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的自由

本書立足於(自由)和(和諧)兩大主題,通過對中國古聖先賢對於個人和社會地關係的思考,從人性、天道、自然、天下觀、夷夏觀等問題入手。深入淺出地闡釋了中國人的和諧自由觀。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作 者: 國風 著

字 數: 202000

頁 數: 273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2066007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哲學 >> 中國古代哲學

定價:¥32.60

出版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8-1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於(自由)和(和諧)兩大主題,通過對中國古聖先賢對於個人和社會地關係的思考,從人性、天道、自然、天下觀、夷夏觀等問題入手。深入淺出地闡釋了中國人的和諧自由觀。

又遊刃於中西方文化而有餘,氣象宏大,志深筆長,讓人在深入淺出中領悟到天地人的大智慧和大情懷,如果以線條或圖案來表示華夏族的思維方式和形態,新石器時代器物上螺族或波浪之類的曲線以及雲雷或夔龍之類的紋餓似乎較能反映中國對立而統一的思維特點。吾國吾人正是通過變與常的並立並存,交疊推演,歷史不斷推進,朝向無窮髮展,無有終點,這就是所謂的(生生不息)、(未濟)、(不廢江河萬古流)的意旨所在。

《中庸》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未來就是“真正的人的自由的“的社會,而我們現在正在走的社會主義,正是“對個人全面發展的限制的不斷消滅”的過程。作為中西兩種文化最基本的價值目標或理想,雙方都不約而同地把焦點集中在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上。而中國,歷來就不乏對這個問題的痛苦而深刻的思考,一代代的哲人和先民,成就了我們華夏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形態。

如果“線條或圖案來表示華夏族的思維方式和形態,新石器時代器物上螺旋或波浪之類的曲線以及雲雷或夔龍之類的紋飾似乎較能反映中國對立而統一的思維特點。吾國吾人,正是通過變與常的並立並存,交疊推演,歷史不斷推進、朝向無窮髮展,無有終點。這就是所謂的“生生不患”、“既濟”而“未濟“、“不虛江河萬古流”的意旨所在。

本文立足於。“自由”和“和諧”兩大主題通過對中國古聖先賢對於個人和社會的關係的思考,對人性、天道、自然、天下觀、夷夏觀等問題入手,深入淺出地闡釋了中國人的和諧自由觀。

全書深入挖掘中國人和諧自由的精髓,又遊刃於中西方文化而有餘,氣象宏大,志深筆長,讓人在深入淺出中領悟到天地人的大智慧和大情懷。

目錄

自序——和諧是自由的象徵

01. 個體自由與社會秩序

02. 本心、自反與里仁為美

03. 孔子的仁

04. 儒家自由的本質

05. 人為什麼會有不仁的行為

06. 人的理性作用

07. 懷疑、心齋與逍遙自適

08. 莊子思想的系絡

09. 道家對儒家思想的批判

10. 莊子的“心齋”

11. 中國思想中的人性論

12. 對“性”之規定及所採用之說統

13. 即心說性

14. 即生說性

15. 即人為心、身相結台之存在而說性

16. 即此原始之結合必有所不足而說性

17. 自然生命之美以說性

18. 諸種道德之行以說性

19. 人的自覺——人文思想的興起

20. 神力無邊:原始宗教的發展

21. 天命不易:人文思想的萌芽

22. 民為神主:人文思想的勃興

23. 人神對抗:神話中的人文精神

24. 知生事人:人文思想的精萃

25. 天人之際——傳統思想中的宇宙意識

26. 董仲舒“天人相應”的哲學體系

27. 司馬遷對“天人相應”的懷疑

28荀子對“天”的解釋

29. 天有意志與天是自然兩種對立思想的辯爭

30. 老於“道”的精神境界

31. 莊子的自由思想

32. 道德實踐的終極根基

33. 從役物到順化——自然思想的分析

34. 王弼的魏晉自然思想

35. 郭象的思想

36. 張湛的思想

37. 阮籍與嵇康所說的“自然”

38. 《無能子》的無為思想

39. 中國自然思想的派別

40. 天下一家——中國人的天下觀

41. 四方與中國

42. 中國、天下與五服

43. 文化的夷夏觀

44. 一個方位、層次和文化交織的框框

45. 現實與理想——夷夏之防與天下一家

46. 追求完美的夢——儒家政治思想的烏托邦性格

……

書摘

 01個體自由與社會秩序

就日常生活上的具體處境來看,“自由”之所以成為思考上的問題,是起始於人的不自由意識,也就是說他的行為與認知有所束縛,有所桎梏;或者,當他個人的意願與能力和客觀環境的現實條件產生隔閡和阻礙時,不自由的意識便從而產生。這時候,人們會問:在這個處境下,如果我是不自由的,那么,在什麼情況下,我可以實現我的意願呢,這就牽涉到個人主觀意願與客觀現實的問題。或者,也會思考:這束縛、桎梏的因素若純粹出自於我個人,我必然對自己與外在事物有所誤解,有所妄想,換言之,我必定有一個被存在的迷惘所扭曲的自我,所以才不得自由,如果我能從迷霧、妄想中解放,或者否定這個已扭曲的自我,而使真我凸現,我就能夠自由,這就牽涉到個人主觀認識的問題。因此,由個人具體處境所產生的不自由意識促使人思辨自由、尋思“什麼是自由“時,自由與不自由就不再是當下即現的行為,而是一種觀念、一種認識的對象。

但,作為“思考之我”的一個認識對象時,自由並不是如桌子、椅子等堅實的外在存有物一樣,可以確實地透過我們的感官覺識去認識它;同時,它也不像數學或幾何的定理一樣,可讓我們引用邏輯的演繹形式去證明它的正確性或有效性。“自由”對“思考之我”而言,既然不是一種經驗上或邏輯演繹上的項目,那么,自由是為何物?我們又是如何去尋究它的意義?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