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作者自序 我有很多困惑,很多問題。思想對生活有什麼意義?更明確一點兒,理論對生活有什麼意義?例如,倫理學教人為善嗎?如果一切理論皆是灰色只有生命之樹常青,那怎么竟會出現理論這種東西?這些思考帶向希臘,思想的理論形態大概是在那裡出現的。希臘哲人曾嘗試為世界提供理性的整體解釋。然而,那是不是太遙遠了?看起來,哲學自負的工作早已被科學接了過去,哲學也許已經壽終正寢。然而,科學在何種意義上為我們提供了對世界的整體解釋?現在想弄懂任何一門科學分支都需要很多年的專門學習,談何整體畫面?遠為根本的是,科學把心靈留在了畫面之外,科學世界觀沒有為喜怒哀樂美醜善惡留下席位。那么,我們有兩套真理――科學真理和生活的真理?柯瓦雷質疑說:兩套真理,那就是沒有真理。真的如此嗎?也許真理是在不同的層面上顯露?也許我們凡人從來只生存在斷續相連的局部真理之中?一個疑問帶到另一個疑問,往往,不斷的追索又把我引回最初的疑問。問題互相纏繞,疑惑互相滲透,它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明確性呈現出來。哲學思考難得產生值得付諸文字以與他人分享的果實。就算出現了幾個有意思的想法,把這些想法表達清楚連貫成章也非易事。這本小書以眼下的形式開始動筆,至今也在五六年以上了。每一節剛剛寫成,就又抹去重新寫過,不知凡幾。擺在眼前的這一沓稿子,仍百般不滿意。但出於種種外部的考慮,現在就要把這本小書付印。 眼下這本小書,既不是一個開端,更不是一個結論。它只是我行在困惑中的一些片斷思考,為了付印多多少少按一個主題組織起來。這個主題是哲學和科學的關係,以及兩者各自和常識或曰自然理解的關係。沿著這條主思路,上篇先粗略回顧了哲學方式的整體解釋到科學方式的轉變。下篇分專題討論實證科學對經驗的關係,科學概念的特徵,科學的數學性質,預測、假說和實在問題。最後一章集中討論常識、科學、哲學三者的關係,有點兒像個小結。這本小書大量借用了科學哲學的研究成果,但它並不是一本科學哲學方面的論著,對科學的內部理論結構無所發明。我關心的是哲學的命運,或者,思想的命運。按構想,這本小書是兩部中的前一部,後一部正在寫作之中,從還原論展開對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性質的探討,結之以對道理和真理的思考。本書很多章節曾陸續發表,這些章節在納入本書的時候都做了大量修訂。引文按我自己的舊例,若手頭有中文譯本,就標中譯本書名頁碼,以便讀者查找所引書;譯文卻可能是我自己的,這有時是因為對現有中譯本的譯文不夠滿意,有時是因為在本書的行文中有些譯名需要統一。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引文則通常只標出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版本制定的邊碼,譯文多采自王太慶、汪子嵩、張竹明、苗力田、王曉朝、徐開來等學者,有時參照英文德文譯本乃至希臘原文稍作改動。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第一批立項課題〔“科學世界與日常世界的分合”〕的成果,在此對教育部的支持表示感謝。我還要感謝華東師大和童世駿教授,感謝卑爾根大學和希爾貝克〔Gunnar Shirbekk〕教授,他們為我安排了在卑爾根大學做三個月的研究交流,使我得以專心為本書定稿。不少朋友和學生總認為我在做什麼重要的工作,我將錯就錯,受到鼓勵。妻子和女兒不覺得我在做重要的事情,但既然我愛做,她們就支持,這種支持當然是最重要的。感謝簡寧張羅本書的出版,書稿完成後,他讀了一過,說是像讀小說。這話大概是批評,但我誤聽成了誇獎。我始終沒學會用完全學術的語言來寫作。 陳嘉映2006.10.23,於上海外環廬作者介紹
陳嘉映教授,男,1952年生於上海,後隨父母遷居北京。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專業,1978年5月考上外哲所研究生,8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83年11月赴美留學,90年以《論名稱》一文獲博士學位,其後赴歐洲工作一年,1993年5月回國,重返北大任教,後調往華東師大哲學系。主要譯著有《存在與時間》,《哲學中的語言學》,著有《海德格爾哲學概論》,《語言哲學教程》等。作品目錄
導論科學認識
建構主義
哲學-科學
本書章節
上篇
第一章 理性與哲學
感應思維
覺醒的心智
理知時代
理性與理論
哲學-科學之為真求的理論
第二章 從希臘天學到哥白尼革命
希臘哲學的文化背景
亞晨士多德的天學
托勒密體系
從羅馬到文藝復興
哥白尼革命
圍繞哥白尼
理論的整體性
第三章 近代科學的興起
下篇
第四章 經驗與實驗
第五章 科學與概念
概念與語詞
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
運動
力、加速度、質量
萬有引力與可理解性
數學取向
第六章 數學化
數與實在
數運與數學
科學的數學化
為什麼是數學
第七章 自然哲學與實證科學
自然哲學
自然與必然
實證與操作
預測與假說
一般的實在問題
物理學的實在問題
第八章 常識、哲學、科學
哲學的終結?
常識和理論
思辨體系與語言轉向
哲學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