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咬文嚼字》涉及的實際上是反映作者文化素質的各個方面的問題,不限於文字本身規範和不規範。這樣廣義地來看待語言文字問題是符合多數人的看法的。如果學生在作文中,說他們家的公雞下了蛋,老師不能因為這涉及知識問題,不是錯別字而放過去不改。改革開放初期,胡喬木同志看了紅學家吳世昌給《人民日報》的意見信作出批示,要《人民日報》改進語言文字工作,而吳世昌同志提的兩條意見都是知識方面的錯誤。一條是報上毫無根據地說葡萄酒是中國最早釀造的;另一條是報導一位針灸軍醫在自己身上試針時既扎了自己的子宮韌帶,又扎了自己的前列腺,問這位軍醫究竟是男是女。為此,《人民日報》召開了座談會,專門討論如何改進編校工作,提高報紙的語言文字水平。由此可見不能把歷史文化知識和百科知識修養問題排斥在語言文字修養之外,《咬文嚼字》咬定這些問題是完全正確的,而且是十分有益的。
前幾年某電視劇中一位女士稱別人的丈夫為“外子”,成了大笑話,而實際生活中由於不了解過去文人之間使用的稱謂而又要附庸風雅使用,結果鬧笑話的比比皆是。有一位比我小十幾歲的學者從國外給我寄來一張照片,稱我為某某“學兄”,我看了彆扭極了。我和他從無同學之誼,哪來的“學”?而特別是“學兄”,我不是他的學生,又比他年長,即使是同學,也得稱一聲“學長”,怎么那么放肆地稱“兄”呢?因為過去只有師長稱學生才稱“兄”,如魯迅一直稱許廣平為“廣平兄”;而同學之間,不論年紀大小,班級高低,一律稱“學長”。這些歷史文化知識方面的錯誤當然要避免和糾正。
《咬文嚼宇》不僅批評了種種語言文字方面的錯誤,而且還提供了不少正面的知識。文章短小精悍,富有趣味性,讀起來很有興趣。可是這樣一份好雜誌在有些地方甚至在北京很難看到,而很多文章恰恰又是批評生活在北京的作者的。我希望《咬文嚼字》加強發行工作,開門辦雜誌,不要關門辦雜誌,把好文章送到全國各個地方去,特別是應該做好文化比較發達的地方的發行工作,例如北京。發展的地區要關注,發達的地區更要關注,因為發達地區的語文規範程度,對全國具有更大的影響。”
目錄
《咬文嚼字》2002年第1-12期(總第85-96期)
序 胡明揚
卷首幽默
“出羞”補貼 林寶鐵麥榮邦
應聘 顧豪 麥榮邦,
押赴刑場?何煥洪 麥榮邦
如此電報 趙百鳴 麥榮邦
黑店 余志科 麥榮邦
“封頂”? 白丁 麥榮邦
“後腿”沒幹 叢仲隅 麥榮邦
“骨幹”病房 吳為 麥榮邦
“總裁”妙解 王偉 麥榮邦
書店變“賭城” 戴傳綱 麥榮邦
社會“閒雜”過傳忠麥榮邦
“半路改嫁”韓輝光麥榮邦
特稿
胡裕樹的幾件小事 張斌
異形詞整理三題 李行健
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
“錯字風波”之我見 楚真
由“翀”字想到的 董義
誰說只有三足“鼎” 金文明
分分合合說“的”“地”魏雨
“玩美女人”追議 尤勤
體育用語趣談 廖華
維護教學語言的尊嚴 謝通
“痛並快樂著”隨想 黑浪花
三個月的“萬歲” 魏承達
從“郵差師傅”說起 孟佶
話說“老弱病殘……” 初崇實
詞語妙用二三例 劉恆
給“上下其手”留些空間 汪惠迪
切忌望文生義 風曉揚
如此“明白”誰明白李海寧
北京的“爺”賈福林
車站出口和天氣預報 余雙人
從“豐富多采”說起孟憲斌
呂叔湘與“呂淑湘” 澗菲
阿Q不再孤獨 汪惠迪
VS:從球場到公堂鄭啟五
語言的親和度 楚山孤
“飯”字戲說 張銘
錢鍾書高考數學得幾分 若木
“小解”和“成人”尹群
——淺談店名禁忌
怕看字幕馬善記
由“性感”說到語言“跟風” 何令祖
從“野尻眼鏡”說到“土匪鴨” 路仁
眾矢之的
編校質量擂台賽(一)
登台者:浙江文藝出版社《殘雪散文》
“午夜”和“三更” 董鴻毅
何來“穀皮樹” 張逸群
“菀箕”考 汪明遠
《辯證唯物論》考 辛南生
再談“南轅北轍” 李堅
“達到……登峰造極”? 崔繼鋒
“霜”的破綻 陸祥
尷尬的“從良” 吳沛智
“筆者同志”質疑 蘇志明
編校差錯統計表
編校質量擂台賽(二)
登台者:作家出版社《流動的短章》
再說“光年” 胡靜
寧戚是“放牛的”嗎 封常曦
雕像還是塑像 寇爾
“躬耕”不是“弓耕” 蘭小棵
莫把武王作文王 王順
“勾兌”和“炮製” 陸如
商紂不能稱皇帝 忻達理
“岌岌可危的高帽”? 楊光
有關石林李大新
編校差錯統計表
編校質量擂台賽(三)
……
一針見血
語文門診
時尚詞苑
百科指廖
百家會診
有此一說
漢字神聊
辨字析詞
詞語春秋
語壇掌故
正音室
三味沙龍
向我開炮
一字難忘
八面來風
探名小札
碰碰車
撤稿札記
百問百答
向你挑戰
語絲
霧裡看花
有照為證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