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樂舞
中國唐代樂舞繼承前代傳統,融入外來新風,獲得了長足發展,成為燕樂舞文化的高峰,創造了在中國藝術史上享有盛譽的樂舞藝術 ,概括可分3類 :①繼承前代的傳統樂舞,並加以發展的。如《九部樂》、《十部樂》中的《清商樂》;《立部伎》中的《安樂》、《太平樂》;軟舞類的《烏夜啼》(起於南朝宋代);歌舞大曲中的《玉樹後庭花》(起於南朝陳代);歌舞戲中的《踏搖娘》、《蘭陵王入陣曲》(皆起於北齊)。②以國名、地名、族名為樂部或舞名的樂舞 。如《十部樂》中的《西涼樂》、《高麗樂》、《龜茲樂》等。不少樂舞是吸收西域各地的民族樂舞加以改編或直接移植的。③唐代新創的樂舞。如吸收傳統武舞的《破陣樂》、《大定樂》,以及有名的《聖壽樂》等。唐代新創的大曲,是音樂、舞蹈 、 詩歌三者結合的大型多段體樂舞套曲 。 唐人崔令欽《教坊記》列有唐大曲46種。盛唐樂舞熔南北技藝於一爐 ,集中外文化於一體。《十部樂》以中原樂舞為主體,其他大多帶有外國和少數民族的異域文化特徵。
相關史料
據《新唐書·禮樂志》,這十部樂為燕樂、清商 、西涼 、天竺 、龜茲 、疏勒、康國、安國、高麗、高昌等。十部樂舞中,除了燕樂、清商為中原樂舞,西涼為這種結合的產物,其他七部都是外來樂舞,南至印度支那,北到撒馬爾罕。唐代還不斷從四方選擇異域樂舞,有獻來的,如劍南節度使韋皋獻來的《南韶奉聖樂》,驃國獻來的《驃國樂》等;有率兵出征的將軍或執節通好的使臣帶回的,天寶年間封常清西征就帶回一種《輪台舞》,後又傳入日本。唐代樂舞作為吸收異域優秀文化和傳播中華文明的載體,為中外人民友好交流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