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四漁民號子

呂四漁民號子

《呂四漁民號子》是我國南黃海領域的漁民勞動號子,既是一種與傳統海洋捕撈作業相匹配、作為傳遞勞動信息、協調勞動節奏的號令,也是為漁民勞作抒懷、交流情感的娛樂形式,更是一種能夠完整記錄呂四傳統海洋捕撈作業全程的音樂史料。《

簡介

呂四,唐五代時是一片沙洲,遙遙浮現在煙波之上,古時稱“東瀛洲”。東瀛漲沙成洲,逐漸水草茂盛,統治者把一批批“犯人”發配到這裡來煮鹽為生。

三分鹽七分漁,沙洲逐漸成熟,海鳥翔集,魚游淺灘,鹽民開始下海捕魚,於是產生了漁歌。

漁歌有反映生產勞動歡樂情緒的。如《撐船歌》:“春夏秋冬四季天,我撐船逍遙在外邊,三十六行買賣我不做,我撐船為業去天邊……”

漁民作業生產時,人要出力、出勁,就必須打號子,漁民把打號子叫“喊歌”。如呂四民歌《人要出力把歌唱》中唱的:“天要落雨北風狂,雞要啼來撲翅膀,船要快來雙支櫓,人要出力把歌唱。”

呂四漁民號子是在勞動中產生的原生態漁歌

呂四漁民在生產勞動中形成了一整套十分完整的勞動號子,如對草、攏繩、打索、點篙等幾十首長短不一的號子,一種作業一種號子,有的一種作業多種號子。

舊時,呂四漁民一年兩季生產,春汛黃魚,秋汛海蜇,捕撈用的網是用草和麻線結的,海戶把從啟東南部沙里農戶那裡收購來的水茅草鋪在岸邊打軟,這種打草的活兒叫對草,一邊對一邊嘴裡哼唱:“哼哇里格來,哎哼哇勺里來,哼哇哼哇勺里來,哎哼哇哼左勺里來,哎——”唱的號子叫對草號子,對草號子有3種,聽起來像唱山歌,尤其是幾個漁家婦女在一起幹活,唱的對草號子錯落有致,高低節奏非常好聽。

草對好了,開始攏繩,海灘上一字排開好多攏繩車,攏繩就有攏繩號子:“嗨喲來呀,嗨喲來,再!嗨喲喂來呀,嗨哼來-…”繩攏好後再打成捆,打捆有打索號子:“哎吭來吭呀;吭吭來哎,哎呀,吭衣為,吭育……”於是開始織網,織好網,海戶用牛車把網具裝載上船,牛車在海岸上悠悠前進,趕車的嘴裡哼唱著趕牛號子:“左——噢,左——駕噢……”鞭子往空中一甩:“啪1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

三月三開港門,春汛生產開始,漁船出海,漁民點篙拔蓬,拔蓬很費力。人拉住蓬索,重心要往下蹲:“扎!扎!嘿爽里個來,嘿爽里個來呀!扎!扎1拔蓬號子一人領眾人呼。船在航行途中,船老大要掌握船的位置,就有齊頭專門負責測水,他用定製的竹竿或水砣,定時放下水測量海水的深度,測水時嘴裡唱道:“四十五節喲嗬——四十七節喲嗬——嗬嗬嗬——四十九節喲嗬……”點水號子節奏較慢,較為自由,聲音要響亮,報給艙里的老大聽。老大從點水號子中知道船到了什麼洋面,有時點水號子中“毛毛里四十五節嘍”,或是“足足里四十五節嘍”,這是說水深不到45節,或水深過了45節。這是漁號中的俗語,不是漁民是聽不懂的。

到了漁場作業,把網放下海或到時要起網,船上有盤車,眾人邊絞車邊拉網邊呼號,呼號時一人領眾人呼:(領)“喔,喂喂衣嗒—”(和)“喂喂餵衣唷1(領)“喔餵上餵——”(和)“唷餵上餵衣呀-…”這是打的盤車號子。網邦號子也是領呼合成的,如:(領)“唷號里來呀——”(和)“嗬嗬嗬嘍1(領)“嗬呀唷左來——(和)嗬嗬嗬嘍……”

一人領眾人呼的號子,一般都比較雄壯、有力,尤其是冬季漁民到海里去安樁打根時,天氣寒冷,海水冰涼,又要趕在漲潮之前把樁根打好。漁民們便喝足了酒,冒著刺骨的西北風,呼喊著打根號子:(領)“噢來1(合)“哎裡衣來1(領)“噢衣囉1(合)“喔響囉1(領)“唷來上勒1(合)“哼哼左來1(領)“呀嗨扎來1(合)“噯衣勒噢衣勒噢衣勒1(領)“哎喲唷來上勒1(合)“哼哼早來呀-…”把長長的木樁和茅草打進海底淤泥里去。這種號子尤其在靜靜的夜晚,聲震海浪,10里外的漁村都能聽得很清晰。

到了漁場,漁民從船上把預先紮好的竹排放到海里,這個作業非常驚險,他們把竹排推到船頭,上竹排,唱上排號子:(領)“小頭朝前接接攏囉1(合)“嗨,嗨1(領)“要到頭攔戶哎1(合)“嗨吭1(領)“一同朝前一步囉1(合)“嗨嗨1(領)“眾兄們哪得點力囉1(合)“嗨,吭1下海作業的漁民站在竹排上,船老大看準風浪,舵一扳,把船頭對準浪尖,船頭衝上去,海浪立時把小船推向半空,當漁船順浪勢落下來時,他們將竹排一顛,連人帶排撲向大海,穩穩地站在海面上,上排號子短促粗獷、壯膽生力,十分壯觀。

船滿載漁貨返航,等候在港邊的人們拿槓棒、籮筐來接貨,這時候的氣氛很熱烈,人們喊著接潮號子:“吭吭唷啊來,喲唔喔里來,吭吭唷嗬來,吭!……”把一筐筐鮮活的魚蝦抬進村里。

抬進村的魚蝦要分揀,於是有了揀魚號子,揀魚號子很歡快:“哼喲喂里嗨嗨,哼喲喂里嗨嗨……”;挑了魚到市場上去賣,嘴裡唱著挑子號子:“咳喲來咳喲來,咳左喲哇來,咳喲來呀。”舊時小鎮上都有魚達子,用高凳支起一張長木板,小販們把魚放在達子上,有管魚市的人統一稱賣,嘴裡唱著:“小魚頭來哉呶……”一邊唱一邊把高高翹起的秤梢打住,將魚倒進顧客籃里,賣魚小調聲、報的價錢聲、人們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一曲美妙的魚鮮交響曲。

呂四漁歌號子的採集和整理

呂四漁民祖祖輩輩冒著風浪在這塊富饒的海域作業,形成了的號子、漁歌,這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解放後進行過幾次採風活動。

1962年,江蘇省音樂家協會張仲樵帶著音樂工作者王小桃、郭真、費承堅等到呂四採風,蒐集整理了呂四漁民號子18首;1978年,江蘇音樂家陳茹青組織部分音樂家、詞作家10餘人到呂四採風,上海音樂家陳大瑩、黃錦發應邀一起參加活動。

1980年,南通地區文化局組織民歌採風活動。啟東採風小組歷時8個月深入漁區採錄呂四漁歌號子,次年南通地區彙編出版《南通地區民歌遜,其中收錄呂四地區漁歌號子就有53首。

1983年,上海音樂學院民間音樂搶救小組黃允珍一行5人到呂四採集漁歌號子,並進行錄像錄音,收集了漁歌號子76首。

1987年,啟東歷史上規模最大,參與採風活動人數最多的“三套集成”普查活動,整理出了啟東民間文學《三套集成》資料本。
 

呂四漁歌號子的傳承與發展

在蒐集整理原始漁歌號子的基礎上,許多文藝工作者為了擴大呂四漁民號子的影響,進行了再度創作。如:《接潮情歌》、《海上號子聯唱》、《海潮聲聲》等,其中最有影響的有根據接潮號子創作的男女聲對唱《接潮情歌》。1985年隨南通民間藝術團進京演出,得到高度評價。有呂四夏家弟兄組成的漁歌號子聯唱,2004年參加“全國原生態民歌大賽”獲黃海歌王獎。以後又參加江蘇盛南通市、啟東市一系列文化活動,聲譽雀起,呂四漁歌號子已經成為地方一張品牌。在傳承發展呂四漁歌號子的過程中,有幾個人功不可沒。

原呂四鎮文化站站長夏阿林是地方上小有名氣的民間歌手。他出生在海邊,從小受父輩的薰陶,會打各種勞動號子。當了基層文化幹部後,他團結了社會上一批青年歌手,組織過上百次大小文化活動,不遺餘力地宣傳、演唱漁歌號子,他克服了種種困難,把父輩5弟兄組合在一起,發揮他們的演唱特長,使他們在全國比賽中獲獎。夏阿林本身也因這次比賽成功而被邀作客中央電視台《藝術人生》訪談。國家對非物質文化保護工程的啟動,使呂四漁民號子從民間走上了藝術殿堂。

在《呂四漁民號子》聯唱的編唱中,縣文化館從事音樂創作的楊小焱花了許多心血,他同文化館幹部方衛平一起幾度深入漁村,體驗生活,向原生態民歌手學習,運用多聲部手段,大大豐富了號子的感染力,使漁歌號子得以在全國比賽中叫響。

與號子聯唱相比較,《接潮情歌》比較抒情,曲調十分好聽,又不失呂四漁歌的味道。在這方面,原創者現任啟東市文化局局長的黃慧是下了苦功的。筆者曾陪同他和上海音樂學院的黃允珍一行,上船頭出海打魚體驗生活。海上風大浪高,採風組的人個個都頭暈、噁心、嘔吐,肚腸像翻天倒海一樣,但大家克服了困難,堅持現場錄音、錄像。在風平浪靜的漁休時間,和漁民圍坐在船艙板上喝酒、聊天,體會漁民海上生活的情趣。《接潮情歌》是黃慧同志多年重視挖掘民間音樂素材厚積薄發的成果。

當然還有許多基層文化工作者和許多不知名的民間歌手共同努力,使呂四漁歌號子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出新的光彩。

呂四漁歌號子的保護和利用

毋庸置疑,隨著漁業生產的發展和某些海上作業工種的變化,與勞動作業相依存的,與民眾生活休戚相關的漁歌號子正在逐漸消失。我認為必須採取措施,保護和利用呂四漁歌號子:一是利用呂四文化站現有的部分設施建立呂四漁民民俗風情館。二是發動民眾,收集漁業生產上用的各種勞動工具、實物。三是利用現代錄像、錄音手段,將各種勞動號子配以音響效果。四是對漁民號子在各種活動中獲得的獎項配以照片、圖案和文字說明,形成一套完整的資料。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呂四漁歌號子作為一項瀕臨消失的文化遺產,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呂四漁歌號子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列為南通市重點保護項目,現正申請省保護工程之一。我們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保護,把我們呂四漁民祖輩創造的文化瑰寶保留下來,傳承下去,以啟迪教化後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