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哥達基線隧道建成後會成為世界最長隧道。哥達基線隧道頂上是2300米高的阿爾卑斯山,要將它建成需要挖掘出2650萬噸的石塊。該隧道總長度加起來為95英里(合153.5公里),目前共有2000名工程人員正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無休止地作業趕工,工程每天耗水量高達250萬升,四台打鑽機同時轟鳴開動,每台運作時所需電量就要5兆瓦特。瑞士目前通過阿爾卑斯山脈的哥達快線需在盤山路上左衝右突上上下下,陡峭的山勢大大限制了列車的行駛速度與運載量。哥達基線隧道設計為二條平行隧道,各含一個軌道。此隧道為瑞士阿爾卑斯樞紐計劃(AlpTransit)的一部分。
關鍵技術
哥達基線隧道最困難的施工段長57公里,經過哥達山丘以下近2000英尺(約合600米)處。據估計,在隧道施工過程中,必須要將4.59億立方英尺(1300萬立方米)的石頭開鑿搬運出去,這些石頭足以將五個吉薩大金字塔填滿。
要在大山中打通隧道,複雜的地質環境是必然要面對的。途中有些地段是不穩定的沙石結構,分分鐘都有崩塌的危險。按照傳統的開山法,工程人員會在剛剛鑽出的隧道壁上噴上混凝土,以防止隧道在地質運動的作用下自行閉合。但在岩層鬆軟的地區,由於頂上山峰的重量,混凝土也無法抵擋隧道閉合。
為了應付這種狀況,阿爾卑斯山的開山工程隊採取了一種特殊的穩固法。工程每推進一點,就給隧道內嵌上一種可以拉伸的聯鎖環,聯鎖環之間有滑動的關節,像滑輪一樣可以輕鬆推進,並撐開企圖閉合的山洞。這種技術目前還是實驗階段,卻已被套用到這項工程中。一旦隧道環境通過聯鎖環穩定下來,工程人員就可以加上混凝土讓它更加穩固。
外界評價
瑞士聯邦委員會主管聯邦環境、運輸、能源與通訊部的委員莫利茨·洛伊恩貝格(Moritz Leuenberger)將該建設項目描述為“瑞士第一世界奇觀以及最長的世界奇觀”。他說該隧道的貫通是全歐洲的一次勝利。它將為在歐洲穿越阿爾卑斯山中段提供一條高效的軌道長廊,為鹿特丹(Rotterdam)和熱那亞(Genoa)之間的物流運輸提供了一條綠色環保之道。洛伊恩貝格先生號召“歐洲的朋友們”效仿瑞士的範例。如果不將一部分交通壓力從公路轉移到鐵路,人們將陷於永無休止的、由60噸位卡車引起的交通阻塞。
狀況進展
目前哥達基線隧道的建設工作進展順利。哥達基線隧道總長153.5公里(包括豎井和隧道),工程的87.3%,即133.9公里,已經完成。在南部的Faido至Sedrun區間,另外兩台隧道掘進機分別在2008年10月以及2009年2月穿越了Piora盆地這個關鍵區域之後,目前正在以令人滿意的速度向前邁進。東線隧道已完成了6644米(61%),西線隧道完成了6048米(53%)。根據施工計畫,2011年初隧道建設人員就可以慶祝隧道的貫通。商業鐵路運輸計畫於2017年年底開始運營。
重大影響
哥達基線隧道建成後,行駛其中的高速列車的速度將達到每小時155英里(約合每小時250公里),大大縮短瑞士蘇黎世和義大利米蘭之間的旅行時間,與此同時還將解決當前商業和客運交通面臨的種種障礙,這些問題現在困擾很多的山區高速路和鐵路線。完成後,預期可以減少蘇黎士到米蘭約1個小時的運行時間,目前需3.5小時。它將把蘇黎士到盧加諾運行時間減少到約1小時40分。
未來的工程奇蹟
套用科學——工程技術>>>回到科學頻道 | |
白令海峽生態橋 | 是為過往白令海峽的海洋哺乳動物和鯨類提供一個環形“通道”的建築設計。 |
大型強子對撞機 | 是一座位於瑞士日內瓦近郊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對撞型粒子加速器,作為國際高能物理學研究之用。 |
哥達基線隧道 | 瑞士的鐵路隧道。單條隧道長度超過57公里(35英里),全長153.5公里(95.4英里),有豎井和通道。建成後將超過目前世界最長的隧道為日本的青函隧道(連結本州和北海道)成為世界最長的隧道(含鐵路隧道和公路隧道)。 |
日韓海底隧道 | 是一條長79英里(約合128公里)、連線日本西南部城市唐津和韓國港口城市釜山的鐵路隧道。 |
太空太陽能電站 | 是由日本政府和企業研究機構提出來的,計畫在距地面22360英里(約合3.6萬公里)的高空上建造一個太空太陽能電站。 |
火星環境地球化 | 是人類欲將距離地球最近的火星變成更適於人類居住的地方。 |
世界島 | 位於阿聯杜拜沿岸,每個島嶼的面積從2300平方米到8360平方米不等,相鄰島嶼之間至少要隔著50米寬的海水。 |
歐洲之心 | “歐洲之心”是奧地利人克萊恩鄧斯特計畫建設的歐洲島嶼群。隸屬於杜拜“世界島”的這一龐大工程是“世界島”第一個獲得商業開發許可的項目,建成後可冠以“歐洲之心”品牌向私人終端客戶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