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黑暗給了黑夜憂鬱的眼睛,我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歌特電影的世界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哥特”這個辭彙開始鬼魅般潛入我們的生活,並以其暗含的凌厲鋒芒悄悄改變了世界。以吸血鬼系列為題材代表的哥特電影正在火熱票房,哥特音樂復甦並迅速發展,甚至連時裝界也跟著化煙燻眼,著黑白裝,弄潮哥特。看到這些,冷靜地想一下,哥特浪潮的洶湧並不僅僅是單憑市場的炒作形成的,在其背後,可能還有值得我們回味與反思的東西。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帶著“哥特”帽子的電影和音樂。首先,讓我們粗淺的了解一些相關的知識。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哥特”。關於“哥特”的解釋也有很多種,一般教課書上把歌特定義為:從字面上來解釋,它包含了三種意義,第一,在建築上的歌特式建 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樑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與結構;第二,在文學上歌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點(如荒廢城堡)為背景的奇異、神 之冒險故事;第三,歌特也代表一種字型相當華麗的印刷或書寫風格。還有另一種解釋,人類學意義上的哥特,古代歐洲的一個民族;藝術風格,出現於十二世紀晚期,主要體現在建築與繪畫上,起源於法國的巴黎附近;恐怖的、黑暗的、怪誕的、野蠻的,這也影射了哥特小說的哥特的涵義,例如17、18世紀流行於英倫,描寫發生在陰森恐怖的哥德式城堡中的復仇或志怪故事的小說,按美國人的說法,哥特小說已經延伸到了安妮·賴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說,甚至還包括了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說。
在人類學意義上,哥特是所謂的蠻族之一;而在藝術風格上,哥特風格則上升激盪,同時又優雅纖細;哥德式作為恐怖、黑暗的代名詞則成為小說這種敘事藝術中的一種風格——當然這種風格也只是一種批評術語。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同樣在英國,一類沉湎於人類黑暗陰鬱感情的音樂,也逐漸被人們稱為哥特音樂,他們的音樂悲傷、緩慢,他們在今天似乎又掀起了新的復古運動,把哥特風格引入音樂,歌唱著死亡、恐懼、黑暗,偶爾也會蹦出一個宗教主題,或者用死亡金屬的暴烈和鬼氣森森的聖詠女聲這種兩極並置,對騎士國王的時代來一個懷舊的回望。
哥特電影風格的確立源於哥特文學與哥特音樂,哥特文學又與歐洲中世紀文化緊密相連,而中世紀文化在人們心中標誌印象就是禁慾與死亡。死亡的審美價值從根本上說,便在於人類怎樣以自由精神來超越對死亡的恐懼和困擾,通過藝術的表現可以將死亡的恐怖轉化為美感。哥特電影受這種文化巨大影響,藝術家利用電影的多種視覺造型語言,例如色彩、光影、結構、材質、道具等手段,表現出哥德式的,對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和唯美主義的追求,並上升到藝術觀念甚至價值體系的層面。
起源歷程
《歷代的巫術》
早在1921年,一位名叫克里斯滕森的瑞典人就拍出了一部名為《歷代的巫術》的影片。當時的電影剛剛誕生不久,還處在幼稚期,完整的有故事情節的影片還是鳳毛麟角,電影特技也是簡單粗糙,所以克里斯滕森採用了紀錄片的形式,為我們在銀幕上復現了一些有關“巫術”的影像資料。說是紀錄片,但其中的鏡頭基本上是擺拍的,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倒更像是一部專題片。但不管怎么說,這是哥特文化第一次融入到電影藝術的表達領域裡,異教、死亡、巫術等陰暗面元素第一次成為了電影的表現主題,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哥特電影。由於影片的主題過於超前,《歷代的巫術》遭禁映達數十年之久,到二戰以後才被解禁。值得玩味的是,歷史上的哥特民族可能也正是來自於瑞典所在的斯堪地納維亞地區,相隔千年之後,也正是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人類第一部哥特電影。
不過第一部有影響的哥特電影卻是來自德國,在《歷代的巫術》誕生一年之後,德國導演茂瑙拍攝了電影《吸血鬼諾斯費拉杜》,自此,大名鼎鼎的吸血鬼正式出現在了大銀幕上。事實上,影片中的主人公正是那位愛爾蘭作家斯托克筆下的臭名昭著的德古拉伯爵,只是為了避免著作權糾紛,茂瑙才給它改了個名字,不過此舉並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影片上映後,著作權方面就一直麻煩不斷,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塵埃落定的說法。不過,影片本身確實是非常成功,甫一上映就立刻引起了轟動,茂瑙也憑藉此片奠定了自己大師級導演的地位。《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也成為了人類電影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哥特電影。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德國影壇,正是表現主義電影處於統治地位的階段,而除了《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以外,另一部表現主義電影《泥人哥連》,也是一部很出色的哥特電影。只不過由於《吸血鬼諾斯費拉杜》的光芒過於耀眼,以致《泥人哥連》幾乎都被人遺忘了。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的巨大影響力很快波及到了大洋彼岸,這便是影片《吸血狂魔》。該片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哥特電影,上映後同樣是好評如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尤其是本片的主演貝拉·盧戈西,他所刻畫的吸血鬼形象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致於在他死後多年,還有人堅信他本人就是一個真正的吸血鬼。
方興未艾的哥特電影浪潮很快被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所打破,現實世界中的恐怖顯然比銀幕上的恐怖來得要可怕得多,在戰爭年代,人們在電影裡需要的是心靈的慰藉、靈魂的撫慰,而不再是宣揚死亡、痛苦的哥特電影。 二戰以後,隨著經濟、社會的復甦,電影產業也逐漸回暖,而哥特電影也再一次被納入到了電影創作的軌道上。1958年,在德庫拉小說誕生的地方——英國,這位大名鼎鼎的吸血鬼伯爵又一次出現在了大銀幕上,這便是特雷西·菲舍爾所拍攝的影片《德古拉的噩夢》。該片塑造了一個嶄新的吸血鬼形象,從這部影片開始,吸血鬼開始擁有又長又尖的獠牙,只要一張開嘴就會露出來。而主演克里斯托弗·李出色的表演更是出神入化:他五十來歲、高大英俊、兩鬢花白、舉止威嚴,神情兼具貴族的優雅和獸性,成為後來者模仿的樣板。可以說,《德庫拉的噩夢》奠定了至今為止哥特電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標準模式。
1959年,法國導演喬治斯·弗郎吉所拍攝的《無顏之眼》成為第一部沒有吸血鬼形象的經典哥特電影。這部採用了黑白影像的電影,攝影術運用精湛、畫面效果精緻、情節離奇恐怖,讓人過目難忘。特別是影片的詩意氛圍,賦予了哥特電影另一種全新的氣質,極大的豐富了哥特電影的表現手法。不過總的來說,從戰後一直到80年代,哥特電影還處於發展期,勢頭較弱,數量也不多,有影響的作品更是鳳毛麟角。除了上面所提及的那幾部以外,就得算1979年赫爾佐格所翻拍的他的前輩茂瑙的那部成名作了。赫爾佐格號稱“德國四大導演”之一,輔之以克勞斯·金斯基的出色演繹,赫爾佐格版的《吸血鬼諾斯費拉杜》在50年後取得了不亞於茂瑙版的成功。
在整個80年代,值得一提的哥特電影得算1983年好萊塢出品的《欲望》。這部由托尼·斯科特導演、凱薩琳·德納芙和蘇珊·薩蘭登主演的影片同樣以吸血鬼為題材,但在這部影片中,吸血鬼角色不再是男性的專利,而是把女性吸血鬼作為了主角。在此後的影片中所出現的女性吸血鬼角色,大多離不開《欲望》中所塑造的那個模式。 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哥特電影才真正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哥特電影不僅在歐美,更在全世界掀起了 一浪接一浪的高潮。1990年,一個名叫蒂姆·波頓的導演找到了一個名叫約翰尼·德普的演員,聯袂為我們貢獻了一部名為《剪刀手愛德華》的影片——自此,哥特電影復興的大幕在好萊塢被徹底掀開了。作為一部當代里程碑式的哥特電影,《剪刀手愛德華》的意義是怎么評價也不為過的。這部影片沒有吸血鬼,沒有巫術,也沒有宗教背景,但同樣編織出了一個黑色的、講述孤獨、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畫卷……天才的蒂姆·波頓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當下的時代背景天衣無縫的融合在了一起,給哥特題材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從而在根本上拓展了哥特電影的題材範圍。蒂姆·波頓也藉此逐漸成為當代最偉大的哥特電影大師,他和約翰尼·德普這一對黃金搭檔也配合得天衣無縫。1999年的《斷頭谷》就是二人再次合作的結晶,這一次波頓開始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術為題材,為我們描述出世紀末一曲淒婉、仇怨、令人回味無窮的哥特哀歌。
《剪刀手愛德華》的成功堅定了好萊塢製片人們投資哥特電影的決心。1992年,大名鼎鼎的德庫拉伯爵終於再一次粉墨登場了。這一回,掌鏡的是好萊塢“教父”級導演科波拉。科波拉網羅了一大批好萊塢明星,大手筆的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橫亘數世紀的愛情故事,這就是電影《驚情四百年》。《驚情四百年》以好萊塢的方法徹底重構了德庫拉伯爵的故事,從而給流傳了幾百年的德庫拉傳說賦予了全新的意義。影片大氣恢弘,特技眼花繚亂,加上好萊塢的宣傳攻勢,很快席捲了全球的電影市場。
90年代初的哥特電影浪潮並不僅止於此,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都開始對哥特題材感興趣。1994年,愛爾蘭導演尼爾·喬丹振臂一呼,好萊塢三大帥哥便齊集麾下,為我們集體奉獻了另一部堪稱史詩的偉大哥特電影——《夜訪吸血鬼》。對一般影迷來說,《夜訪吸血鬼》最大的看點恐怕在於湯姆·克魯斯、布拉德·皮特和安東尼奧·班德拉斯的聯袂演出了,但影片本身並不遜色,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吸血鬼題材的集大成者了。影片的時間跨度達數百年之久,而且地域也橫跨歐美兩大洲,向我們全景式的展現了一個與人類社會並存的吸血鬼世界,並別出心裁的以吸血鬼的視角描述出了它們自己的心路歷程。《夜訪吸血鬼》是如此的成功,以致於我們甚至可以斷言,吸血鬼的故事就此可以畫上一個句號了,在此後20、3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裡,也不會有超過他們的同類型電影了。
在吸血鬼電影大獲成功的同時,另一部名為《烏鴉》的電影闖入了哥特影迷們的視野。相對於好萊塢主流大製作而言,《烏鴉》顯得更獨立、更另類、也更cult一些。這是一個有關靈魂轉世和復仇的愛倫·坡式的哥特故事,詭異的巫術氣質貫穿全片,影片的攝影、化妝等等細節也無一不滲透出哥特的氛圍,例如自始至終的陰暗場景,例如演員臉上塗抹的白色油彩……《烏鴉》對哥特文化淋漓盡致的詮釋甚至為它贏得了“哥特教科書”的美譽,對一個死忠的哥特影迷來說,只有《烏鴉》是最哥特的,也只有《烏鴉》足夠哥特。當然,《烏鴉》的成功也使其續集的拍攝很快提上了議事日程,但它的三部續集只有1996年的《烏鴉2:天使之城》算得上是成功的,後面兩部《烏鴉3: 鴉魔戰士》和《烏鴉4: 邪惡祈禱》就能說是差強人意,一部不如一部了。 對哥特電影來說,1994年確實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除了《夜訪吸血鬼》和《烏鴉》以外,另一部哥特電影《人狼生死戀》也是在這一年首登大銀幕。本片是關於哥特題材中另一個經典形象——“人狼”的抗鼎之作。在影響力和藝術成就兩方面,《人狼生死戀》都超越了以往所有同類題材的影片,可以說,是《人狼生死戀》的成功使人狼的形象真正成為人類電影藝術長廊中的一個典型形象——不過很顯然,相較於它的另一位“哥特兄弟”吸血鬼來說,人狼在電影世界裡的成功的確是有些姍姍來遲了。
除了好萊塢,1994年的義大利電影《魔誡墳場》同樣是哥特電影的傑出代表。這部影片在哥特文化中融入了義大利人所特有的幽默感,令人耳目一新。 隨著世紀末的到來,哥特電影的來勢依舊兇猛。在1999年,除了《斷頭谷》以外。另一部古裝哥特片《十三勇士》同樣值得稱道,這部影片以古代斯堪地納維亞文化為背景,洋溢著濃郁的異教色彩,加之改編於當地關於食人部族傳說的故事,從頭到尾都散發出一股濃郁的哥特風味。緊接著,2000年,著名的哥特影星約翰尼·德普與老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合作,打造出了影片《第九道門》。該片以宗教內容為背景,直接講述了一個與上帝、撒旦有關的哥特故事,加之懸疑、驚悚的氣氛,倒是頗得昔日表現主義電影的精髓,與《泥人哥連》可謂是一脈相承。
時光進入21世紀,哥特電影已在全世界遍地開花。一向以藝術氣息濃厚著稱的法國人也沒有放過哥特電影的創作。2001年,一部名為《狼族盟約》的法國電影讓全世界的哥特影迷都驚喜不已。該片以法國鄉間關於吃人巨獸的真實傳說為藍本,糅合了懸疑、巫術、驚悚、異域等多重色彩,精緻而又細膩的在銀幕上為我們還原了一個以哥特文化為背景的引人入勝的精彩故事。兩年之後的2003年,法國人則給哥特影迷們帶來了更大的驚喜。這一年,法國人製作出了一部出色的3D卡通片《蓋娜》。《蓋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廣泛影響力的哥特動畫長片,全片既吸收了好萊塢常用的科幻元素,又保留了法國人對哥特文化的理解。特別是影片中邪惡外星生命體的形象,妖魅、高貴、危險、黑暗,符合哥特文化中一貫的典型形象的特徵。在該片中,邪惡的外星生命以植物汁液為食,強迫人們冒著生命危險為其採集,實際上這裡的植物汁液正應對著傳統哥特文化中的人類鮮血。此外,外星人的統治是通過巫師、祭祀對人們的精神控制來實現的,可以理解為是該片的創作者依託科幻背景對宗教內容的一次全新演繹,反映了創作者們對宗教傳統的獨特反思,而這種反思,正是承襲了哥特文化中的異教傳統。
時至今日,史詩性的哥特電影浪潮已經過去,但哥特電影的題材越來越廣泛,同時,哥特電影也開始向傳統的類型片靠攏,逐漸融合了其它傳統類型片的特點,使得觀眾們接受起來更加容易。2003年的美國影片《吸血鬼女王》就是箇中代表。這是一部以經典吸血鬼題材為主題的電影,但在這部影片中,融合進了街頭文化、黑人文化的特色,吸血鬼也擺脫了以往白人男性貴族的身份設定,而是以黑人女性的面貌示人。全片節奏明快,音樂強勁,可以說,這是一個黑人街頭版的吸血鬼故事。此外,2003年的《黑夜傳說》和2004年的《范·海辛》則反映了哥特電影的最新發展趨勢。這兩部影片都結合了好萊塢慣用的動作片特點,極盡動作、打鬥之能事,如果去掉其中的哥特背景,則是不折不扣的動作片。而且,兩部影片都以哥特文化中最經典的兩大傳統形象——吸血鬼和人狼為主角,在銀幕上讓二者大打出手。《黑夜傳說》講述了人狼和吸血鬼相愛的哥特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范·海辛》則以傳統的德庫拉故事為母題,把其中的吸血鬼剋星范·海辛博士直接變成了人狼,倒也別有一番趣味。
2007年聖誕節夢工廠和華納兄弟公司出品了由鬼才導演蒂姆·波頓、好萊塢巨星約翰尼·德普和波頓的妻子海倫娜·伯翰·卡特合作的《理髮師陶德》(Sweeney Todd——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這部影片可謂是哥特中的哥特之作。蒼白的面孔、永不忘記,永不原諒的仇恨、欺騙都在優雅的舞蹈和甜美的歌聲中醞釀,噴濺的鮮血和矢志不渝的愛情共舞。當仇恨熄滅的一刻,斯維尼·陶德發現自己失去了一切,甘心地被復仇的孩子殺死,而他的仇恨也繼承到了這個孩子的身上。影片融合了大量哥特元素,痛苦、仇恨、血腥、優雅,頗耐人尋味。
蒂姆·波頓和約翰尼·德普的組合成為哥特電影的代表 ,蒂姆·波頓指導的兩部卡通片《聖誕夜驚魂》和《殭屍新娘》也頗具哥特風格。
十大經典現代哥特電影
一、《剪刀手愛德華》 Edward Scissorhands (1990)
1990年,一個名叫蒂姆·波頓的導演找到了一個名叫約翰尼·德普的演員,聯袂為我們貢獻了一部名為《剪刀手愛德華》的影片——自此,哥特電影復興的大幕在好萊塢被徹底掀開了。作為一部當代里程碑式的哥特電影,《剪刀手愛德華》的意義是怎么評價也不為過的。這部影片沒有吸血鬼,沒有巫術,也沒有宗教背景,但同樣編織出了一個黑色的、講述孤獨、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畫卷……
二、 《驚情四百年》 Dracula (1992)
說到現代哥德式電影,就不能不說到驚情四百年如此著名的電影。這是一個美麗浪漫的吸血鬼電影。作為女主角的薇諾娜有著驚人數量的哥德式禮服。雖然電影並不嚇人,但絕對是一場視覺盛宴。
三、《夜訪吸血鬼》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The Vampire Chronicles (1994)
1994年,愛爾蘭導演尼爾·喬丹振臂一呼,好萊塢三大帥哥便齊集麾下,為我們集體奉獻了另一部堪稱史詩的偉大哥特電影——《夜訪吸血鬼》。影片的時間跨度達數百年之久,而且地域也橫跨歐美兩大洲,向我們全景式的展現了一個與人類社會並存的吸血鬼世界,並別出心裁的以吸血鬼的視角描述出了它們自己的心路歷程。
四、《烏鴉》 The Crow (1994)
這是一個有關靈魂轉世和復仇的愛倫·坡式的哥特故事,詭異的巫術氣質貫穿全片,影片的攝影、化妝等等細節也無一不滲透出哥特的氛圍,《烏鴉》對哥特文化淋漓盡致的詮釋甚至為它贏得了“哥特教科書”的美譽,對一個死忠的哥特影迷來說,只有《烏鴉》是最哥特的,也只有《烏鴉》足夠哥特。
五、《狼人生死戀》Wolf (1994)
本片是關於哥特題材中另一個經典形象——“人狼”的抗鼎之作。在影響力和藝術成就兩方面,《人狼生死戀》都超越了以往所有同類題材的影片,可以說,是《人狼生死戀》的成功使人狼的形象真正成為人類電影藝術長廊中的一個典型形象。
六、《斷頭谷》 Sleepy Hollow (1999)
蒂姆·波頓與約翰尼·德普再次合作,這一次波頓開始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術為題材,為我們描述出世紀末一曲淒婉、仇怨、令人回味無窮的哥特哀歌。
七、《魔咒女王》 Queen of the Damned (2002)
這是一部以經典吸血鬼題材為主題的電影,但在這部影片中,融合進了街頭文化、黑人文化的特色,吸血鬼也擺脫了以往白人男性貴族的身份設定,而是以黑人女性的面貌示人。全片節奏明快,音樂強勁,可以說,這是一個黑人街頭版的吸血鬼故事。
八、《蓋娜》 Kaena: La prophétie (2003)
《蓋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廣泛影響力的哥特動畫長片,全片既吸收了好萊塢常用的科幻元素,又保留了法國人對哥特文化的理解。特別是影片中邪惡外星生命體的形象,妖魅、高貴、危險、黑暗,符合哥特文化中一貫的典型形象的特徵。
九、《殭屍新娘》 Corpse Bride (2005)
《殭屍新娘》是一部由蒂姆·伯頓執導的動畫電影。整個故事富有想像力,可愛善良的殭屍新娘絕對讓你難以忘懷,也頗具有哥特風格。
十、《理髮師陶德》 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 (2007)
這部影片可謂是哥特中的哥特之作。蒼白的面孔、永不忘記,永不原諒的仇恨、欺騙都在優雅的舞蹈和甜美的歌聲中醞釀,噴濺的鮮血和矢志不渝的愛情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