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水之禍

咒水之禍,又稱“咒水之難”,南明末期緬甸殺害永曆帝隨臣的事件。

概念

又稱“咒水之難”。南明末期緬甸殺害永曆帝隨臣的事件。

背景

永曆十三年(1659)正月,清兵三路追逼,永曆帝逃到了緬甸,住在幾間竹編的房子裡,暫時避開了清軍的兵鋒,唯一的生活來源就是與當地人貿易,生活極其艱苦。王皇后由於長期奔波勞累,心境越來越壞,染上了疾病。李定國曾連連交涉,欲迎回雲南,均為緬甸國王拒絕。
朱由榔、沐天波和其他朝廷隨行人員在順治十六年閏正月二十六日進入緬甸以後,二十九日到蠻莫,當地緬甸土官思線前來迎接,永曆帝賜給了金牌、緞帛厚禮。當時,黔國公沐天波、華亭侯王惟華、東宮典璽太監李崇實三人,頭腦還比較清醒,他們認為把朝廷命運完全置於緬甸保護之下,萬一緬甸當局態度發生變化,將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因此,經過商議後共同提出建議:“此地屬緬邊,尚未深入。我等若將文武將士一半隨大駕(指朱由榔)入緬,以一半導太子入茶山調度各營,即上在緬地亦有外援可恃。不然,深入夷穴,音耗內外不通,終於生困。”永曆帝覺得這個建議有道理,可以考慮;可是,中宮王氏卻捨不得愛子遠離身邊,堅持不肯。

經過

永曆十五年(1661)緬甸發生了政變,金樓白象王被他的弟弟錳白殺害,自立為王。公元1662年,吳三桂進兵緬甸,向緬甸國王錳白索取朱由榔,錳白由於剛弒兄自立,內部不穩,懼怕吳三桂,只得答應吳三桂的要求。錳白假稱要與朱由榔盟誓,要他的隨從過江議事、飲咒水。由於雙方關係緊張,文武官員心懷疑懼,害怕凶多吉少,誰也不敢前往。
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在緬方的堅持要求下,大學士、文安侯馬吉翔、太監李國泰等提出,要由黔國公沐天波一同前往,方能放心。馬吉翔等深知沐天波為明、清及西南邊境各邦國、土司重視的人物,認為只有沐天波在場,才有起碼的安全保障,不致變生意外
沐天波見危授命,同意伴行。次日黎明,馬吉翔等召集大小官員42人過江盟誓,同飲咒水,僅留內官13人和跛足總兵鄧凱看守“行宮”。文武官員到達塔下,即被緬兵3000人團團圍定。緬方指揮官員命人將沐天波拖出包圍圈,有意放其生路。沐天波知道變生肘腋,鼓足餘勇奮力奪取衛士的大刀反抗,砍殺緬兵九人;總兵魏豹、王升、王啟隆也抓起木棍還擊,終因寡不敵眾,力盡全部遇難,史稱“咒水之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