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回到銳詞報](/img/7/988/nBnauM3XwATOykzN2UjNzMTN5ITM4YDN2UTNwADMwAzMxAzL1Y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哥本哈根通過20多年的努力,抑制了機動車的發展,重新普及了腳踏車,並建成了歐洲最長的步行購物街。領導哥本哈根完成向綠色交通系統轉型的城市規劃建築師揚·蓋爾(JanGehl),也漸漸獲得了全球性的影響力。倫敦、紐約、以及以墨爾本為首的許多澳大利亞城市,都特地把他請去設計城市的交通體系。在“哥本哈根化”大潮的席捲下,已開發國家的城市居民紛紛捨棄了以汽車為自由和富裕標誌的1960年代式陳舊觀念,改為把腳踏車視為自由、前衛、健康、教養與責任的象徵。
藍圖
“哥本哈根化”正是對交通擁堵這種城市病的矯正。“哥本哈根化”並不是要退回到前工業化的步行時代,而是追求一小時“旅行預算”的最大效益。這包括建立所謂的“中轉城市體系”,即以軌道交通連線中心城市和衛星城(中轉村)。所有衛星城都大致是步行的規模,人們只要走到車站,就可以通過軌道交通到中心城市上班。另外,腳踏車特別是公共腳踏車的運用,也大大延長了人們的非機動車旅行距離,特別是在比較大的中心城市,可以用腳踏車替代汽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這樣的城市體系,就以最小的代價、最大限度地利用現代交通手段,使城市化成為可持續的增長。
北京計畫
現狀
北京近30年的發展,則完全沒有這種後工業城市化的藍圖,缺乏聰明的區域規劃,造成了“攤大餅式”的無序擴張。本來,在“馬切提恆值”的制約下,一直到1980年代,大量中低收入階層在市中心居住,與就業地點很近,基本可以通過腳踏車通勤。即使到1990年代初,腳踏車仍然是北京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急速的拆遷和擴張,把這些人口驅除到了遠郊,乃至家與工作地點有幾十公里之遙。腳踏車當然就成了不切實際的交通工具。再加上北京的交通規劃一直以汽車為核心,腳踏車道被合法、非法地占用,騎車人無處可去,大家只能放棄腳踏車了。
規劃
在現在這樣的格局下,一夜之間“哥本哈根化”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有精心的規劃,腳踏車成為北京的主要交通工具並非夢想。根據2007年的數據,北京的東城、西城、崇文、海淀、朝陽、豐臺、石景山等中心和近郊區的人口有850萬之多。這些人口,大部分都處於用腳踏車通勤的距離之內。治堵至少應該優先考慮這些人的腳踏車路權,讓能騎車的人儘可能騎車。現在西方的一些城市,正紛紛把路邊停車位改為腳踏車道。中國的城市則反其道而行之,紛紛把腳踏車道劃為路邊停車位。
根據北京的治堵方案,在市內要興建和鼓勵興建幾十萬個車位。這和西方大城市紛紛消減市區車位的政策也南轅北轍。這幾十萬個車位所占用的土地資源,大致能為幾十萬低收入階層建設保障房。在市內大規模建設這種小面積的保障房,可以把大量中低收入階層請回市中心,使他們能步行或騎車上班,大大減緩交通壓力。另外,三環路內的居民區,只要公交四通八達,就應該原則上取消停車位。喜歡開車的人自可以遷往郊外。
與此同時,建立密集的軌道通勤網路,在各個捷運站設立公共腳踏車站。在遠郊的人可以騎車到車站搭車進城,出站後再步行或騎車到達目的地。當然,更重要的是加大開車的成本,並把一些市中心的繁華街區,設定為機動車禁行區。這樣,機動車就很難立足。當騎車和乘公交比開車又便宜又快又方便時,人們就會放棄開車。可惜,所有這一切常識性的措施,都不在治堵的考慮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