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唐子宗本名維成。其父唐德教耕讀傳家,曾在村中開一雜貨店,樂善好施,稱譽鄉里。母張氏,娘家為離縣城十里的東村,出自世家。父母從小對子宗就嚴格要求。縣城胡氏國小為清“理學三胡”後人所辦,當時名揚縣內外。子宗13歲,父母即送他到胡氏國小就讀。他聰明好學,成績優秀。國小畢業後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安徽省立第三中學(校址歙縣縣城)。在校不僅各學科成績突出,而且熱愛體育運動,多次獲多項校際及省運動會田徑賽冠軍。
生平成就
1922年暑假,唐子宗中學畢業後就義務任教於“績溪暑期義務學校”,這是他教育生涯的開端。該校由績溪縣城胡氏國小校長胡效顏先生髮起,學生不以一校為範圍,共120餘人。教職員18人,除城區部分國小教員外,還有在上海、南京等外地讀書的暑期回鄉大、中學生。胡氏國小是唐子宗的母校,他自然積極參加。當時唐任教學科、教學內容已無從查考,但留存的1922年8月10日暑期義務學校編印的《暑期周刊》卷首就刊有唐子宗《教育兒童法之我見》一文,全文二千餘字。文章談了“兒童在教育上的地位”“兒童的天性”“兒童與教材”等內容。文章最後,他總結性地指出:“兒童在未受教育之前,做父母的須負有重大的責任。責任是甚么?就是訓育兒童須順情指示,養成極活潑、極自由的模樣,不可教成死板生氣的木偶。幼稚園是不可少的,但是鄉村中,類皆無幼稚園,則又不可不盡各人底力量,建設一所合於兒童遊戲的公共地方,陶冶兒童自然的性情。至於在受教育時期,須有根本的解決迎合兒童心理的教材,使他們更易於發展天性……”一個剛從高中畢業的學生,沒有對兒童教育的關注和研究,是不可能寫出上述文字的。
1922年,唐子宗考取上海復旦公學(後改為復旦大學)。1925年畢業,獲文學學位。當時,軍閥爭雄割據,民國前途障礙重重,遂由進步教師黃夢飛及汪乃剛先生引介,參加了中國國民黨(左派),並於1926年秋投入段軍胡景翼麾下袁家聲旅部,開展策反工作,以期策應北伐軍。其後與國民革命軍結合,南征北戰,直至北伐初期成功。
1928年,唐子宗轉中國國民黨安徽省黨部,先後擔任宣傳科長、主任及皖報社社長等職。因個人政見與當局分歧,一度去福建任省立福州中學教員。1929年,他重返安徽,先後擔任省立第一女中、省立第三女中、安慶高級中學教員,省立安徽大學講師。在各校講授課程為《公民》《歷史》《法學通論》等。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安徽大部分地區淪陷,各級學校相繼被迫停辦。為參加抗戰,唐子宗返回家鄉,投入到敵後抗日救亡運動中。1939年3月,他被選任為安徽省臨時議會參議員。5月,他隨議長江彤侯及皖南各縣參議員,經太平,過南陵等淪陷區,晝伏夜行,偷渡長江,至安徽省臨時省議會所在地皖西立煌縣(今金寨縣)參加省臨時參議會,商討抗日救國大計。數月後,他重返徽州,出任安徽省立徽州師範學校校長。當時,徽州師範學校校址在歙縣雄村,條件非常艱苦,學校規模為六、七個班,在校任教的績溪籍教師還有胡琴柏、胡樂豐等人。1940年,他應聘浙江省立英士大學講師兼生活指導組主任。1943年應聘為國立北洋大學工學院講師、副教授,分別講授三民主義、經濟學等課程。
抗日戰爭勝利後,唐子宗轉任國立浙江大學任副教授,講授經濟學。1945年秋,唐子宗應台灣省教育廳許恪士廳長之邀,去台灣辦理接收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事宜,後一直旅居台灣,並應聘為台灣師範學院教授兼公民訓育科主任。後台灣師範學院改制為師範大學,唐子宗繼續應聘擔任教授,講授政治學、經濟學、三民主義、國父思想等課程。1973年屆齡退休後,仍繼續執教近20年。唐子宗在台灣師範大學執教40餘年,桃李滿門,譽滿杏壇,為師大資深教授之一。
1961年7月,台北市績溪同鄉會成立,同鄉會理監事感於鄉親旅台日久,思鄉心切,尤其子女繁衍,對故鄉文獻茫然不知其本源,為振奮鄉人愛家、愛鄉、愛國家、愛民族的情操,決定重印績溪縣誌,並成立“重印績溪縣誌委員會”,同鄉會理監事為當然委員,並聘請胡曉溪、程光裕、程敷堂、胡鍾吾、唐子宗等六人為編纂委員,負責編纂“附編”,公推唐子宗為組長總其成。
1963年2月,《重印績溪縣誌》問世,該書除影印了乾隆版、嘉慶版《績溪縣誌》外,還撰寫了近10萬字的“附編”,內容包括《重印績溪縣誌始迄》(唐子宗)、《績溪行政區域概述》《績溪九華鄉與浙江昌化界址重劃經過》(胡鍾吾)、《績溪的教育》《績溪的社會慈善事業》《績溪的經濟》《胡適傳》(毛子水)。《重印績溪縣誌》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史料。唐子宗參與其中功不可沒。
唐子宗勤於著述,先後撰有《國父思想與現代思潮》《國父孫中山先生重要事略年紀》《國父民權主義與現代西洋民主思潮》《國父的民主思想》《三民主義》(上、下冊)《國父思想概論》等,對孫中山先生民主思想頗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