣裙在蕭瑟秋風中飄動,身旁襯雙勾叢竹。左上角有作者自題詩:“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據介紹,此圖突出“秋風見棄”、觸目傷情的主題。
軼事典故
佻達部第十一
唐寅前往茅山進香,路過無錫。晚上船泊在河邊,於是唐寅上岸閒逛,見肩輿從東而來,仕女如雲,其中有個丫環長得最好看。於是唐寅跟著她們走,一直到她們回府才知道是華學士的女婢,唐寅想混進華府留,於是應聘進華府為書僮,被華府改名為華安,後來唐寅很受府上寵愛和信任,設計選妻,因此得到位叫桂華的美婢。過了幾天,唐寅攜美婢逃走。華府令人到處尋找,卻找不到。過了很久,華學士偶然間到閶門,見書肆中有一人手持書籍翻閱,很像華安。華學士私下找人詢問,那人告訴他:“此人是唐解元。”第二天,華學士修書投刺前往拜謁,仔細看了半天確認無異。到了上茶時,更是確信,但是始終難以啟齒。唐寅命下人上酒對酌,華學士不能忍受,於是講述華安的一些事來挑明。唐寅唯唯。華學士又說道:“華安像貌正好與你相似,不知道是何緣由?”唐寅又唯唯而對。華學士不高興,就要起身告別。唐寅曰:“請稍等,我有個請求。”酒又飲了數杯,唐寅命人點燭引華學士進後堂,叫婢女簇擁新娘出來拜見。華學士愕然。唐寅曰:“無妨。”拜完,攜新娘一同上前對華學士道:“你說我像華安,卻不識桂華嗎?”於是二人相顧大笑然後道別。
會試泄題案
弘治十三年,京城會試主考官為程敏政和李東陽。兩人皆飽學之士,出題十分冷僻,很多應試者答不上來。惟有兩張試卷,答題貼切,且文辭優雅,程敏政脫口而出:“此兩張卷子定為唐寅、徐經所做。”在場人聽見並傳了出來。會試中三場考試結束,便蜚語滿城,盛傳“江陰富人徐經賄金預得試題。”
戶科給事華昶便匆匆彈劾主考程敏政鬻題。事連徐經、唐寅。明孝宗敕令程敏政毋閱題並所錄之卷。大學士李東陽會同其他試官進行複審,證明徐、唐兩人皆不在錄取之中。鬻題之說,雖屬烏有,但輿論仍喧譁不已。明廷為平息輿論,便著錦衣衛加以審訊,查無鬻題實據,最終以徐經進京晉見程敏政時曾送過見面禮;唐寅也因曾用一個金幣向程敏政乞文,送鄉試座主梁儲,兩人均遭削除仕籍,發縣衙為小吏。
程敏政罷官還家。華昶坐奏事不實,降職處分。一場科場大獄,以各打五十大板結案。程敏政歸家後憤郁發疽而亡。唐寅恥不就吏,歸家後夫妻反目,消極頹廢。
家族傳承
前代先祖
據唐伯虎的族親後代清人唐仲冕的《六如居士全集序》記載:唐氏是以國名為姓氏。其始祖唐輝為前涼陵江將軍,遷居晉昌。
唐輝之曾孫唐瑤、唐諮皆為晉昌太守。
唐諮之子唐揣,唐瑤之子唐褒皆封為晉昌公。
唐褒的來孫唐儉跟隨唐太宗起兵晉陽,封為莒國公,排名凌煙閣功臣第二十二位。
唐儉的後代或居晉昌郡,或居晉陽郡。
唐儉的後代唐介在宋皇佑為侍御史,因直諫被貶至淮南。
唐介的後代唐泰在明代為兵部車駕主事,死於土木之難。
唐泰的後代分居在白下、橋李間。
唐伯虎家族屬於白下橋李間近支。
三代親屬
父:唐廣德,商人出身,家境小康。(註:祝允明的《唐子畏墓志銘》:其父廣德,賈業而士行……母丘氏。)
母:丘氏。
弟:唐申,字子重,比唐寅小六歲。(註:祝允明的《唐子畏墓志銘》:將葬,其弟子重請為銘。)
妹:唐氏,出嫁後不久卒。其年齡比唐申大。(註:唐伯虎的《祭妹文》:吾生無他伯叔惟一妹一弟。
岳父:徐廷瑞。
岳母:吳素寧。(註:唐伯虎寫有《徐廷瑞妻吳孺人墓志銘》:孺人姓吳氏,諱素寧,蘇之長洲人……生正統甲子三月二日,年十七歸徐廷瑞……子雯,娶何氏。女三:長適葉璋,次適寅,次適張銘。)
妻
元配:徐氏,徐廷瑞之次女,在唐寅19歲時嫁給唐寅並為唐寅育有一子,在唐寅之父死後一兩年內,她與所生之子相繼死亡。
繼娶:某氏,被唐寅出妻,無考。
再繼娶:沈氏
女
唐氏,沈氏所生,許配給好友王寵之子王陽(註:祝允明的《唐子畏墓志銘》:生一女,許王氏國士,履吉之子。)
婿
王陽(另有一說叫王子陽),字玄靜,號龍岡,明代書法家王寵之子,國子監監生。
子孫後代
嗣子:唐兆民,為唐寅之弟唐申的第三子,唐伯虎死時,其才三歲,被其父過繼給唐寅。
侄子:唐長民,正德(1508年)死,年僅十二歲。唐阜民,唐申的次子。
嗣後代:唐兆民生唐昌祚。唐昌祚生唐應祥。唐應祥生唐宜瑞。唐宜瑞生唐允錫、唐允欽、唐允銓。唐允錫生唐道濟。
史籍記載
《明史文苑傳》
《明史稿》王鴻緒
《江南通志》
《明史稿》尹守衡
《吳中故實》黃魯曾
《遺命記》唐兆民
故居與墓葬
故居
![唐寅](/img/5/93b/wZwpmL3YjMxgTMzYjM1AT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2I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唐寅故居僅存遺址,但位於蘇州市西郊橫塘唐寅墓還保存完好,1955年重新作了整修。動亂期間墓地遭毀壞,後又修復。唐寅墓包括閒來草堂、六如堂、夢墨堂、墓區、神道、牌坊。整個墓地錯落有致,恬靜中透出幾分風雅。墓碑上刻有“唐解元之墓”。閒來草堂後闢為茶室。唐寅一生愛茶,與茶結下不解之緣,曾寫過不少茶詩,留下《琴士圖》、《品茶圖》、《事茗圖》等茶畫佳作。夢墨堂陳列唐寅的生平事跡。六如堂取自唐寅晚年法號六如。
在相關規劃中,唐寅故居本體將復原學圃堂、寤歌齋、蛺蝶齋,三者呈品字形布局。建築採用明代文人居所建築風格樣式,以唐仲冕重修唐寅故居刻本圖示為依據進行復原,主要有學圃堂、寤歌齋、蛺蝶齋、夢墨亭。學圃堂為故居中體量最大建築,門窗隔斷為滿天星或枝條式,堂前按明式建築做法建造露台。
墓葬
唐寅墓位於市郊橫塘鄉王家村,距蘇州盤門約2公里,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唐寅死後先被草草安葬在古城區的桃花塢北面,20多年後才遷葬到蘇州西郊橫塘王家村 (也就是解放西路唐寅園址)。 1955年,政府對唐寅墓進行了整修,次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但“文革”期間,唐寅墓地遭毀壞,墓碑、石亭、石坊等蕩然無存,只留荒冢一堆。 1985年,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再次修復墓冢,次年又在墓南建起六如堂、夢墨堂等廳堂,闢為唐寅紀念陳列室,並正式對公眾開放。整個唐寅園布局錯落有致,恬靜中透出幾分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