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庸》說“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在每日的飲食中,味中有味,深層次的體味是有難度的。箇中三昧,在於個體的體驗,在於群體的記憶。味蕾上的記憶,是一種最深刻的記憶,這種記憶體現了深厚的時空傳統。
本書是一本探討古代中國人對味道的追求和理念的書,也是一部探討古代舌尖上的中國的佳作,也是可讀性與觀賞性較高的一本普及讀物,有助於讀者積累知識,了解中國古代飲食文化。
作者簡介
王仁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原主任。
在田野從事考古發掘工作多年,先後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隊、西藏隊、甘青隊、三峽隊、雲南隊的工作,在邊疆作過多次大範圍考古調查,發掘了若干重要古代遺址。關注發掘成果的文化解讀,推動大眾考古學的發展,十多年的嘗試有了一些明顯收穫。有各類著作近50種,如《拉薩曲貢》《臨潼白家村》《中國史前文化》《人之初-華夏遠古文化尋蹤》《飲食與中國文化》《飲食考古初集》《往古的滋味——中國古代飲食的歷史與文化》《中國飲茶史話》《昨日盛宴—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等。
圖書目錄
壹 餐桌風景
舉案,如何齊眉
小大之變遷:歷代食案餐桌
分餐與會食
桌面上的小主宰:勺子、叉子和筷子
8000年的淵源:餐勺
4000年的小巧模樣:餐叉
桌面上的分工協作:筷子與勺子各司其職
食與人格:由“嗟來之食”說起
戰國君侯:食客三千
為官之道與飲食之道
燒尾、買宴
古代朝官的免費午餐
歲時飲食:口腹之慾的人文情懷
羞、鮮、羹、美說食羊
孔子飲食觀
老饕東坡的飲食世界
紅與黒的暢想:彩陶食器
饕餮猙獰:青銅飲食器
流光溢彩:秀美的漆器
富貴之象:金銀飲食器
美食至美搭檔:光潔的瓷器
漢代食尚:染爐與染杯
御膳膳單:美食配美器
飲食覓佳境
春的味道:唐人的游宴
商王后妃的老汽鍋
貳 食大如天
進化:咀嚼長成的俊模樣
鼎鼎大名:吃出來的政治觀
酒氣:漢代畫像中的醺蒸樣
魚影:漢代畫像中的跳躍精靈
三秀:漢畫中的芝草
叄 且食且思
舉案,如何齊眉
小大之變遷:歷代食案餐桌
分餐與會食
桌面上的小主宰:勺子、叉子和筷子
8000年的淵源:餐勺
4000年的小巧模樣:餐叉
桌面上的分工協作:筷子與勺子各司其職
食與人格:由“嗟來之食”說起
戰國君侯:食客三千
為官之道與飲食之道
燒尾、買宴
古代朝官的免費午餐
歲時飲食:口腹之慾的人文情懷
羞、鮮、羹、美說食羊
孔子飲食觀
老饕東坡的飲食世界
紅與黒的暢想:彩陶食器
饕餮猙獰:青銅飲食器
流光溢彩:秀美的漆器
富貴之象:金銀飲食器
美食至美搭檔:光潔的瓷器
漢代食尚:染爐與染杯
御膳膳單:美食配美器
飲食覓佳境
春的味道:唐人的游宴
商王后妃的老汽鍋
肆 禮飲禮食
禮始諸飲食
周禮:吃飯的規矩
帝王的恩典:天下大酺
御筵上的規矩
御宴:拒赴與混吃
清宮盛會:隆重的千叟宴
友情相約:古代宴客請柬
太官:古代宮廷的食官
伍 美食美器佳境
舉案,如何齊眉
小大之變遷:歷代食案餐桌
分餐與會食
桌面上的小主宰:勺子、叉子和筷子
8000年的淵源:餐勺
4000年的小巧模樣:餐叉
桌面上的分工協作:筷子與勺子各司其職
食與人格:由“嗟來之食”說起
戰國君侯:食客三千
為官之道與飲食之道
燒尾、買宴
古代朝官的免費午餐
歲時飲食:口腹之慾的人文情懷
羞、鮮、羹、美說食羊
孔子飲食觀
老饕東坡的飲食世界
紅與黒的暢想:彩陶食器
饕餮猙獰:青銅飲食器
流光溢彩:秀美的漆器
富貴之象:金銀飲食器
美食至美搭檔:光潔的瓷器
漢代食尚:染爐與染杯
御膳膳單:美食配美器
飲食覓佳境
春的味道:唐人的游宴
商王后妃的老汽鍋
文摘
知味與至味(代序)
食物的甜酸苦辣鹹五味,可稱為原味。我們一般的人,要分辨出這五原味並不困難,但要達到較高層次的辨味水平,成為古人說的“知味者”,就不那么容易了,這也就是《中庸》所說的“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的意思。誰都需要飲食,天天都離不開飲食,卻很少有人能達到“知味”的境界。
中國古代的知味者,見於記載的並不多,不知味的人,文獻上卻能尋到不少。《淮南子·修務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楚人有一天宰了一隻猴子,煮好以後請鄰居來共餐,鄰居吃起這
猴羹來,覺得特別香美,以為是狗肉。吃飽以後他才知道,那並不是狗肉而是猴肉,頓時趴在地上吐了個乾淨,這是一個不知味的典型例子。又據宋人《萍州可談》說,嶺南地區吃蛇肉,市面上有不少蛇餐館,蘇東坡謫貶惠州,曾買過蛇羹與他的妾共餐,妾只當是美味海鮮吃了下去,吃完後聽說是蛇肉,當時也吐了出來,而且因此病臥數月,一命歸天。不識味而賠上性命,這例子倒不多見。
古代善於品嘗滋味的知味者,比較著名的是春秋時代的易牙和師曠。易牙是齊桓公的膳夫,《呂氏春秋·精諭》說他能嘗出兩條江里不同的水味,能分辨出水來自哪條江。師曠是晉平公的一位盲人樂師,有一次他吃御膳,嘗出做飯用的柴火是“勞薪”(破舊木器),晉平公一問,果然廚子燒飯時用的是舊車軸。端起飯碗一嘗,就知道是用什麼柴火炊成,味覺也實在太敏感了。據《晉書》記載,西晉時的尚書令荀勖,也有同師曠不相上下的辨味本領,他在一次陪侍晉武帝吃飯時,也嘗出那飯是勞薪炊成,結果證實當時燒的是一個破車輪子,與宴者都非常佩服荀尚書的明識。
史籍記載的最傑出的知味者,當數晉代的苻朗。苻朗是前秦自稱“大秦天王”的苻堅的侄子,苻堅很喜歡他,稱他為“千里駒”。苻朗降晉後,官拜員外散騎侍郎,他精於辨味,在當時名聲極大。據《晉書·苻堅載記》說,有人請苻朗吃燉雞,他還沒吃幾口,就嘗出那雞是露天的而不是圈在籠里養大的。還有一次吃燒鵝,苻朗竟能指點出盤中鵝哪兒長的是黑毛,哪兒是白毛。開始別人不大相信,以為他也太玄乎了,後來有人專為他宰了一隻雜毛鵝,將毛色不同的部位仔細作了記號,結果苻朗很準確地判斷出了不同毛色的部位,而且“無毫釐之差”。苻朗是根據味覺作出判斷的,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美食家,假如沒有長久的經驗積累,在精味上是很難達到這個高度的。
知味是一種境界,是飲食的最高境界,是味覺審美的高境界。古代的中國人,正是將知味看作是一種境界,一種只有少數人才能達到的境界。我們一般人只知五原味,這同只知三原色或七聲音階一樣,我們不是畫家,也不是音樂家,所以也算不上是知味者。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非得達到這樣高的境界,只要在懂得五原味以外,再能辨出更多一些的複合味型也就滿夠了。
什麼樣的味道才是美味?這個問題好像沒有確定的答案,因為各人的愛好與體驗是不同的,美味不會有統一的標準。你喜愛辛辣,他喜愛酸甜,人們對五味的感受程度有明顯的不同。
其實美味的體驗與經歷和經驗有著緊密的聯繫,首先是要會辨味。同是豬肉,一盤是野豬肉,一盤是家豬肉,只要一對比,味道是有區別的,但如果不細心咀嚼,也許不一定能體味出什麼區別。不僅豬肉如此,其他同一類動物家味與野味也都是有區別的,清人李漁對分辨家味和野味很有經驗,他能找到味道不同的原因所在,他在《閒情偶記》里說:“野味之遜於家味者,以其不能盡肥;家味之遜於野味者,以其不能有香也。家味之肥,肥於不自覓食而安享其成;野味之香,香於草木為家而行止自若。”同樣是飼養的雞,出自農家小院的與出自機械化雞場的,味道又有不同,小院的不及雞場的肥,雞場的又不及小院的香,這是因為飼養的方式與飼料不同。這樣的區別一般人還是能體味出來的,不過達到這個層度還不能算是知味者。
一般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特別渴的時候,喝涼開水都會覺得甘甜非常,特別餓的時候,吃什麼都會覺得味美適口。這樣的時候,人對滋味的感知會發生明顯的偏差,正如孟子所說:“飢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孟子·盡心下》)。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看來《中庸》上的這句話,應當說是千真萬確的。知味者不僅善辨味,而且善取味,不以五味偏勝,而以談中求至味。明代陳繼儒的《養生膚語》說:有的人“日常所養,惟賴五味,若過多偏勝,則五臟偏重,不惟不得養,且以戕生矣。試以真味嘗之,如五穀,如菽麥,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見天地養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務為濃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古人稱‘鮮能知味’,不知其味之淡耳。”照這說法,以淡味和本味為至味,便是知味了。又見明代陸樹聲《清暑筆談》也說:“都下庖制食物,凡鵝鴨雞豕類,用料物炮炙,氣味辛醲,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則味真。昔人偶斷羞食淡飯者曰‘今日方知真味,向來幾為舌本所瞞’”。
以淡味真味為至味,以尚淡為知味,這是古時的一種追求,各代都有許多這樣的人。《老子·六十三章》所謂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以無味即是味,也是祟尚清淡、以淡味為至味的表現。
什麼味最美?並不是所有人都以清淡為美的,古人有“食無定味,適口者珍”的說法,也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味覺審美理論。這道理大體是不錯的,但不一定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有人本來吃的是美味,但心理上卻不接受,吃起來很香,吃完卻要吐個乾淨;有些本來味道不美的食物,有人卻覺得很好,吃起來津津有味,覺得回味無窮。這裡有一個心理承受水平問題,味覺感受並不僅限於口受,不限於舌面上味蕾的感受,大腦的感受才是更高層次的體驗。如果只限於口舌的辨味,恐怕還不算是真正的知味者。真正的知味應當是超越動物本能的味覺審美,如果追求一般的味感樂趣,那與貓愛魚腥和蜂喜花香,也就沒有本質區別了。
如果要談一個例子的話,那臭豆腐是最說明問題的了。對於臭豆腐,有人的體驗是聞起來臭而吃起來香,有人不僅決不吃它,而且討厭聞它。食物本來以香為美,這裡卻有了以臭為美的事,實在不容易解釋清楚。魯彥的《食味雜記》說,寧波人愛吃腐敗得臭不可聞的鹹菜,作者也是愛好者之一,“覺得這種臭氣中分明有比芝蘭還香的氣息,有比肥肉鮮魚還美的味道。”咀嚼的是腐臭,感受到的卻是清香。我們可以用傳統和習慣來解釋這種現象,但這種解釋顯然不夠,那么這傳統與習慣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這是一種境界,可以看作是飲食的最高境界,一種味覺審美的高境界。古代的中國人,精味確可以看作是一種傳統,人們把知味看作是一種境界。歷代的廚師,高明者,身懷絕技者,大概都可以算是知味者,他們是美味的炮製者。但知味者絕不僅僅限於庖廚者這個狹小的人群,而存在於更多的大範圍的食客之中,歷代的美食家都是知味者。《淮南子·說山訓》中有下面一段話,講的便是這個意思:“喜武非俠也,喜文非儒也;好方非醫也,好馬非騶也;知音非瞽也,知味非庖也。”對藥方感興趣的不是醫生,而是病人。對駿馬喜愛的並不是餵馬人,而是騎手。真正的知音者不是樂師,真正的知味者也不是庖丁,是聽眾,是食客。
知味與至味(代序)
食物的甜酸苦辣鹹五味,可稱為原味。我們一般的人,要分辨出這五原味並不困難,但要達到較高層次的辨味水平,成為古人說的“知味者”,就不那么容易了,這也就是《中庸》所說的“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的意思。誰都需要飲食,天天都離不開飲食,卻很少有人能達到“知味”的境界。
中國古代的知味者,見於記載的並不多,不知味的人,文獻上卻能尋到不少。《淮南子·修務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楚人有一天宰了一隻猴子,煮好以後請鄰居來共餐,鄰居吃起這猴羹來,覺得特別香美,以為是狗肉。吃飽以後他才知道,那並不是狗肉而是猴肉,頓時趴在地上吐了個乾淨,這是一個不知味的典型例子。又據宋人《萍州可談》說,嶺南地區吃蛇肉,市面上有不少蛇餐館,蘇東坡謫貶惠州,曾買過蛇羹與他的妾共餐,妾只當是美味海鮮吃了下去,吃完後聽說是蛇肉,當時也吐了出來,而且因此病臥數月,一命歸天。不識味而賠上性命,這例子倒不多見。
古代善於品嘗滋味的知味者,比較著名的是春秋時代的易牙和師曠。易牙是齊桓公的膳夫,《呂氏春秋·精諭》說他能嘗出兩條江里不同的水味,能分辨出水來自哪條江。師曠是晉平公的一位盲人樂師,有一次他吃御膳,嘗出做飯用的柴火是“勞薪”(破舊木器),晉平公一問,果然廚子燒飯時用的是舊車軸。端起飯碗一嘗,就知道是用什麼柴火炊成,味覺也實在太敏感了。據《晉書》記載,西晉時的尚書令荀勖,也有同師曠不相上下的辨味本領,他在一次陪侍晉武帝吃飯時,也嘗出那飯是勞薪炊成,結果證實當時燒的是一個破車輪子,與宴者都非常佩服荀尚書的明識。
史籍記載的最傑出的知味者,當數晉代的苻朗。苻朗是前秦自稱“大秦天王”的苻堅的侄子,苻堅很喜歡他,稱他為“千里駒”。苻朗降晉後,官拜員外散騎侍郎,他精於辨味,在當時名聲極大。據《晉書·苻堅載記》說,有人請苻朗吃燉雞,他還沒吃幾口,就嘗出那雞是露天的而不是圈在籠里養大的。還有一次吃燒鵝,苻朗竟能指點出盤中鵝哪兒長的是黑毛,哪兒是白毛。開始別人不大相信,以為他也太玄乎了,後來有人專為他宰了一隻雜毛鵝,將毛色不同的部位仔細作了記號,結果苻朗很準確地判斷出了不同毛色的部位,而且“無毫釐之差”。苻朗是根據味覺作出判斷的,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美食家,假如沒有長久的經驗積累,在精味上是很難達到這個高度的。
知味是一種境界,是飲食的最高境界,是味覺審美的高境界。古代的中國人,正是將知味看作是一種境界,一種只有少數人才能達到的境界。我們一般人只知五原味,這同只知三原色或七聲音階一樣,我們不是畫家,也不是音樂家,所以也算不上是知味者。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非得達到這樣高的境界,只要在懂得五原味以外,再能辨出更多一些的複合味型也就滿夠了。
什麼樣的味道才是美味?這個問題好像沒有確定的答案,因為各人的愛好與體驗是不同的,美味不會有統一的標準。你喜愛辛辣,他喜愛酸甜,人們對五味的感受程度有明顯的不同。
其實美味的體驗與經歷和經驗有著緊密的聯繫,首先是要會辨味。同是豬肉,一盤是野豬肉,一盤是家豬肉,只要一對比,味道是有區別的,但如果不細心咀嚼,也許不一定能體味出什麼區別。不僅豬肉如此,其他同一類動物家味與野味也都是有區別的,清人李漁對分辨家味和野味很有經驗,他能找到味道不同的原因所在,他在《閒情偶記》里說:“野味之遜於家味者,以其不能盡肥;家味之遜於野味者,以其不能有香也。家味之肥,肥於不自覓食而安享其成;野味之香,香於草木為家而行止自若。”同樣是飼養的雞,出自農家小院的與出自機械化雞場的,味道又有不同,小院的不及雞場的肥,雞場的又不及小院的香,這是因為飼養的方式與飼料不同。這樣的區別一般人還是能體味出來的,不過達到這個層度還不能算是知味者。
一般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特別渴的時候,喝涼開水都會覺得甘甜非常,特別餓的時候,吃什麼都會覺得味美適口。這樣的時候,人對滋味的感知會發生明顯的偏差,正如孟子所說:“飢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孟子.盡心下》)。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看來《中庸》上的這句話,應當說是千真萬確的。知味者不僅善辨味,而且善取味,不以五味偏勝,而以談中求至味。明代陳繼儒的《養生膚語》說:有的人“日常所養,惟賴五味,若過多偏勝,則五臟偏重,不惟不得養,且以戕生矣。試以真味嘗之,如五穀,如菽麥,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見天地養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務為濃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古人稱‘鮮能知味’,不知其味之淡耳。”照這說法,以淡味和本味為至味,便是知味了。又見明代陸樹聲《清暑筆談》也說:“都下庖制食物,凡鵝鴨雞豕類,用料物炮炙,氣味辛醲,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則味真。昔人偶斷羞食淡飯者曰‘今日方知真味,向來幾為舌本所瞞’”。
以淡味真味為至味,以尚淡為知味,這是古時的一種追求,各代都有許多這樣的人。《老子·六十三章》所謂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以無味即是味,也是祟尚清淡、以淡味為至味的表現。
什麼味最美?並不是所有人都以清淡為美的,古人有“食無定味,適口者珍”的說法,也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味覺審美理論。這道理大體是不錯的,但不一定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有人本來吃的是美味,但心理上卻不接受,吃起來很香,吃完卻要吐個乾淨;有些本來味道不美的食物,有人卻覺得很好,吃起來津津有味,覺得回味無窮。這裡有一個心理承受水平問題,味覺感受並不僅限於口受,不限於舌面上味蕾的感受,大腦的感受才是更高層次的體驗。如果只限於口舌的辨味,恐怕還不算是真正的知味者。真正的知味應當是超越動物本能的味覺審美,如果追求一般的味感樂趣,那與貓愛魚腥和蜂喜花香,也就沒有本質區別了。
如果要談一個例子的話,那臭豆腐是最說明問題的了。對於臭豆腐,有人的體驗是聞起來臭而吃起來香,有人不僅決不吃它,而且討厭聞它。食物本來以香為美,這裡卻有了以臭為美的事,實在不容易解釋清楚。魯彥的《食味雜記》說,寧波人愛吃腐敗得臭不可聞的鹹菜,作者也是愛好者之一,“覺得這種臭氣中分明有比芝蘭還香的氣息,有比肥肉鮮魚還美的味道。”咀嚼的是腐臭,感受到的卻是清香。我們可以用傳統和習慣來解釋這種現象,但這種解釋顯然不夠,那么這傳統與習慣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這是一種境界,可以看作是飲食的最高境界,一種味覺審美的高境界。古代的中國人,精味確可以看作是一種傳統,人們把知味看作是一種境界。歷代的廚師,高明者,身懷絕技者,大概都可以算是知味者,他們是美味的炮製者。但知味者絕不僅僅限於庖廚者這個狹小的人群,而存在於更多的大範圍的食客之中,歷代的美食家都是知味者。《淮南子·說山訓》中有下面一段話,講的便是這個意思:“喜武非俠也,喜文非儒也;好方非醫也,好馬非騶也;知音非瞽也,知味非庖也。”對藥方感興趣的不是醫生,而是病人。對駿馬喜愛的並不是餵馬人,而是騎手。真正的知音者不是樂師,真正的知味者也不是庖丁,是聽眾,是食客。
序言
知味與至味(代序)
食物的甜酸苦辣鹹五味,可稱為原味。我們一般的人,要分辨出這五原味並不困難,但要達到較高層次的辨味水平,成為古人說的“知味者”,就不那么容易了,這也就是《中庸》所說的“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的意思。誰都需要飲食,天天都離不開飲食,卻很少有人能達到“知味”的境界。
中國古代的知味者,見於記載的並不多,不知味的人,文獻上卻能尋到不少。《淮南子·修務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楚人有一天宰了一隻猴子,煮好以後請鄰居來共餐,鄰居吃起這猴羹來,覺得特別香美,以為是狗肉。吃飽以後他才知道,那並不是狗肉而是猴肉,頓時趴在地上吐了個乾淨,這是一個不知味的典型例子。又據宋人《萍州可談》說,嶺南地區吃蛇肉,市面上有不少蛇餐館,蘇東坡謫貶惠州,曾買過蛇羹與他的妾共餐,妾只當是美味海鮮吃了下去,吃完後聽說是蛇肉,當時也吐了出來,而且因此病臥數月,一命歸天。不識味而賠上性命,這例子倒不多見。
古代善於品嘗滋味的知味者,比較著名的是春秋時代的易牙和師曠。易牙是齊桓公的膳夫,《呂氏春秋·精諭》說他能嘗出兩條江里不同的水味,能分辨出水來自哪條江。師曠是晉平公的一位盲人樂師,有一次他吃御膳,嘗出做飯用的柴火是“勞薪”(破舊木器),晉平公一問,果然廚子燒飯時用的是舊車軸。端起飯碗一嘗,就知道是用什麼柴火炊成,味覺也實在太敏感了。據《晉書》記載,西晉時的尚書令荀勖,也有同師曠不相上下的辨味本領,他在一次陪侍晉武帝吃飯時,也嘗出那飯是勞薪炊成,結果證實當時燒的是一個破車輪子,與宴者都非常佩服荀尚書的明識。
史籍記載的最傑出的知味者,當數晉代的苻朗。苻朗是前秦自稱“大秦天王”的苻堅的侄子,苻堅很喜歡他,稱他為“千里駒”。苻朗降晉後,官拜員外散騎侍郎,他精於辨味,在當時名聲極大。據《晉書·苻堅載記》說,有人請苻朗吃燉雞,他還沒吃幾口,就嘗出那雞是露天的而不是圈在籠里養大的。還有一次吃燒鵝,苻朗竟能指點出盤中鵝哪兒長的是黑毛,哪兒是白毛。開始別人不大相信,以為他也太玄乎了,後來有人專為他宰了一隻雜毛鵝,將毛色不同的部位仔細作了記號,結果苻朗很準確地判斷出了不同毛色的部位,而且“無毫釐之差”。苻朗是根據味覺作出判斷的,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美食家,假如沒有長久的經驗積累,在精味上是很難達到這個高度的。
知味是一種境界,是飲食的最高境界,是味覺審美的高境界。古代的中國人,正是將知味看作是一種境界,一種只有少數人才能達到的境界。我們一般人只知五原味,這同只知三原色或七聲音階一樣,我們不是畫家,也不是音樂家,所以也算不上是知味者。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非得達到這樣高的境界,只要在懂得五原味以外,再能辨出更多一些的複合味型也就滿夠了。
什麼樣的味道才是美味?這個問題好像沒有確定的答案,因為各人的愛好與體驗是不同的,美味不會有統一的標準。你喜愛辛辣,他喜愛酸甜,人們對五味的感受程度有明顯的不同。
其實美味的體驗與經歷和經驗有著緊密的聯繫,首先是要會辨味。同是豬肉,一盤是野豬肉,一盤是家豬肉,只要一對比,味道是有區別的,但如果不細心咀嚼,也許不一定能體味出什麼區別。不僅豬肉如此,其他同一類動物家味與野味也都是有區別的,清人李漁對分辨家味和野味很有經驗,他能找到味道不同的原因所在,他在《閒情偶記》里說:“野味之遜於家味者,以其不能盡肥;家味之遜於野味者,以其不能有香也。家味之肥,肥於不自覓食而安享其成;野味之香,香於草木為家而行止自若。”同樣是飼養的雞,出自農家小院的與出自機械化雞場的,味道又有不同,小院的不及雞場的肥,雞場的又不及小院的香,這是因為飼養的方式與飼料不同。這樣的區別一般人還是能體味出來的,不過達到這個層度還不能算是知味者。
一般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特別渴的時候,喝涼開水都會覺得甘甜非常,特別餓的時候,吃什麼都會覺得味美適口。這樣的時候,人對滋味的感知會發生明顯的偏差,正如孟子所說:“飢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孟子·盡心下》)。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看來《中庸》上的這句話,應當說是千真萬確的。知味者不僅善辨味,而且善取味,不以五味偏勝,而以談中求至味。明代陳繼儒的《養生膚語》說:有的人“日常所養,惟賴五味,若過多偏勝,則五臟偏重,不惟不得養,且以戕生矣。試以真味嘗之,如五穀,如菽麥,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見天地養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務為濃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古人稱‘鮮能知味’,不知其味之淡耳。”照這說法,以淡味和本味為至味,便是知味了。又見明代陸樹聲《清暑筆談》也說:“都下庖制食物,凡鵝鴨雞豕類,用料物炮炙,氣味辛醲,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則味真。昔人偶斷羞食淡飯者曰‘今日方知真味,向來幾為舌本所瞞’”。
以淡味真味為至味,以尚淡為知味,這是古時的一種追求,各代都有許多這樣的人。《老子·六十三章》所謂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以無味即是味,也是祟尚清淡、以淡味為至味的表現。
什麼味最美?並不是所有人都以清淡為美的,古人有“食無定味,適口者珍”的說法,也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味覺審美理論。這道理大體是不錯的,但不一定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有人本來吃的是美味,但心理上卻不接受,吃起來很香,吃完卻要吐個乾淨;有些本來味道不美的食物,有人卻覺得很好,吃起來津津有味,覺得回味無窮。這裡有一個心理承受水平問題,味覺感受並不僅限於口受,不限於舌面上味蕾的感受,大腦的感受才是更高層次的體驗。如果只限於口舌的辨味,恐怕還不算是真正的知味者。真正的知味應當是超越動物本能的味覺審美,如果追求一般的味感樂趣,那與貓愛魚腥和蜂喜花香,也就沒有本質區別了。
如果要談一個例子的話,那臭豆腐是最說明問題的了。對於臭豆腐,有人的體驗是聞起來臭而吃起來香,有人不僅決不吃它,而且討厭聞它。食物本來以香為美,這裡卻有了以臭為美的事,實在不容易解釋清楚。魯彥的《食味雜記》說,寧波人愛吃腐敗得臭不可聞的鹹菜,作者也是愛好者之一,“覺得這種臭氣中分明有比芝蘭還香的氣息,有比肥肉鮮魚還美的味道。”咀嚼的是腐臭,感受到的卻是清香。我們可以用傳統和習慣來解釋這種現象,但這種解釋顯然不夠,那么這傳統與習慣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這是一種境界,可以看作是飲食的最高境界,一種味覺審美的高境界。古代的中國人,精味確可以看作是一種傳統,人們把知味看作是一種境界。歷代的廚師,高明者,身懷絕技者,大概都可以算是知味者,他們是美味的炮製者。但知味者絕不僅僅限於庖廚者這個狹小的人群,而存在於更多的大範圍的食客之中,歷代的美食家都是知味者。《淮南子·說山訓》中有下面一段話,講的便是這個意思:“喜武非俠也,喜文非儒也;好方非醫也,好馬非騶也;知音非瞽也,知味非庖也。”對藥方感興趣的不是醫生,而是病人。對駿馬喜愛的並不是餵馬人,而是騎手。真正的知音者不是樂師,真正的知味者也不是庖丁,是聽眾,是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