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網路模型

命題網路模型

該模型的目的是要發展一個長時記憶的理論,它將能夠解釋人類的記憶、推理、言語生成和理解以及間題解決的結構和過程。

簡介

當代語義記憶的理論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是命題網路的理論,其二是其它類型的理論(如Smith,Shoben&Rips的特徵比較理論)。在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史上,第一個命題網路模型是Quillin(1969)的Teachable Language comprehender簡稱(TLC)。在此之後,出現了許多命題網路的理論。所有這些理論都有下述共同的特徵:(1)它們都假定長時記憶是由一系列通過貼有標籤、具有指向的連結(Link)相互聯繫的節點(nodes)組成的;(2)它們都假定從記憶中提取包含了一種經山通路的搜尋;(3)它們都假定節點代表概念而非詞本身;(4)它們都在類別的節點和特徵的節點之間作出區分,目的是將語義記憶同情節記憶聯繫起來,以便作出推論 。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在1976年, G.Anderson的著作 Language ,Memory and Thought 提出了一個命題網路模型,他稱之為ACT理論,在此理論里Anderson將知識劃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式性知識 。

ACT理論

ACT理論是G.Anderson 1976年提出的一種語義記憶理論。在ACT理論里,Anderson將知識劃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用命題網路表征,程式性知識由產生式系統組成。每種知識的運用都遵循一系列假定。ACT理論的合理性已初步為實驗證實。和其它語義記憶的理論相比,ACT具有(1)符合長時記憶的一般特徵和(2)能解釋分類語義記憶發現的優點。這種理論對於我們理解人類的記憶組織、知識表征、人類怎樣理解語言、怎樣推理和解決問題是有幫助的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