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鑑賞
周芷岩竹刻筆筒,表面細膩光滑,通體赭里泛紅,高14.6厘米、口徑9厘米。該竹筒上的畫面源於王蒙畫本的山水畫,整個畫面恬靜雅逸,然氣勢雄偉。近處是片片溪塘,粼粼水波,塘邊置亭一座,內隱約有三人圍坐,似對弈,似談天,線條瀟灑自然。中景巨松一株,樹幹高聳,枝葉茂盛,疊疊層層,覆蓋茅亭,蔭及四周,頓覺涼風習習,舒坦爽氣。其畫面主次有序,布白恰到好處。遠景,以簡練的筆法勾勒了逶迤連綿的高山峻岭,山不見麓,似是雲氣瀰漫,茫茫深邃,甚覺險峨雄張。該器上有題名曰:“曾見黃鶴山樵有此圖,余取其畫為縮本刻之,但未能得其用筆意,殊為有愧,乾隆五年庚申十一月芷岩”。
該筆筒用陰刻兼及淺刻手法來表現,最具作者刻竹的特色。即以茅亭為例,其亭柱平地,輪廓清晰,多以一刀刻出,凡闊狹深淺,長短斜整,無不用心刻鐫,顯得刀法剛勁有力。又如作中景為巨樹者,由於作畫時層次分明,故施刻顯得隨心所欲,用刀直入一剔而就,樹、枝、葉發痕爽利,極為傳神,遠山重要在剔地。即用鏟刀削平空餘部分,故而一定要把刀穩,用力均,刀向順,輪廓清。該筆筒所以在高山之上,流水之下光潔如滑石,平坦似履冰,正是周芷岩工深底厚,藝術精神的具體表現。
作者簡介
周芷岩生於1685年,卒於1773年,上海嘉定人,原名周顥,字晉睦,芷岩是他的號。他擅竹刻,是雍正、乾隆年間的竹刻名家,自明代後,嘉定與金陵(南京)一直是竹刻的藝術中心,一時名家輩出,各創一格。周芷岩在朱氏畫法刻竹的基礎上,更出新意,一變前法,通常以淺浮雕及平刻為主,不借畫稿,以刀代筆直接在竹筒或竹片上刻山水、樹石、叢竹,創造出凹凸皴法。他刻的山水樹石、茂林叢竹,刀法變化多端,有的是平刀致如,有的是薄刀輕披,凹凸抑揚,纖細曲折。特別是他在竹壁上刻出的竹石圖,自然流暢,極富筆情墨趣。周芷岩得到周圍環境薰陶,加之自身勤奮努力,好學不倦,既得書畫藝術的靈氣,又兼雕刻天賦,終於以陰刻、淺刻為主,一改明代及清早期用高浮雕或深刻多層的風格,自成一代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