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中丞聞琴

和王中丞聞琴

《和王中丞聞琴》是南朝時期詩人謝朓所作的一首五言詩。全詩境界,可用一“清”字概括。“聞琴”的客觀環境氣氛是清涼、清靜,散發著蕙風清香的;琴聲是如林風澗音,極富清韻的;所引起的又是清逸的隱居意興。全篇便在這“清”的境界中達到和諧的統一。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和王中丞聞琴

涼風吹月露,圓景動清陰。

蕙風①入懷抱,聞君此夜琴。

蕭瑟滿林聽,輕鳴響澗音。

無為澹容與,蹉跎江海心。

注釋譯文

①蕙風:即首句所謂涼風,蕙是香草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描寫音樂的詩。王中丞,可能指王思遠。沈約有《應王中丞思遠詠月》詩,王中丞即王思遠,曾為御史中丞。琴音古雅清澹,在諸樂中儼然有高士林泉風致。這首聞琴詩,重點不在具體細緻地描摹琴音,而是著意渲染“聞琴”的環境氣氛,和詩人的主觀感受。這是此篇構思的顯著特點。

開頭兩句寫涼夜景物。時屆秋令,入夜涼風吹拂,枝頭暗凝的露水滴瀝有聲,一輪圓月高懸中天,投下皎潔的清光。兩句寫秋夜涼風月露,著意渲染清涼感和寧靜感。“吹”、“動”兩個動詞,是描寫動態的,卻以動襯靜,更顯出了秋夜的靜謐。也只有在這種寧靜的環境中,才能聽到月光下露水的輕微滴瀝之聲。這兩句不僅寫出對秋夜涼風月露的視覺、聽覺與觸覺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潤與寧靜,這正是“聞琴”的適宜環境氣氛與心理狀態。

第三句進一步寫到秋夜中瀰漫的香氣。蕙是香草,蕙風實即首句所謂涼風,此處不從觸覺而從嗅覺感受著眼,故說“蕙風”。不說蕙風吹送芬芳,而說“入懷抱”,不僅把蕙風寫得極有靈性與感情,仿佛知道詩人有聽琴的雅興,而多情地投入懷抱,而且寫出了詩人那種愉悅感與陶醉感。古代有焚香鼓琴的習慣,這“蕙風入懷抱”正像是大自然布置的最佳“聞琴”環境氣氛。

第四句方才正麵點題:“聞君此夜琴”。由於前三句已經從不同角度將秋夜的清涼、靜謐、芬芳描繪得極富誘惑力,有未聞琴而心先諧適、陶醉之感,因此這句只輕輕一點,就能使人對如此良夜聞琴產生美好的聯想,達到以不寫寫之的效果。

五六兩句,正面寫“聞琴”。全篇中寫琴聲的只有這兩句,如一味著力刻畫,反而難以盡致傳神。詩人採取虛涵的筆法,著重傳達琴聲所給予自己的主觀印象和它的神韻意境,說琴聲如秋風之蕭瑟,滿林傳遍其颯颯秋聲;又如澗水輕鳴,發出琮琮作晌的清韻。這裡將摹聲、造境與傳神結合起來,不僅使人對琴聲的蕭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產生林泉幽勝的美好聯想,寫得極富畫面美、音樂美和詩歌意境美。由“林”“澗”又自然逗出下文。

最後兩句是“聞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歸結。琴聲把人們帶到一個遠離塵囂、充滿林下風致、山水清音的境界,使人神遠心馳,更增隱逸之想,因此告誡自己不要再容與遲延,以致耽誤了歸隱江海的時間,銷磨了隱逸的意興。

全詩境界,可用一“清”字概括。“聞琴”的客觀環境氣氛是清涼、清靜,散發著蕙風清香的;琴聲是如林風澗音,極富清韻的;所引起的又是清逸的隱居意興。全篇便在這“清”的境界中達到和諧的統一。

在寫法上,此詩與中唐描寫音樂的名篇《琵琶行》、《李憑箜篌引》、《聽穎師彈琴》等多從實處見工者不同,純從虛處傳神,即前面提到的著重烘托渲染環境氣氛和傳達主觀印象感受,不作具體細緻刻畫。這種寫法,往往能給人以更多的聯想。讀者從孟浩然的“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夏日南亭懷辛大》)中似乎可以看到這種寫法的影響。

作者簡介

謝朓(464—499)南朝齊文學家。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與同族前輩謝靈運均擅長山水詩,並稱“大小謝”。謝朓先在京城任職,經常出入竟陵王蕭子良的藩邸,為“竟陵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學聲譽。後在荊州任隨王蕭子隆幕僚,深受賞愛。公元493年(永明十一年),謝朓因遭受讒言被召回京師後,逐漸陷入困境。雖然,他的官職不斷提高,從宣城太守做到尚書吏部郎,但由於他的家族和個人的聲譽,從蕭鸞(明帝)篡政,到始安王蕭遙光謀廢東昏侯自立,都曾拉攏他以為羽翼,使他深感危險。終於,還是因為他有意泄漏了蕭遙光的陰謀,被誣陷下獄而死,年僅三十六歲。有《謝宣城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