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蓁立

呂蓁立

撲灰年畫是在 壁畫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撲灰起稿,繼以手繪,半印半畫的年畫。 當談到撲灰年畫的製作現狀時,呂蓁立老人也很是擔憂。

簡介

呂蓁立,男,出生於1953年10月出生, 濰坊高密市姜莊鎮棉花屯人,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密撲灰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員,系高密撲灰年畫世家呂氏畫派第六代正宗傳人,也是最優秀的撲灰年畫家之一。受家庭薰陶,呂蓁立自幼酷愛繪畫藝術,對撲灰年畫情有獨鍾,並深得祖上之真傳,青年時代便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呂蓁立自幼師承父親呂清溪,將傳統的撲灰年畫得以繼承並進一步發展,他的畫在保持傳統風格的同時,在色彩、內容、人物線條等方面又借鑑吸收了現代繪畫技巧,細膩清麗,代表作品有《三星圖》、《盛世集瑞圖》、《文武財神》、《侍女圖》、《三娘教子》等,均為撲灰年畫中的上乘之作。其中《盛世集瑞圖》在2002年全國第12屆“群星獎”作品比賽中獲優秀獎,《祝壽圖》在2002年被中華國際出版社、當代書畫家資格認定委員會評為金獎作品。

起源

撲灰年畫是我國民間年畫中的一個古老畫種,始見於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盛行於清代。從現有的資料看,我國只有高密一地存在這種年畫,主要產地在高密北鄉姜莊、夏莊一帶30多個村莊。
撲灰年畫是在寫意國畫的基礎上成長起來,後來經高密北鄉公婆廟村王姓人家發展創新,在文人畫和廟宇壁畫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撲灰起稿,繼以手繪,半印半畫的年畫。所謂撲灰,即用柳枝燒灰,描線作底版,一次複印多張。藝人繼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臉、手,敷彩,描金,勾線,最後在重點部位塗上明油即成。撲灰年畫技法即“一畫二撲三‘磕花’”,其以色代墨,線條豪放流暢,寫意味濃,格調明快。撲灰年畫多以仕女、胖娃、戲曲人物、神話故事、山水花卉為題材,深受民眾喜愛。
山東濰坊高密撲灰年畫是世界上獨特的畫種,被譽為“中國一絕”。

製作現狀

當談到撲灰年畫的製作現狀時,呂蓁立老人也很是擔憂。“現在有些藝人,打著撲灰年畫的招牌,卻拋棄了傳統的製作方法,粗製濫造,有的還拿印刷品糊弄人。”對於撲灰年畫的產業化,呂老如是說道:“將撲灰年畫產業化,有一定的好處,畢竟它要走出去單靠我們這些藝人單打獨鬥是不行的。但是,產業化絕不是簡單地在擴大生產規模,撲灰年畫的質量以及傳統工藝的保留和傳承必須保證,老祖宗的東西絕不能丟下。當然,我們可以進行一定的創新,不進行創新,撲灰年畫很難恢復活力。”

作品

姑嫂閒話:
姑嫂閒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