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唐場鎮原名唐鎮、唐鎮(場)鄉,位於縣東南。鎮人民政府駐地唐場,距縣城18公里左右。鎮依治得名。唐至元初,今鎮境為安仁縣地;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起為大邑縣地;清代乾隆起為南忠鄉地;清鹹豐至清末,斜江河西岸編為上南鄉五甲,下設張令、守望、太平、協和4個團,東岸屬下南鄉九甲地,設有三義團。民國2年,九甲改為九區,今唐場鎮境分屬上南鄉五區和下南鄉九區。22年,上南鄉改為第三區,下南鄉改為第五區,分屬不變。24年原五區地置唐鎮,下轄11個保。治所在唐家場,簡稱“唐場”。原九區三義團地置三和鄉,下轄10個保,治所在三河場。25年8月,三和鄉和元興鄉建制撤銷,其行政區域併入唐鎮。唐鎮轄43個保。27年7月,原併入的22個保劃出復置元興鄉,餘下21個保縮編為16個保。29年6月,唐鎮改為唐鎮鄉,下轄16個保,150個甲。次年1月又縮編為11個保,109個甲,37年再次縮編為91個甲。
解放後,唐鎮鄉仍置。1950年11月,保、甲改為村、小組。1951年3月土改結束時,全鄉共轄10個村,村下為居民小組。1958年10月,唐鎮鄉建制撤銷,所屬斜江河東岸的青木岡、三河、羅漢、碑亭、武庵村劃屬安仁鄉。西岸的錦江村劃屬元興鄉。其餘的行政村同上安鄉合併置唐安鄉,同時成立唐安人民公社,下轄11個管理區,67個生產隊,公社管委會駐上安鎮。1961年6月,唐安鄉建制撤銷,復置唐鎮鄉,同時依場名成立唐場人民公社,原劃屬安仁、上安,元興3鄉的行政區域仍還屬唐鎮鄉,下轄10個生產大隊,77個生產隊。1968年10月,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政區只稱唐場公社,不再同時稱唐鎮鄉。1984年3月,唐場公社改為唐場鄉,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1985年9月,唐場鄉改置唐場鎮,下轄11個村,78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委員會,7個居民小組。
鄉鎮概況
具有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唐場鎮位於成都市大邑縣東南以“龍”文化為特色的大邑唐場鎮。唐場鎮上看大戲。唐場鎮街道布局素有“龍體”一說,“龍頭”“龍耳”“龍眼”“龍鬚”“龍尾”是鎮上居民向外人津津樂道的事情。唐場鎮上還有一些“洋氣”的建築,建築立面的設計為鄉土建築與西方建築風格相結合的大膽嘗試,從現存的“小洋樓”“小姐樓”的現狀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素以生產被譽為“四川一絕”的唐場豆腐乳而名聞川內外。唐場豆腐廠取唐場“高巷古井”之泉水浸泡磨製黃豆,精細加工生產的“唐橋”豆腐乳繼承原該廠生產的“唐橋牌唐場豆腐乳”的傳統風味。具有陳香細嫩,入口化渣,營養豐富,開胃健脾,增進食慾之功效,色澤油潤、鮮香回甜、鹹淡適度。不僅四川人喜歡吃,而且還把它作為走親訪友時必帶的土特產送給親友品嘗。
農業建設
一農場:一是繼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特別對農業項目區以外基礎設施老化地塊加大農建投入,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綜合生產能力。計畫投資95萬元,新建揚水站、節制閘各1座,清挖進、排水渠道4.7萬延長米。二是加快水稻品種改良進程,大力推廣鹽豐47系列、墾育20、四豐106等水稻新品種,計畫推廣面積3萬畝以上。建立占地面積150畝的農試場,試種示範水稻新品種3種以上。三是推進畜牧園區發展壯大,鞏固生豬等傳統養殖,發展狐狸、貉子等特色養殖。計畫新建2個占地100畝的畜牧園區,引導農工入園養殖,並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服務支持。四是做好大田作業前期工作,積極做好農田冬季儲水,確保滿足3.2萬畝水田明春生產用水需要。鞏固發展“稻田養蟹”傳統特色產業,落實養殖面積1.2萬畝。五是加強農業新技術推廣,利用農閒季節,採取聘請有關專家講課培訓、編髮《農技簡訊》等形式,對農工進行新品種種植、病蟲害防治和生物肥施用方法等方面知識培訓。積極推廣套用插秧機、割曬機等農用機械,提高水稻生產生產機械化水平。六是做好農產品銷售服務工作,強化市場信息服務,積極扶持發展農村專業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搞好中介服務,引導農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四農場:一是做好耕地及冬灌水準備工作。截止2008年,全場已完成1.7萬畝耕地深耕作業,整修1萬多延長米高標準大水泡田圍埝,冬灌水農田可達8000畝,為2008年育秧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加大投入做好農建工作。計畫投資318.61萬元,用於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清淤和大水泡田圍埝工程,修建11個節制閘,鋪設13道農渠涵管,動土方14.7萬方,實施三排支東排揚水站更新擴建工程,新建強排站1座。三是謀劃實施科技示範工程。計畫在第三生產隊興建占地60畝的科技示範區,配備專業人員,開展水稻新品種種植、隔離層育秧新技術套用、機械化作業示範試驗,大力推廣新品種金優1號、2號、金穗8號等水稻新品種。實施節水工程,做好渠道防滲、蓄水工作,推廣水稻管灌種植技術,將實驗田面積擴大到1000畝左右。四是抓好畜牧園區建設規範畜牧生產。投資30萬元,加強三隊、八隊、九隊、十隊四個畜牧養殖園區建設,以三隊畜牧園區為重點,規範生產、最佳化服務,配套完善防疫和消毒設施,畜禽防疫率達100%,填圈率達到80%以上。五是大力實施農業項目。投資479萬元,實施高標準平原水庫項目,在七隊十二農、十三農建設高標準平原水庫1座,占地1000畝,調配水能力400萬方,緩解部分村隊農業用水緊張問題。2008年水庫建設已正式啟動。實施投資1700萬元、總面積10450畝的國家級基本農田整理項目。積極申報投資350萬元占地1350畝的省級基本農田土地整理項目,2008年各種申報材料已經完成,預計明年可獲批實施。
八農場:一是做好騰地灌水土地發包工作。加強冬灌引水的組織領導,嚴格落實村隊騰地灌水獎懲制度,按預定日期全部騰清蓄水地塊。計畫對全場4萬畝耕地秋耕深耕,力爭冬季引水總量達到1000萬立方米。加強農業資源管理,科學、合理、規範土地發包,實現“陽光操作”。二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抓好戟門河清淤工程,確保用水渠道排灌暢通。2008年全場已完成投資38萬元,新建維修涵閘6座、泵站9座,清理疏導主排渠道3條。著力謀劃實施好五隊、八隊8000畝耕地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和新河頭5000畝耕地土地治理項目。三是加大水稻新品種推廣力度。認真總結津星4號、遼星1號、錦豐1號等水稻新品種種植經驗,本著“堅持自願、成片連線”的原則,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同時,組織技術人員做好技術服務,實行檔案跟蹤管理,積極探索適合本區域成功推廣的名優當家品種,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工增收。四是鼓勵農工發展特色產業。制定出台優惠政策,鼓勵農工發展大棚菜種植和訂單農業,力爭北部旱田區大棚種植面積達到3000畝,訂單、套種等特色農業種植面積達到4000畝。對南田莊集市進行整體規劃,在保留原經營範圍基礎上,籌建一個小型蔬菜批發交易市場。五是加大支農服務力度。實施新農民培訓工程,提高農工務農技能,實現科學種田。培養農村經紀人隊伍,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和農產品銷售行業協會,推廣“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經營模式,把分散經營的農戶聯合起來,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增強農工民眾抵禦市場風險能力。
科技培訓
2008年9月5日,大邑縣科學技術局協辦的“郫縣2007‘科技之影’科技下鄉大型培訓巡展活動”在唐場鎮戰旗村隆重舉行。此次活動結合大邑縣當地農民民眾的實際情況,圍繞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為重點,以“城鄉共享、和諧成都”為主題,結合戰旗村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點的需求,邀請四川公生明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胡家詳律師,對村民進行了《物權法》知識培訓。
通過生動的科技圖形數字教學形式培訓講座和現場提問互動與諮詢,為農村居民解決了物權保護問題,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強農村民眾科技素養和科普知識。有獎問答的互動活動將參與的民眾與培訓老師融和到一起,現場氣氛相當熱烈。最後,精彩的數字教學影片和電影將活動推到了高潮。
這次活動,領導重視,組織有力,活動前期做了大量的宣傳準備工作,現場參加民眾500人左右。現場發放科技書籍、宣傳單等資料1000餘冊(份)。
新穎的教學培訓形式,寓教於樂,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熱烈歡迎,活動取得十分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