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呂四海蜇盛產啟東於呂四沿海,身體半球形青藍色,半透明,上面有傘狀部分,下面有八條口腕,口腕下端有絲狀器官。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一頂帽子。以質量上乘,加工精細聞名,是中國“海產八珍”之一。成品海蜇皮色澤光亮,無泥沙雜質,肉堅實鬆脆。名菜“芙蓉海底松”,就是以海蜇頭為主料做成的。用白灑、香菜和胡椒粉調製的海蜇泠盤,脆嫩、透明、爽口。
採用獨特的傳統工藝加工生產的呂四海蜇因富含蛋白質、脂肪、鈣、鐵、磷等營養元素,具有清熱解毒、降血壓等作用。
產地環境
啟東地處長江入海口北側,南倚長江,東、北面臨黃海,形似半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位於境內北部的呂四漁港是全國六大中心漁港之一,這裡海洋漁業資源豐富,約有2000多個水產品種類,其中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不下於300種,猶以海蜇、文蛤、鯧魚、黃魚、紫菜等聞名海內外。
呂四海蜇的捕撈區呂四漁場海域,最深處18米,平均水深12米;海蜇生長期水溫19—23℃;鹽度22‰,平均光照強度1800lux,在中國的近海海域中,是最適合海蜇生長的區域。“呂四海蜇”的捕撈區域位於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的入海口,由於奔騰不息的長江淡水裹著泥沙直瀉大海,使該海域水質肥沃、餌料豐富,光照、氣溫、鹽度等因素獨特,其優越的地理環境,在國內獨有,近岸為少有的泥質灘涂,在捕撈過程中不易被砂類雜質污染,優越的地理優勢,造就了其他海域無法比擬的鮮蟄品質。
歷史淵源
呂四港鎮擁有1300多年歷史,形成於長江入海泥沙淤積的沙灘之上,可追溯到五代末始置的呂四場,古為“白水盪地”,相傳八仙下凡,其中呂洞賓四次雲遊至此而得名。呂四海蜇為傳統加工海產品,系中國“海產八珍”之一。
清鹹豐二年(1852年),邑人張宗緒撰寫的記述了呂洞賓四至白水盪遺事的《慕仙樓志》中,就有關於“呂四海蟄”的描繪;《呂四名勝考》亦有將“呂四海蜇”作為貢品的記載:“明洪武年初,漁人葛原六‘攜呂四海蜇進朝,上貢明太祖,太祖厚賜之’”,足見其歷史淵源。
生產情況
2010年,啟東市水產加工業商會75個會員企業中,涉及海蜇加工的約占60%,規模以上企業30個。年均捕撈、加工海蜇量在2萬噸左右。
產品榮譽
2004年、2006年“海吶香”牌海蜇兩度被評為南通名牌產品。
2010年12月29日 ,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呂四海蜇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為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海蜇。
(二)捕撈
1.捕撈時間:每年8月份。
2.捕撈規格:傘徑不小於200毫米。
3.捕撈方法:用海蜇專用網具捕撈。
(三)加工工藝
鮮蜇處理→一礬醃漬→二礬醃漬→三礬醃漬→清洗處理→分級整形→提乾→稱重→包裝→打箱→儲藏。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海蜇皮:白色或淡黃色,有光澤;無泥沙,無異味;肉質厚實均勻,韌中帶脆。
(2)海蜇頭:呈紅琥珀色,有光澤;無泥沙、碎桿及夾雜物;肉質堅實有彈性,口感脆嫩。
2.理化指標:食鹽(以NaCl計)18%至25%;粗蛋白≥12.5%。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呂四海蜇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呂四海蜇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